从时代角度分析:李秀成效仿姜维,为何会失败

史海文澜客 2025-02-23 11:10:57

姜维和李秀成可都称得上是一代名将。他们不仅有着非凡的征战能力,在战场上能征惯战,而且对自己所追随的君王那也是忠心耿耿,这份忠诚着实令人钦佩呢。就说姜维吧,他一心想要完成诸葛亮丞相所定下的“恢复汉室”的伟大事业,所以一直在坚持北伐中原,不断地在战场上拼搏。然而,后来蜀汉还是灭亡了。即便到了这样的境地,姜维也没有放弃,他选择和钟会走得很近,打成一片,心里盘算着借助钟会的力量来保住蜀汉的江山社稷。只可惜,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还出现了“一计害三贤”这样令人惋惜的局面呢。

有两位名将,一位是生活在古代的姜维,另一位是距离姜维所处时代1600年后的李秀成,他们二人存在着不少相似的地方呢。姜维在历史上,虽然最终并没有能够成功地守护住蜀汉的江山社稷,不过呢,在那个时期,魏军南征的两位主帅钟会和邓艾后来可都被杀掉了。而李秀成呢,他的结局是被曾国藩施以凌迟之刑。话说回来,曾国藩可是始终不敢对清朝存有二心,和姜维他们的情况对比起来,还真是各有各的境遇呢。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为啥李秀成没办法成为像姜维那样的人物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哦。关键就在于李秀成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局。要知道,当时所处的清朝时期的情况,和三国末年那可完全不一样呢。在清朝这边,曾国藩可没有三国时期钟会那样的胆量,而慈禧呢,也绝不是像司马昭那样的人物。所以,李秀成也就做不成姜维啦。

,姜维究竟是凭借什么能够鼓动钟会起兵的呢?

在公元263年的时候,钟会统领着多达10万的大军开启了南征之旅,与此同时,邓艾也率领着数万的兵马一同前往。当大军行进到相应地点后,钟会这边和姜维在剑门关这个地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双方你来我往,一时间竟难分高下,谁也没能占据明显的优势。就这样僵持着,时间一长,魏军这边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粮草逐渐被消耗殆尽了。面对这种粮草告急的状况,钟会心里开始盘算着,觉得或许只能选择撤兵这一条路了。

邓艾的出身相当寒微,而且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了。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心里特别迫切地想要建立一番功业,以此来证明自己。于是呢,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偷渡阴平,打算就此放手去搏上一回。而事情的发展还真就有了后续,蜀汉这边呢,诸葛瞻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表现得实在是太差劲了。在绵竹这个地方,诸葛瞻率领的军队被邓艾给击败了。这一下,蜀汉的局势就变得十分危急了。没多久,蜀汉的皇帝刘禅就选择了投降。如此一来,姜维这边也就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正当理由,毕竟皇帝都已经投降了,整个蜀汉的局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蜀汉的灭亡过程中,邓艾那可是立下了首功。不过呢,要说在其中出力更多的,还得是钟会呢。您想啊,当时要是没有钟会带着那多达十万的大军在那儿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刘禅很可能就不会选择投降了,毕竟有那么一股强大的力量存在,对他的决策影响很大呢。而且,姜维当时在外面,如果没有钟会这十万大军牵制着局势,姜维是完全有机会返回成都的。要是姜维真回到成都了,凭借他的能力,对付邓艾那仅仅两千人的魏军,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儿嘛,说不定就能把邓艾这股力量给消灭掉啦。

邓艾觉得自己功劳那可是相当显赫,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常常独断专行起来,这情况可就让钟会心里头特别不满啦。另外呢,钟会对姜维的才华以及为人那是极为欣赏。他俩刚一见面,就感觉特别投缘,就好像是多年的老友重逢一般,一下子就结成了同盟关系呢。平日里,他俩吃饭都在同一张席子上,出门也乘坐同一辆车,关系处得是非常之好。

在通常的情形之下,姜维若想要实现恢复蜀汉的目标,那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概率为零呢。不过呢,当钟会来到了成都之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姜维也就拥有了那么一丝机会。要说这钟会,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哦。他心里琢磨着,就算没办法做到统一中原这样宏大的目标,那也可以效仿刘备当年的做法,凭借着西南这一片地域来据守,从而在南面自己称王称帝,当个一方之主呢。

那么钟会的信心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得说到司马昭了。要知道,司马昭他并非皇帝,而且其自身的威望也并不高呢。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懿、司马师事先为其打下坚实的根基,那司马昭压根就谈不上有什么作为,差不多就什么都不是啦。

司马师离世之后,司马昭接下来的一系列举动那可真是不怎么样,连钟会都瞧不上他呢。就说司马师在许昌病故这件事吧,当时皇帝曹髦下了命令,让司马昭就留在许昌,然后安排别的人带领军队返回京城。您猜怎么着?司马昭居然在这事儿上犯起了犹豫,拿不定主意了。要不是后来钟会及时提醒了他,恐怕司马家的权势也就到此为止,没法再延续下去啦。

话说在公元260年的时候啊,那曹髦可真是被逼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啦。于是呢,他就带着好几百人,气势汹汹地从皇宫里杀了出来,径直朝着司马昭的府上奔去呢。就曹髦的这一番举动,还有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那可真是越发凸显出司马昭做事手段不怎么高明啦。您瞧瞧啊,这司马昭当时可是掌握着大权的,按常理来说,皇宫应该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才对,可怎么就能让曹髦带着那么多人顺利地冲出皇宫呢?而且,司马昭居然事先一点儿都没察觉到曹髦的这个行动,这不是很奇怪嘛。再说说后面的情况,司马昭这边明明是占据着优势的,不管是从兵力上,还是从局势掌控上来说,那都应该能轻松应对曹髦这一波行动的。可结果呢,竟然让皇帝在大街上就这么被杀掉了,这一下可就捅了大篓子啦,舆论方面对他的评价那是差得不能再差了。

公元262年的时候,司马昭策划了南征蜀汉这件大事。可当时呢,几乎就没什么人支持他这个计划,也就只有钟会一个人站在了他这边。而且啊,南征蜀汉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那是得动用大量的兵马才行的。按常理说,这么重要的军事行动,司马昭作为主导者,应该亲自出征才对。可他倒好,不但不亲自去,还把这么重要的权力放给了别人。更让人觉得不妥的是,他连坐镇长安这样能起到一定把控局势作用的事儿都不做,这其中的隐患可就大啦。要知道,司马昭可是个权臣呐,他自己心里都盘算着要当皇帝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会对他忠心耿耿地去完成南征蜀汉这样的大事呢?毕竟别人也得为自己的前途考虑,谁知道跟着他干会不会出什么变故呢。

大家都知道,司马昭跟司马师比起来,在手段和能力方面那可真是差了不少呢。就说当时那种情况吧,如果不是钟会在关键的时刻出了岔子,他对待那些被监押着的魏军将士太过于仁慈了,要是他能听从姜维提出的意见,把那些魏军将士全都给处死,然后再带着兵往北方去进发的话,那司马昭可就必然会遭遇失败,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儿呢。

话说钟会在西南地区妄图自立为王,这一情况的出现可就意味着司马昭那场远征作战算是失败啦。要知道,司马昭原本在朝廷中的威望就不是特别高,这下子出了这么个事儿,他又哪有足够的威望去压制住那些朝廷里反对他的人呢?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国内的局势也不稳固,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司马昭自己都已经是应接不暇、忙得焦头烂额了,在这种状况下,他又怎么可能腾得出手去搞定钟会呢?只可惜,钟会这人实在是太不争气啦,结果就导致姜维精心谋划的计划最终也没能成功,只能以失败告终咯。

姜维之所以能够鼓动钟会起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呢,是钟会自己内心本就有着别样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所处的那种特殊情况,也就是司马昭在魏国被视作“逆臣”的状况。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很多人便会萌生当皇帝的念头。就像司马家,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做出了那样谋权篡位的举动。既然司马家可以这么做,那钟会心里难免会想,自己又为何不可以呢?所以在姜维的鼓动之下,他便有了起兵的心思。

我们再来看看李秀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形势是很不一样的呢。当时的情况可不允许曾国藩有什么非分之想,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机会去效仿钟会做些什么,他哪敢像钟会那样行事呢。

我们得知道,慈禧太后和司马昭那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清朝跟曹魏也不能相提并论呢。慈禧太后确实是专权的,不过呢,她可从来没有过要夺取爱新觉罗家江山的那种念头哦。她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在皇位上的地位一直都是稳稳当当的,并没有被动摇过呢。正因为这样,清朝内部的局势并没有因为慈禧专权就变得混乱不堪。如此一来呢,慈禧就能够借着皇帝的名义,去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掌控啦。

钟会起兵一事,从某种角度来讲,他打的旗号是讨伐司马昭,美其名曰是为皇帝“清君侧”,或者说是“靖难”。这么一来,在道德层面上,他似乎就比较容易占据一个所谓的制高点了。可再看看曾国藩起兵的情况呢,这就比较尴尬了。要知道,他之前刚刚完成了镇压太平军的任务,当时给出的理由是“维护纲常”,把自己摆在了维护正统、遵循封建礼教规范的位置上。然而这才没过多久,他自己却要起兵,这可就等同于背叛君王了。这种情况下,他自己怎么可能把这前后矛盾的事儿说得通呢?别人又怎么会去相信他这样出尔反尔的举动呢?

另外呢,慈禧在权谋方面那可是相当老道的,可不是司马昭能够比得上的。就说当年钟会出征的时候吧,司马昭并没有亲自坐镇关中地区进行把控呢。等到后来他察觉到情况不太妙了,这才安排贾充率领一万兵马前往长安。要知道啊,仅仅就这一万兵马而已,况且贾充也算不上是精通军事的高手,就凭他这样的情况,又怎么可能会是钟会的对手呢?

慈禧的做法可就不同啦,她早就提前谋划好了针对曾国藩的布局安排,就是为了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你看呐,在江北地区,有僧格林沁、袁甲三所率领的兵马驻守着,这就相当于在北边给曾国藩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制约力量呢。再瞧瞧左宗棠和李鸿章这边,他们可都得到了朝廷给予的丰厚赏赐,所以在立场上,他们并不是站在曾国藩那一边的,反而是倾向于朝廷这边哦,这无疑也让曾国藩少了有力的支持呢。还有湖北那个方向,是由官文统领的八旗军队在把控着,这对曾国藩来说,又是一股需要考量的势力呢。而江西方向呢,则是沈葆桢在那儿,这人可也不会给曾国藩什么面子哦,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刻,他同样是会坚定地站在朝廷这一边给予支持的呢。

最后得说说曾国藩这人,他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不会轻易去冒险行事。就拿当时慈禧的态度以及她所做的种种布局来说吧,曾国藩可都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呢,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取得胜利。要知道,那个时候曾国藩才不过53岁呢,从年龄来讲,要是创业的话也还不算太晚。可问题是,他自己亲自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是不怎么样,水平挺差的。而且他的弟弟曾国荃呢,人际关系处理得那叫一个糟糕,就他们所谓的“曾家军”,真要是有什么行动,也不会得到多少人的支持。

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沈葆桢这几位可都有着各自的心思,那是不可能去支持曾国藩的呢。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他们都已经是位列封疆大吏啦。就说左宗棠吧,人家已经是闽浙总督啦,手握一方大权呐。李鸿章呢,也担任着江苏巡抚的要职,在江苏那一片那也是有着重要地位的。还有沈葆桢,他是江西巡抚呢,在江西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啦。他们都已经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啦,在这种情况下,跟着曾国藩去造反,这又能有啥意义呢?根本就找不到这样做的理由。

有这么一种说法,曾国藩其实心里头不是没有过当皇帝的念头呢,只不过他没那个胆子去做罢了。就拿李秀成的自述书来说吧,这里面原本是有一部分内容被删减掉了的,而这被删减的部分里,就有着建议曾国藩起兵的相关内容哦。李秀成他是想着让曾国藩效仿姜维的做法呢,姜维当年在蜀汉后期可是有着一系列举动。可曾国藩呢,他可不敢像钟会那样行事哦,而且,就算他想那么做,实际上他也做不到呢。

事情是这样的,曾国藩当时为了能够彻底撇清关系,进而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居然在还没有接到朝廷旨意的情况下,就急匆匆地把李秀成给处死了。不仅如此,曾国藩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来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把湘军给遣散了,让那些手下的兵将都各自散去。同时呢,又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辞去了湖北巡抚这个重要的职务。通过这些做法呢,就是想明确地向朝廷展示,自己可没有任何不臣的心思,就是一心忠于朝廷的。

咱们来说说李秀成和姜维这两位名将。他们可都有着非凡之处,是很值得人们佩服的呢。不过呢,他们所处的时代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哦。姜维在他那个时代有着特定的条件,就比如说他和一些人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情况之类的吧。而李秀成呢,他可没有姜维那样的条件,就像没办法和曾文正形成类似姜维所拥有的那种特别的关系,这里暂且把它比作“钟姜友谊”那样的一种关系吧,反正就是没形成那样的一种关联情况啦。但即便如此,李秀成他自身凭借着自身的种种表现等等,那也是相当值得大家去敬佩的哦,他的功绩、他的作为等等,都有着让人钦佩的地方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