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月入百万,电影解说号是如何做到的?

桐桐看趣事 2025-02-23 17:46:48

“注意看,这个男人正在吃饭,这个小男孩太惨了,这个男人,这个女人,这个护工,这个笨蛋,这对中年情侣……”

当这类视频在屏幕上出现时,你是否也曾被瞬间吸引?这类内容高度精简、画面极具刺激性,且统一采用 AI 配音的视频,就像被批量生产的罐头一样,将一部部电影浓缩后呈现在大众的荧幕前。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电影解说号背后的运营套路,要知道,这个领域拥有百万从业者,规模不可小觑。

从小众爱好到大众生意

电影解说在自媒体领域堪称 “老江湖”。我最早对它的印象,源自类似 “令人蛋疼的西游记” 这样别具一格的影评。

在早期,电影解说的创作者为了把一部电影讲解得深入透彻,常常需要反复观看影片无数次,从海量内容中精心提炼精华,进而输出独到的观点。

那些充满趣味与深度的解说,有时甚至比原片还要精彩,而且还具备 “排雷” 功能,能帮助观众筛选出值得一看的电影,因此深受观众追捧。

有人喜爱,自然就能发展成一门生意。随着大量创作者涌入,这几年电影解说行业仿佛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我采访了从事电影解说 MCN 的朋友阿福,当看到他旗下账号的数据时,着实大为震撼。

他旗下竟有整整18000多个账号,这些账号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生产影视解说内容,所覆盖的粉丝数量高达9.7亿。这仅仅只是阿福旗下 MCN 的数据,而放眼整个电影解说领域,众多影视解说账号的运营者大多并非专业人士,很多都是宝妈、学生等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在做。

竞争催生的行业 “套路”

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电影解说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最开始,大家在题材选择上各显神通,各种冷门佳片、热门大片都被翻了个底朝天;后来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从单纯的口播讲解,逐渐发展到加入动画特效、情景演绎等元素。

然而当竞争达到白热化阶段,规模化和标准化便成了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于是电影解说剪辑培训公司顺势而生。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会传授剪辑软件的使用技巧,还会分享文案创作和视频制作的套路。

比如,封面要设计成三连屏,这样能在有限的展示空间里呈现更多吸引人的元素;剪辑时要精准挑选高能镜头,像电影里的精彩打斗场面、感人至深的情感爆发片段等;视频开头的5秒最为关键,一定要足够吸睛,否则观众很容易就会划走;视频中的人名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其余人物就用 “大美”、“阿强” 等简单的代称代替,以此降低观众的理解成本。

这些看似刻板的套路,实际上都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总结得出的流量最优解。

多元变现与行业警示

这类电影解说号的主要收入来源包含三个部分。

其一,平台补贴。许多平台为了激励优质内容产出,会依据视频的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等数据,给予创作者一定数额的现金补贴。

其二,电影宣发。一些电影制作方或发行方会主动联系有影响力的电影解说号,希望他们能为新电影进行宣传推广,借助解说号的传播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其三,橱窗卖书。很多解说号会在视频中推荐与电影相关的书籍,像电影原著、电影制作幕后故事等,观众通过橱窗购买书籍,解说号就能获取相应的佣金。那些更新勤快、拥有一定粉丝规模的解说号,每月收入相当可观,比普通上班族的工资要高出许多。

除此之外,据阿福透露,解说行业还有一种变现能力更强的模式——陪看直播。电影解说号先凭借影视剪辑获取大量流量,然后开启直播播放一部拥有版权的电影。

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也不会过多干扰观众,只是在屏幕下方挂个链接,售卖靓号和流量卡。这种模式下,每月的流水高得惊人,甚至连拥有几十号人的专业内容团队,收入都难以与之媲美。

不过在此还是要郑重提醒大家,千万别一时冲动就打算改行做电影解说号。如今这个行业已经高度规模化,新入场的人大概率只能沦为陪跑者。

最后谈谈我对电影解说号现象的看法。如今,一套如同印刷模具般的标准,复制出了千千万万个电影解说账号,快节奏、低质量的内容正逐渐侵蚀高质量内容的市场。

曾经那些正经、专业且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影评,如今已鲜有人去创作,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于是,有人认为电影解说的兴起让电影艺术走向了浮躁和崩坏。

但在我看来,电影解说号本身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在追逐流量、谋求盈利,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台的算法是服务于用户的,用户喜欢看什么,平台就推送什么,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供需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作为需求方的观众占据着主导地位。

就像我自己精心制作的视频,如果用户不感兴趣,那也只能是白费力气。所以归根结底,观众对于电影解说号如今这种局面的影响,比创作者和平台的影响都要大。

文本来源@差评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6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