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鏖战三年暴露北约软肋,前司令痛陈集体防御形同虚设

余涛聊谈 2025-03-28 10:45:44

当俄罗斯无人机频繁坠入北约成员国领土时,乌克兰前武装部队司令扎卢日内近日在基辅的一场闭门会议上,撕开了北约集体防御体系最脆弱的切口:"他们被炸后第一反应竟是要求我们保持沉默。"这番直指要害的发言,不仅揭露了北约第五条的虚幻性,更将波罗的海三国推入了战略焦虑的漩涡。

德国军事历史学家奈泽的警告犹如一柄悬剑,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可能在秋季军演期间闪击立陶宛。面对这种威慑,立陶宛紧急宣布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计划沿边境铺设地雷防线,同时将2026年军费占比提升至GDP的5.25%,创下北约国家新纪录。

这种"瑟瑟发抖"的防御姿态,与北约秘书长吕特访问波兰时"毁灭性反击"的豪言形成戏剧性反差。扎卢日内用事实戳破了北约的强硬外壳:2023年俄军导弹曾深入波兰领空40公里,2024年7月无人机残骸散落罗马尼亚境内,北约始终以"非故意袭击"为由淡化处理。

最讽刺的是,当罗马尼亚军方致电质问为何放任无人机越境时,这位乌军前统帅反诘:"你们40架F-16是摆设吗?"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北约小国安全承诺沦为"纸盾牌"的残酷现实。

美方特使近期提出的停火方案明显倾向俄罗斯:30天能源设施停火保护了俄经济命脉,重启黑海粮食协议实则解除对俄黑海舰队的封锁。正如扎卢日内所言,美国正将乌克兰作为谈判筹码,"北约可能解体"的预言已从智库报告演变为地缘政治现实。

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力推"欧洲军"构想,试图将法德主导的欧洲防务体系作为新依托。这种"双轨求生"策略显露精明算计:既利用北约机制获取武器支援,又刺激欧洲大国提升自主防卫投入。

当波兰宣布采购500套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德国批准向乌克兰移交第三批豹2坦克时,基辅的地缘杠杆正在撬动欧洲安全架构重组。

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撕下了集体安全的神圣面纱,暴露出国际秩序中赤裸裸的实力法则。正如罗马尼亚边境的无人机残骸沉默矗立,北约第五条的光环正在东欧平原的硝烟中逐渐褪色。

当欧洲开始认真讨论"核共享"方案时,扎卢日内的警告已超越战场范畴,成为重构全球安全秩序的重要注脚。

2 阅读:15

余涛聊谈

简介:让您与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