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眼中的安史之乱,《三吏》、《三别》话凄凉

词人说历史 2024-03-18 18:51:57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朝最繁盛的时刻,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以极其暴力的手段使盛世中折,犹如一座辉煌壮丽的楼宇轰然崩塌,前是金宝,后为瓦砾,反差之巨大令人无限唏嘘。正因为其爆发于盛世之中,大唐无论是国力和军力都处于顶峰,才使得这段历史格外精彩。

反叛的是战力强悍的东北边军,渔阳角鼓一响,天下为之股栗。当唐廷的决策者从一开始的懵圈中醒悟过来,也是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征江南帛粟,调边塞诸胡,西北边军精锐尽出,与强悍的东北叛军角力中原。

名臣猛将粉墨登场,强强对抗见招拆招,这其中既有妙手高招又有俗手昏招,但无疑都是大手笔、大阵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实际上出现在史书上的这些人物,在真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难以企及。目之所及,唯有大人物的峥嵘岁月,却难见小民的人间烟火。

那么滚滚时代洪流之下,蕞尔小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非常有幸,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旅途,他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述于笔端,写成了有“诗史”之称的《三吏》、《三别》,让我们得以一窥烽火年代民生之多艰。

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洒脱华美,而杜甫的诗则更显情真意切。他出身于士族大家“京兆杜氏”,渊博的家学使他形成了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

公元758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个年头,杜甫因房琯案被贬华州。此时两京已于前一年被先后收复,唐军九节度率六十万大军围安庆绪于邺城,杜甫于这年年底赴洛阳探亲。不想759年三月,史思明降而复叛,率大军救援邺城,唐九节度因为缺乏统一指挥而被打得大败,郭子仪率军退守河阳。洛阳再次面临被叛军攻破的风险,杜甫为了躲避战乱,从洛阳返回华州,《三吏》、《三别》就作于从洛阳返回华州的旅途中。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从洛阳出发走了七十里,在傍晚抵达了新安县,见到了当地官吏征兵的场景,所征的士兵中有许多少年。杜甫上前询问得知,连年征战,当地的壮丁早已被征发殆尽,只能以次男补足兵役之数。这些被征发的少年中,有些有母亲送别的还强壮一些,那些没母亲送别的不仅瘦弱,更显得孤苦伶仃。只有妇女来送别,也侧证了当地男丁已经征发殆尽的情况,连年的战乱也使许多孩子成为了孤儿。而这些已经失去丈夫的妻子,现在极有可能还要成为失去孩子的母亲,白水青山之间回荡着她们的哭声。

杜甫见此情形,心下五味杂陈却也无能为力,只能说出善意的谎言来宽慰悲痛的人们。“孩子们就在洛阳驻守,能够就近吃到故垒中的存粮,军中的徭役也不辛苦。况且王师是正义之师,很快就能取胜。郭仆射爱兵如子,会像父兄一样待他们,请你们不要过度悲伤。”杜甫清楚他们即将面对的生活,只能给他们短暂的幻想。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从新安继续西行,在傍晚投宿到一个叫石壕村的地方,这里的官吏同样在抓壮丁。这家的三个男丁已经被抓光了,只剩下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这次官吏来了还要把老翁带走。老妇无奈只能让老翁跳墙逃走,自己留下应付抓丁的官吏,而当第二天杜甫与这家人辞别的时候,家中就只剩下老翁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人们能活着,就是捡了条性命,有时甚至不如死了一了百了。“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多么的辛酸,多么的无奈!“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再到下一个天明之时,老翁还在不在呢?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离开了石壕村,杜甫继续西行,穿过险要的豫西谷道抵达潼关,看到士卒们正在修筑城池。潼关吏在与杜甫聊天时向杜甫吹嘘,潼关固若金汤飞鸟难过,而杜甫自东而来恰好路过三年前潼关之战的古战场。当时哥舒翰率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玄宗听信奸相杨国忠的谗言,强迫哥舒翰出兵作战,最后在灵宝遭遇叛军伏击,数万将士葬身鱼腹,潼关和长安相继失守,玄宗狼狈西逃。

最终杜甫请潼关吏代为叮嘱潼关的守将,千万要以哥舒翰为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若是君主有道又何必在意城关是否坚固?若是民心失望,再坚固的关城又有何用?民心向背,众志成城。

相对《三吏》所描述的客观所见而言,《三别》则更多是所闻所感,由于引述了百姓的主观情绪,所以其情节更加的感人至深。

《新婚别》

莬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一对刚刚成亲的新婚夫妇,前一天晚上刚刚完婚,第二天早上就要匆匆告别。去向何处?戍守河阳!妻子禁不住抱怨“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按照中国的古礼,女子过门三日才算正式结为夫妻,丈夫第二天就要离去,让她如何拜见公婆?

但是这位妻子并没有因此而撒泼耍赖,简单的抱怨之后又开始鼓励丈夫。你要勿以新婚为念,要努力完成军中的工作,我这就褪去罗裙、洗去红妆,虽然不能跟你一同前去,也会在家中静候你归来。仰头看天上的飞鸟,大大小小也是出双入对,然而人事蹉跎,不能朝夕相伴,那就与君相望吧!

然而战场无常,前途难卜。谁又能知道这会不会又是一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剧呢?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一名被征发从军的老兵,在邺城战败之后返回乡里,等他回到家里才发现,从前有百余户人家的村落,如今已是满目荆棘。死去的不知尘归何处,活着的也全无消息,往日的巷子空空荡荡,向时的邻里只剩下一两个孤弱的老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即便家乡已破落如此,老兵还是决定在这里住下,锄锄禾苗,灌灌田畦,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孤独终老。可是,这个简单的愿望在战乱中也难以实现,地方的官吏听说他回来,又来拉他去服本州的兵役。

再出发,已经没有家给老兵作别了,只有杜甫愿意听他最后的倾诉。老兵说:“令我最伤痛的还是我那长年患病的母亲,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死去五年也没能好好安葬。”

最后他问杜甫:“人生在世却没有家可以告别,我到底还算不算个人啊?”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他们的子孙都已阵亡,他们的家族已经绝后,如今轮到老翁被征发参战,他早已心灰意冷,甘愿上阵求死。他丢掉手中的拐杖,颤颤巍巍的走出家门,同行的人都不禁为他感到辛酸。

来送他的老妇人,身着单衣卧倒在路旁哭泣,已然是生离死别,老妇人还在嘱咐他要多吃东西,老翁也开始担心她冻坏了身体。想到老伴和他一起辛苦了一生,临了自己却要去从军,不能和她相守,心中也是无限的悲苦。

此时的老翁也像《新安吏》中的杜甫一样,开始画饼宽慰自己的妻子。他说:“土门壁垒坚固,杏园要塞也难度,如今和当初在邺城下不同了,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哩!”

杜甫草堂

《旧唐书》中也记录了当时东都附近的场景,“函陕凋残,东都尤甚,过宜阳,熊耳山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偏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这与《三吏》、《三别》的描述相符。这两组诗无愧诗史之称,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攫取了数朵浪花,让我们得窥战乱年代的民生的面貌。

这些在诗中出现的人物,对一个庞大的帝国可说是无足轻重,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儿子、是母亲。当战乱来临之际,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中的角色,承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安史之乱后,大唐之所以还能是大唐,不仅仅是功臣名将的纵横捭阖,更是无数小民用血汗做出的选择。

即便跳出安史也是如此,小民们在战乱中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在历史长河中却留不下一丝涟漪。可是别忘了,当大潮汹涌袭来的时候,它所汇聚的是每一颗水滴的力量。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看到更多的往往是指点江山的能臣名将,因而激起对烈烈的功业的向往。却不知每一次功勋的建立,都离不开众多小民的流血付出,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历史中只能充当小民的角色,只有和平安定,才是真正的可贵。

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0 阅读:0

词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