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万大军不设主帅,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唐军九节度兵败邺城!

词人说历史 2024-03-18 18:49:24

公元757年9月,凭借着神通大将李嗣业的超神发挥,唐军在香积寺之战中击败了长安地区的叛军主力,不久之后长安光复。安史战局由此变得明朗起来,郭子仪率唐军乘胜进军占据了潼关,而叛军大将张通儒则纠集数万残兵败将退往陕州。叛军首领安庆绪不甘心就此失败,令亲信严庄带领洛阳叛军倾巢而出与张通儒合兵一处,以此集结了一支十五万步骑的大军。

两军主力战于新店,叛军依山而阵,严庄出轻骑挑战,六战皆败,唐军乘势进攻却打不动叛军的阵势,唐军全军压上,又被叛军凭借地利牢牢的压制在山下,面临着崩溃的风险。值此危急时刻,香积寺之战中发生的那幕再次上演,“嗣业驰,殊死斗,回纥自南山缭击其背,贼惊,遂乱。王师复振,合攻之,杀掠不胜算,贼大败。”李嗣业再次以个人的勇武为唐军撑起正面战场,此战之后,叛军安庆绪集团遭到了致命打击,严庄连夜入城向安庆绪报告了战败的消息,安庆绪随即率领亲信出走河北。在临走前,安庆绪还诛杀了被俘虏羁押在洛阳的唐朝官员、将领三十多人,其中就包括曾镇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和死守睢阳城破后被俘的许远,安庆绪此举可谓是破罐子破摔了。

神通大将李嗣业,一个人抵得过一支军队

安庆绪一路逃至河北重镇邺城才站住脚,身边所剩的骑兵不过三百,步卒不够一千。然而安史之乱之所以旷日持久,坏就坏在唐朝君臣一没有采用正确的战略部署,二缺乏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与手段,一再留给对手喘息的机会,即便是被后世被称为中兴名将的郭子仪亦不能免。新店大战之后,伪睢阳节度使田承嗣曾遣使请降,但因郭子仪响应迟缓,田承嗣中途变卦。安禄山在造反前网罗了大量的能人宿将,使得安史叛军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安庆绪到达邺城十天内,蔡希德自上党、田承嗣自颍川、武令珣自南阳,各率所部兵马前来会合,邺城叛军众至六万,军声复振。

叛军大将李归仁见安庆绪屡战屡败因而对其颇为不屑,新店之战后李归仁没有率部前往邺城而是准备退回范阳。李归仁此人骁勇善战,其统领的也多是精悍的曳落河精兵、同罗骑、六州胡,这些人以往骄横惯了,战胜后总是大肆掳掠财货以肥己。而近来连番失败,不仅没有财货入囊反折伤了不少兄弟,因而颇有怨言。此时见李归仁违安庆绪之命投范阳,他们也有样学样,不再遵守李归仁约束,散兵而归大肆掳掠,所过河北郡县因此遭了殃,乱兵一过财货无遗。

史思明闻讯,一恐被乱兵扰乱本镇,二又觊觎此辈的强悍战力,因而先在边境上部署大军严阵以待,再派使者前往招降。在史思明的软硬兼施下,曳落河、六州胡选择投降,同罗骑兵不从,随即遭到史思明痛击,财货遗失殆尽余部散逃归国。事态至此,安庆绪集团越发削弱,史思明集团却越发强大。

接连失败的安庆绪很不体面

对于史思明这个尾大不掉的下属,安庆绪也是如鲠在喉,派出亲信干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五千精骑前往范阳征兵。名义上是征兵,实际上则是找机会夺取史思明的兵权。对于安庆绪心中的小九九史思明又岂能不知,史思明亲率数万大军迎接两位“钦差”,两军相距一里遥遥相对,史思明直截了当的对安守忠说:“大王远来,我不胜欣喜,但是我手下人久居边塞没见过什么市面,看见您的雄壮之师不胜惶恐,请您让部下松开弓弦以安众心。”

安守忠、阿史那承庆听完这话心里拔凉拔凉的,史思明这是摊牌了,摆明了咱哥儿俩要是体面就让咱体面,要是不体面就帮咱体面,夺兵权就别想了,能不能活都还是人一句话的事儿。此时,两军相差十倍相距一里,想跑都来不及了,两人只能选择自己体面,命部下松开弓弦,亲自前往史思明军中会面。史思明这边迎接款待二将,那边就派人把这五千精骑给分散收编了,等到一番虚以逶迤酒足饭饱之后,史思明一挥手“捆上吧!”,安守忠和阿史那承庆就成了史思明的阶下囚。

须知,安史之乱虽以安史为首,但在前期史思明仅是安禄山部下的一员战将,安禄山死后其权柄由安庆绪接手,史思明有从恶之实却并非首恶元勋。史思明此时手中筹码够多,操作空间非常广阔,其手下判官耿仁智便趁机劝史思明归降唐朝。此时唐庭与安庆绪之间孰强孰弱一目了然,史思明审时度势之后决定当一回墙头草,遣使奉表请降。

史思明请降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件大事,史思明留守叛军老巢范阳,手下有精兵八万,辖郡十三,其亲信将领高秀岩也率云中叛军随其归降。肃宗闻讯大喜,立即加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他的七个儿子也都被封以高官,并派大将大将乌承恩为使者赴河北宣慰,河北各州受其影响纷纷投降,一时之间名义上还被叛军控制的就只有安庆绪盘踞的相州了。对于史思明归降一事如果能妥善处置,安史之乱极有可能被就此消弭,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早在收复两京之初,元帅广平王李俶赦免了许多投降过叛军的大臣,各地伪燕官员也正是冲着朝廷的这份宽大才纷纷投降。如今似乎大局以定,朝中一批以崔器为首的强硬派大臣就站了出来,提出陷贼从伪的官员背国厚恩都应该处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官员对朝廷的忠心。唐肃宗对于在危难之中弃他而去的达官显贵也颇为忌恨,当时就想同意崔器的建议,不过有其他大臣从旁劝阻,说“叛乱现在还没完全平定呢!咱们这么干了以后谁还归顺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唐肃宗听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就下令有司彻查,对从逆官员划分为六等定罪,算是一个折中的处理方案。即便如此,一番查处下来,仍有陈希烈、达奚珣等二十五位名望颇高的大员被斩首或赐自杀。上层的风向变了,下层也都闻风而动,难免让很多有过污点的人心生芥蒂,而史思明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河南节度使张镐又向肃宗进言,说史思明这人诡计多端,如今虽降将来必反。开始肃宗正宠信史思明,不信二人所说,为此还贬了张镐的官,过后自己一琢磨,也觉得史思明不可靠,就暗中授命李光弼想法子做掉史思明。这就得说肃宗的执政水平太低了,中央政府要拿下一个地方官那方法多种多样,你既可以给他升官把他架起来,又可以直接下旨贬黜不服就打,更可以学习黄四郎对付张麻子来个三步走,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但是肃宗拒绝了各种正当途径,选择了弹幕最多的打法,指派李光弼暗戳戳的去办,此时李光弼和史思明基本是平级,他能怎么办?只能安排乌承恩搞策反,但乌承恩一个外来户还在史思明的老巢里,想靠策反搞定史思明这样的老江湖又谈何容易。果不其然,策反行动很快暴露,乌承恩父子被杀。至此,脸面撕破,史思明再次被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上,还手握朝廷背信弃义的口实,可以说里子面子都丢了,更为之后邺城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公元758年九月,唐廷再兴大兵,意图给予安庆绪最后一击,“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将步骑二十万讨庆绪。又命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二节度使将所部兵助之。”此即是九节度围剿安庆绪的邺城之战,九节度大军二十余万号称六十万。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等皆为佐命元勋难以互相统属,因此大军不设元帅,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隐然有节制诸将之意。

诸军俱发,十月郭子仪自杏园济河,至获嘉大破贼将安太清,斩首四千级,安太清退保卫州,郭子仪尾随而至,包围了卫州,不久后李嗣业、鲁炅、季广深、崔光远也率军抵达卫州城下。安庆绪尽发邺城之兵七万救援卫州,两军会战,郭子仪以弓箭手设伏,诈败将叛军引入伏击圈内,然后挥师反攻,给叛军造成严重杀伤。安庆绪大败而归逃回邺城,郭子仪乘势攻克卫州,继而进军邺城。邺城之下,许叔冀、董秦、王思礼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引兵继至,两军会战于愁思冈,安庆绪又败,唐军斩首三万级,安庆绪退入邺城固守,郭子仪则挥师包围了邺城。随后李光弼率军抵达,九节度大兵齐聚,而安庆绪衰弱已极。

窘迫之间安庆绪派出使者往范阳求救,并承诺让位于史思明,史思明既恨李光弼,又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倾巢而出,集结十三万大军准备救援邺城。但迫于九节度军势正盛,史思明不敢贸然进逼,派大将李归仁率一万精兵先行前至滏阳,与邺城中的安庆绪互为声援,以固安庆绪守城之心。史思明则坐山观虎斗,如一头蛰伏的恶狼一般,静静的等待机会。

邺城城垣坚固,安庆绪拼命守御,再加上九节度号令不一,唐军兵力虽优一时间竟打不下邺城。十一月,崔光远分兵攻克魏州,史思明果断抓住机会,亲率大军出动攻击崔光远孤军,施反间计杀唐军骁将李处釜,崔光远败逃,唐军被杀伤三万余人。史思明随即盘踞魏州,继续死盯九节度大军。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筑坛盟誓自称大燕圣王,叛军声势再振,彼长次消唐军夺气。

李光弼观形势与诸节度商议道:“史思明阴狠刁钻,在魏州按兵不动,是在等一个我军懈怠的机会,我请求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他记得嘉山之战的惨痛教训必不敢轻出,如此我围邺大军可一心对付安庆绪,等攻破了邺城,史思明就成了孤军就容易对付了。”李光弼此计分兵两路与叛军捉对厮杀,此时史思明强而安庆绪弱,以七节度围殴安庆绪,河东、朔方两镇精锐牵制史思明,虽非万全之策但也好过放任史思明四面出击。但是此计却被观军容使鱼朝恩所拒绝。

到了二月,唐军围困邺城已经四月有余,由于号令不一,诸节度皆图保全实力谁也不愿奋力攻城,反倒是叛军时不时的派小股部队出城冲杀。这惹恼了唐营大将安西节度李嗣业,这位猛将兄生平对阵临敌,威风显过,凶险历过,就是不曾如此窝囊过。为出胸中的这口恶气,每次叛军出城挑衅李嗣业都亲自披坚执锐上阵厮杀,常言道总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李嗣业这次在阴沟里翻船了。在一次作战中李嗣业被流矢所中,只得卧在帐中养伤,养了几天眼看伤口已经愈合,贼军又来挑战,营中击鼓点兵,李嗣业听闻金鼓之声愤然起身,大呼随从就想出战。却不想胸中气血翻涌,动作又猛烈了些,伤口直接崩裂,流血数升而亡。

自李嗣业率安西军回援以来,数次横刀立马执锐摧锋帮唐军撑住危局,已然成为唐军的一面旗帜,此时身死阵前对唐军士气是极大的打击。安西将士闻讯无不悲痛,由兵马判官段秀实扶灵柩归葬,安西军战心全无。此后为应对叛军的挑衅冲突,唐军围着邺城筑起两层垒挖下三重壕,又引漳水倒灌邺城,打算以此困死安庆绪。这下安庆绪可惨了,城中泉井皆溢,平地三尺水,人们只能架起栈楼居住,更要紧的是围城日久,城中的存粮消耗殆尽,一只老鼠都能卖上千钱。军民人等饿得不行想要投降,却发现所有出城之路被洪水所阻,竟然投降无路。唐军也认为邺城将不攻自破,没必要再冲过去玩儿命了,因此也懈怠下来坐等城破。

虎视眈眈的史思明见此情况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率军拔营进逼邺城,史思明所部离邺城五十里下寨,仍不进攻。一面在军中多置军鼓,有事儿没事儿就敲打一阵惊扰唐军,一面派出精锐骑兵围着唐营打秋风。他们也干不了什么大事儿,就是今天牵走两匹马,明天拉走一辆车,后天碰见唐军出来打柴割草再冲上去砍倒两个,唐军要是派兵来攻击,他们就一哄而散各自回营。别看这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却是打不死你恶心你,把唐军搞得狼狈不堪,打的柴草不够喂养牛马,生火做饭也成了问题。

当时唐军的粮草都由江淮、山西地区转运,车船运者相继,史思明又派出一支精干人马,穿上唐军的衣甲,假扮督运粮草的队伍。对押运粮草的民夫肆意鞭笞杀戮,遇到大批的粮草则直接翻脸烧粮,弄的运粮队人心惶惶,由此唐军粮草供给也成了问题,士气更加低落。当初在嘉山之战史思明吃尽了郭、李二将骚扰疲敌的苦头,如今史思明一样样都还给了唐军。在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史思明认为决战时机已完成成熟,于是率军直抵城下,约唐军刻日决战。

三月初六,唐军集中兵力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率精兵五万与唐军对阵,唐军见叛军人数不多,便以为这仅是一支叛军游兵,心中不以为意。而这正是史思明所期待的,他趁唐军懈怠亲自操刀上阵奋起暴击,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感压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四节度之兵居前,很快就和叛军绞杀在一起。所幸唐军前锋中也有一支善打硬仗的队伍,就是李光弼的河东军,如果说李嗣业领兵靠的是个人勇武,那么李光弼治军靠的则是军法严明,李光弼将旗所立之处,官兵不敢退越一步,堪堪抵住叛军的奋力搏杀。

据史料记载两军交战良久,杀伤相当,南阳节度鲁炅为流失所伤,南阳军先露败相。郭子仪率朔方军于南阳军之后布阵,正要上前之际,战场上忽然刮起一振邪风。一时间树木摧折尘土飞扬,明明是白昼却在刹那间天地无光,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当此敌我不分之时,两军士兵都不敢继续作战,唐军溃而南,叛军溃而北,甲仗、辎重委积于路。

单看史书对这一战的直接记载,似乎两军打了个平手,然后因为战场上忽然刮起的邪风而被迫终止战斗,两军各回各家。如若细看此战后双方的表现,结果似乎并非那么简单。

唐军这边“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诸节度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惟李光弼、王思礼整勒部伍,全军以归。”。

而叛军“史思明审知官军溃去,自沙河收整士众,还屯邺城南。安庆绪收子仪等营中粮,得六七万石。”

邺城一战后,唐军战马甲仗损失严重,九节度之兵除李光弼、王思礼之外,皆溃归本镇,东京洛阳震动,郭子仪甚至不得不拆断河阳桥以阻挡叛军南下。邺城仍在叛军手中,史思明整军之后进屯邺南,安庆绪则在久困之后出城,收缴唐军所遗弃的军资。由此可见,邺城之战唐军无疑是败了,而且败的很惨,惨到整个平叛战局为之逆转。

此战的胜利,令史思明威望空前大增,不久之后他即杀掉安庆绪,成为叛军实际且唯一的领导者,骁勇彪悍的河北诸军再次形成合力,南下之势已成。唐军九节度之师空有强大的纸面实力,而终究毁在唐庭领导者的制衡之术上,本来指望毕平叛之功于一役的邺城之战,却输光了唐庭数年间积攒下的家底。雄师丧尽,名将殒命,危局再临谁能支撑?河阳城李光弼再战史思明。

0 阅读:86

词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