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港股回调,恒生指数跌1.85%,恒生科技指数跌2.52%,但全日成交额仍然维持在三千亿以上,为3018亿港元。
尽管市场震荡,但是南向资金坚定做多。今天南向资金净买入296.26亿港元,创单日净流入新高。
南向资金素有逢低加仓的做法,2月28日恒生科技指数单日跌幅超过6%,当日南向资金也净买入111.36亿港元。
Wind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3100亿港元。
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大家发现虽然中国被限制采购先进芯片,但是中国的AI水平并不比美国差多少,而且成本更低,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AI热潮给投资者情绪和宏观叙事带来较大转变,助推港股市场持续上涨。都怕错过了倒车接人的机会,所以港股通投资者,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纷纷南下抢筹。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港股通标的名单调整正式生效,纳入28只,剔除27只。


从表现上看,新纳入港股通的公司不一定上涨,但被剔除的公司一定会下跌。
纳入港股通的好处显而易见,内地投资者可以直接购买这些股票,带来成交量和流动性的提升,但纳入后的股价表现还要具体公司具体分析。
港股市场有一种投资策略就是博“入通”,投资者根据纳入港股通的门槛,计算出潜在纳入标的,提前买入埋伏,等宣布纳入或纳入首日股价大涨卖出。
这种策略有两个风险,一是根据各方面条件以及市值计算,有望纳入港股通的公司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落选了。例如这次不少机构预测华昊中天医药会被纳入,但最终没能进港股通,今天股价大跌19%。
还有一种情况是,公司为了“入通”进行过市值管理,“入通”前已经积累了不少涨幅,就等着趁纳入港股通的利好出货。
所以想赚这个钱并不容易,目前市场的上博“入通”策略为了分散风险,会一次买入几只潜在纳入股票,避免单吊一只股票入通失败或入通后下跌,导致偷鸡不成蚀把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港股通割韭菜的问题
今年由于港股持续上涨,港股成交活跃,港股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有所改善。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港股市场的很多小票流动性严重匮乏,纳入港股通是公司引入增量资金的几乎唯一途径。
近年来却被一些公司利用,玩成了割韭菜的新工具,尤其是新股市场。
很多港股上市初期的流通盘很小,通过左手倒右手,刷成交量和做大市值,以期达到纳入港股通的标准。新股一旦纳入港股通,就会有对应的跟踪指数的被动基金建仓,新股上市之后半年到1年陆续解禁,一股脑卖给那些基金或个人投资者接盘,所以我们会看到,很新股解禁即暴跌,前期股东完成套现后,并不在乎此后股价因暴跌被剔除港股通。
对此,投资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慧眼,不要落入一些利用“入通”作为工具割韭菜的圈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碰上市三年内市值低于300亿港元的次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