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就是古代的藏族。
其实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时,这里并非地高天寒、荒野千里。
从1958年起,西藏林芝就陆续发现古代人类头骨和伴生石器、陶器等,经过科学鉴定后起名为“林芝人”,这是进入新石器时代或者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
吐蕃王朝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不过松赞干布被认为是真正的实际立国者,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一共传位九代,延续210年即公元633年-公元842年。
(壹)其实吐蕃一般自称为【bod】,但【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所以吐蕃只是拿出来沿用。
不过,当吐蕃面对唐朝时,为了应对大唐的称呼,吐蕃会以【大蕃】自称,以示平起平坐、地位相同。
吐蕃的君主为何冠以“赞普”的称谓呢?《新唐书·吐蕃传》给出的解释是: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
不过,还可以从宗教方面了解“赞普”一词的其他内涵,主要是强调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突出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的赐予。
吐蕃崛起时,正是初唐时期,但吐蕃却毫不示弱,最重要底气来自吐蕃骑兵。
【吐蕃骑兵复原像】
在整个7世纪,无论关中、陇右,还是广袤的西域地区,吐蕃骑兵所到之处,基本上都是闻风丧胆,他们的人和马的身上都披着锁子甲,这种锁子甲非常坚固,不仅能够抵挡刀箭的攻击,还可以防御远程弓箭的射击。
那时的吐蕃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矿产开采和冶炼技术,所以吐蕃骑兵的锁子甲是由非常细小的铜片制作而成,打磨的非常精细,装备在骑兵身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防御利器——这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敢于向唐朝叫板、不断袭扰劫掠的利器。
【吐蕃骑兵】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一》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唐朝与吐蕃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始遣使者(指吐蕃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弄赞闻突厥、吐谷 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帝不许。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想娶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李世民拒绝了,当然,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也能想到,没有想到的是吐蕃的傲气和骄横。
《新唐书》记载,被拒绝的松赞干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勒兵二十万 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一句话概括就是:你不给我公主,我就要深入唐土了。
【初唐到盛唐的疆域】
初唐时期,不仅李世民能打,而且许多优秀将领都还在,虽然唐军“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但是,吐蕃退却后还放了话,表示不达目的、还会再来。
松赞干布是说到做到的,后续数年,吐蕃骑兵不仅多次袭扰关中、陇右等唐朝核心地区,而且在唐朝大力发展的西域地区大肆劫掠,不断扶植自己的傀儡。
【吐蕃骑兵作战】
(贰)公元638年,吐蕃军队与唐军在西域发生激战,各有胜负但吐蕃军力损失较大,于是执着的松赞干布再次遣使,以谢罪为名,再次请求赐婚,还特意带着聘礼。
此时,文治武功一流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评估吐蕃的实力,考虑一个如何能够长治久安的办法。
文成公主,并不是李世民的女儿但却是李唐宗室之女(其父史书未记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
至于吐蕃民间,直接把文成公主当成神仙对待,尊称她为甲木萨,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从此唐朝与吐蕃结为姻亲之好,凡是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不过,熟悉我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唐史的朋友肯定知道:亲家归亲家,打仗归打仗。
随着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不仅带去了更加先进的纺织、耕种、灌溉和冶炼技术,而且吐蕃利用这个关系,加大了与中原的贸易,获得大量资财,吐蕃的国力尤其是军力更加强大。
【此时的吐蕃军力更加强大】
大非川之战,不仅让唐朝吃了大亏,而且让名将薛仁贵一败涂地并被免官为民。
唐高宗咸亨元年四月(即公元670年),吐蕃大举进犯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现在的新疆阿克苏境内),大唐被迫罢安西四镇——此时大唐出兵吐蕃,双方再次直面较量,已经无法避免了。
公元670年四月至八月(农历),唐军十余万与吐蕃近四十万在大非川(现在的青海共和县境内)展开决战。
吐蕃军队避实就虚,充分利用熟悉地形和唐军不习惯高原作战的优势,以精锐的吐蕃骑兵切断唐军粮草供应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夺取胜利。
【壁画中的吐蕃武士像】
大非川之战,史书记载是“大败”,《旧唐书·本纪·卷五(高宗本纪)》:薛仁贵、郭待封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袭,大败,仁贵等并坐除名。吐谷浑全国尽没。
有一个读史小规律,即正史中记载的“大败”,几乎就是全军覆没的近义词。
失败的原因大都总结为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畅,且军中将领不和,比如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薛仁贵的军令,一意孤行才导致失败。
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没说:唐军的高原反应。
这其实是非常致命的客观原因,而且无法抗拒。常年生活在平原的人们,不要说去高原厮杀作战,就是去旅游玩耍,一旦发生高反,轻则难受(尽快返回平原)、重则丧命(时间只需数日)。
此时文成公主已经嫁到吐蕃近30年,依然无法阻止战争的爆发,事实上,直到文成公主于公元680年去世,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唐军也曾多次远征吐蕃】
(叁)7世纪末的吐蕃骑兵,已经进化到战力惊人的程度,以他们的装备为例,经过多年学习唐朝的冶炼技术,吐蕃骑兵“其铠胃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新唐书·吐蕃上》)——劲弓利刃不能甚伤,颇似刀枪不入的境界。
至于吐蕃步军,战斗意志也非常坚强,《旧唐书 列传 卷一百四十六 吐蕃传上》中记载: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
而且吐蕃经过多年的战争已经演化出鼓励征战、羞辱怯战的一整套习俗,比如: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如果打了败仗逃走,会被用狐狸尾巴系在头上示众,羞辱逃走者的怯懦无能。
吐蕃军队的战斗力经历过初唐、盛唐、安史之乱等时期,在与唐军的多场恶战中,互有胜负,并未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如果不是吐蕃帝国自己崩塌了,吐蕃军队尤其是吐蕃骑兵战力的稳定性,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
公元842年正是唐武宗会昌二年,距离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还有65年,但吐蕃帝国却提前崩溃了。
【近代照片中还有吐蕃骑兵的影子】
这一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刺杀——被一支利箭射中胸膛,朗达玛的去世标志着吐蕃帝国的迅速崩溃,那些原本受到吐蕃管制的地方势力纷纷脱离,从此青藏高原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内战。
而名噪一时的吐蕃骑兵,也在不断的内耗争斗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进入宋朝以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吐蕃帝国那样的强力政权、像吐蕃骑兵那样的无坚不摧,四分五裂的势力更加青睐与内地的贸易,茶马古道上的生意更加热闹、货物更加丰富,尤其是四样:茶、丝、瓷、铁。
【山间铃响马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