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某些时候会想:“明天再做吧,也不急”、“反正也做不完了,慢慢做就好”。这种表现,其实就是一种“拖延”。
有人认为,“拖延”是人类很常见的一种状态。《拖延心理学2》的作者皮尔斯·斯蒂尔曾称,大约95%的会承认自己拖延过工作,剩下5%不承认的人则在撒谎。《战胜拖延症》的作者蒂姆·皮切尔也认为,拖延是人类对“不想做的事情的一种纯粹本能的、情绪化的反应”。简单来说,一个人越讨厌某个任务,他就越有可能去“拖延”。
皮切尔在自己的研究中给出了7个能够让人有“拖延”想法的因素:
无聊
难度大
令人不爽
模糊不清/摸不着头脑
非结构化
回报低(无论是物质回报还是情绪回报)
(认为做这件事)没有意义
从神经学角度来看,“拖延”行为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它让“感性”强行压制住了“理性”。但无论如何,这种逻辑和情感的较量确实存在,且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人类身上发生。所以,浩爱康复认为,我们只能尝试抵制拖延冲动,让大脑的“理性”占据上风。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拖延现象,但通过某些方法,你可以有效减少拖延的次数或持续时间。
1、认识自己拖延的原因
在改变拖延症现象之前,你需要认识到它的确存在。拖延现象本质是一个循环,是当你在看到那些“可以拖延一会”的事情时,不自觉产生的一种反应。所以,一定要多加观察、反思自己,尝试注意自己是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拖延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变自我。
2、尝试改变“诱因”
既然前面咱们提到7个能导致拖延的因素,那么改变它们自然便是一种改善拖延症的方法。比如,如果你觉得某项工作难度很大,那么可以尝试将它拆分为几项难度较低的工作,再去分别完成它们。
3、确定一天的目标
有些公司可能会要求员工在年报、月报、周报或日报上写出之后一段时间的目标,不要觉得它是一种“摆设”或者“写着玩的东西”,实际上,锚定目标能够很好地改善拖延现象。简单来说,如果你在一天开始之前就确定了这一天必须完成的事情,那么与边做边确定相比,你会产生出更强烈的“责任心”,而责任心能够帮助你更加快速、专注地做事。
4、适当奖励自己
你可以尝试用各种“奖励”来犒劳自己,无论是站起来走动一会,还是工作完毕后吃点零食、点个奶茶,甚至还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去完成,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能够帮助你恢复注意力,并让你继续保持积极的心态完成工作。
5、排除干扰项
当你确实需要专注地完成一件事,但这件事经常被你拖延时,那么排除干扰项就会很有用。请务必在做事期间放下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物(比如手机和社交媒体)。
6、不要把自己管得太严
拖延是正常现象,如果你发现自己暂时无法避免拖延,不要责怪自己。没有人会每天都精力充沛、全神贯注。你只需要记住这项任务,并在之后优先完成它即可,这样你才不会重蹈覆辙,陷入拖延症的循环之中。
浩爱康复指出,并非所有的拖延现象都是坏事,蔡格尼克效应认为,人对未完成的任务的印象,往往比已完成任务的印象更深刻。换句话说,一些被拖延的想法和工作在酝酿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迸发出新的活力,这些新的创意很可能会帮助你更好、更快速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