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飞天,白酒难飞:出口仅占0.2%,为啥老外不爱喝白酒?

桐桐看趣事 2025-02-23 17:47:01

2003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分享了一段访问中国的趣事。他在国宴上品尝了一种烈性极高的中国白酒,形容其浓度之高以至于餐后点烟可能会引发爆炸。次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时,也对白酒的烈性表示惊叹,甚至建议将其用作飞机燃料。

事实上,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白酒的接受度较低,认为其味道刺鼻,饮用后喉咙如火烧般不适。这一点从出口数据中就可见一斑:2023年,中国白酒总产量达到629万千升,但出口量仅为1500万升,仅占总产量的0.2%。

其中,茅台占据了出口额的七成以上,表明中国白酒主要还是依赖国内市场,都是我们自己人喝掉的。

尽管中国白酒在全球烈酒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世界六大基酒(朗姆酒、威士忌、龙舌兰、伏特加、金酒、白兰地)中却未见其身影。

那么,中国白酒是如何酿造的?它与全球主要烈酒有何不同?为何外国人难以接受?又为何白酒行业如此渴望国际化?

白酒的历史与酿造技术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古诗词中早有“白酒”一词,但古代白酒并非如今的蒸馏烈酒,而是未蒸馏的低度米酒或黄酒,因缺乏蒸馏提纯技术,酒体浑浊,度数多在10度到20度。

古代文人笔下的“千杯不醉”或武松的“三碗不过岗”所指的正是这种低度酒。若换成现代53度的白酒,恐怕连干18碗后,武松也难以与老虎抗衡。

主流观点认为,13世纪蒸馏技术传入中国,改变了这一局面。蒙古大军西征带回阿拉伯蒸馏酒工匠,随着军队南征,技术得以传播。蒸馏技术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使酒精先蒸发冷凝,大幅提高了白酒度数,40度、50度乃至6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应运而生。

同期,蒸馏技术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催生了多种烈酒,如法国白兰地、爱尔兰威士忌原型、苏格兰威士忌、俄国伏特加以及荷兰金酒。17世纪,加勒比海地区利用甘蔗副产品糖蜜发酵蒸馏出朗姆酒,糖蜜经过发酵和蒸馏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烈酒。

老外不买账:口味、度数与价格成主要因素

老外不爱喝白酒,口味差异或许是主因。中国白酒通过酒曲发酵,酒曲含丰富微生物群,能转化谷物成分,形成独特香气与醇厚口感,业内有“曲为酒之骨,曲好酒才香”之说。譬如茅台宣传少女踩曲,五粮液展示的古窖泥,都是在强调酒曲和窖泥重要性。

然而,外国人习惯植物果香、橡木桶风味的柔和顺滑酒品,常用来调酒,易入口。他们难以接受白酒复杂浓烈、香型多样的风味,甚至觉得有抹布或馊米饭味。

此外,白酒的高酒精度数和价格因素也影响着白酒的海外接受度。中国代表性白酒大多是在50度以上,而西方烈酒多在40-45度。

相对来说,白酒是追求醇厚的口感,53度时粘度最高,口感最为醇厚,却也更辣嗓子,因此53度成为了白酒的标杆,而这也让许多外国人将喝白酒视为一种挑战,而非享受。

价格方面,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高价也是其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譬如美国的飞天茅台售价315美元,远高于美国烈酒平均单价的10美元。

且西方国家酒精税重,在英国等国家,高额的酒精税进一步推高了白酒的价格。例如,一瓶500毫升、53度的红星二锅头在英国仅酒精税就需缴纳8.69英镑(约合人民币80元),加上进口关税等费用,售价远高于国内。

国内外白酒市场现状:冰火两重天

种种限制之下,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水平较低。2023年,中国白酒出口额仅为8.05亿美元,而英国、法国等国的烈酒出口额分别达到76.7亿美元和32.8亿美元。中国白酒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仍集中在华人圈,如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美国。

国内市场同样面临困境。目前国内白酒市场从增量转为存量甚至负量市场,2023年产量449.2万吨,同比减少33%,连续七年下跌。A股20家白酒企业积压1490亿存货,53度飞天茅台价格也从高位回落。

这主要因中高端白酒社交属性强,依赖商务应酬,而地产、基建等传统行业增速放缓,白酒预算下降。同时,年轻一代消费观念转变,也不爱喝白酒了:调查显示21%的90后从不喝酒,仅8%的年轻人选择白酒,他们更倾向低度酒精饮品,追求轻松微醺。

总而言之,在各式各样的内外压力下,白酒在国内想要做大蛋糕非常的难,只能一边拼差异化、拼质价比、拼年轻化等等去维持份额,另一边就需要探索国际市场寻找增量,因而白酒国际化成为了行业的必然趋势。

那么这样一来,或许只有让老外们接受白酒,才能让中国白酒在全球烈酒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重现往日辉煌。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

0 阅读:2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