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全球最累城市前十名出炉,香港居然连续两年稳坐第一把交椅!这结果,看似离谱,实则细想一下,又在情理之中。大家肯定不禁要问:香港人到底为啥活得这么累?

有人直言,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李嘉诚。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曾经被尊称为“超人”的李嘉诚,在香港是怎么一步步沦为“公敌”的。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书香门第。本应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可1939年,日军侵华,为了躲避战乱,李嘉诚一家南下香港,投奔亲舅舅。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没过几年,他的父亲因病离世,年仅15岁的李嘉诚不得不辍学打工,从舅舅公司的学徒干起,开启了他充满坎坷的人生之旅。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凭借着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再加上亲友的帮扶,用5万港元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一头扎进当时最热门的塑胶花生意。

1957年,长江塑胶厂华丽转身,组建股份制公司,更名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到了1958年,长江实业的营业额突破1000万,纯利润高达一百多万港元,李嘉诚也因此荣获“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那时的香港,制造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二战后,西方经济迅速复苏,广阔的海外市场让香港制造业热情高涨。1960年左右,大批潮汕移民涌入香港,带来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再加上香港天然优良的海港和关税优势,制造业蓬勃发展,势不可挡。1960年,香港的塑胶花厂仅有五百多家,可到了1972年,从事塑胶花行业的厂家多达3300多家,从业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香港占据了世界塑胶花市场约80%的份额,塑胶花畅销全球。1970年,香港企业多达25000多家,雇员55万人,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30.9%。短短20年,香港就成功变身轻工业城市,李嘉诚也在这片繁荣的土地上崭露头角。
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让香港土地供应变得紧张起来。1946年,香港人口仅60万,到了1979年,人口已接近500万。人多地少,租金年年上涨,而李嘉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开始涉足房地产。

1958年,他陆续在港岛北角、台湾新界、元朗等地兴建工业大厦,规模不断扩大。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运动,地产市场陷入低潮,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收购便宜地皮和物业,为日后房地产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1972年7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于当年10月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年,正值股市热潮,长江实业从股市中不断吸金,迅速扩充土地储备,短短一年,储备量扩充约20倍,财富也快速积累。
1979年,在世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李嘉诚逆势而上,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至此,长江地产成为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
1981年,长江实业拥有楼宇面积达1450万平方尺,李嘉诚成为香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登上远东经济评论的封面,“李超人”一战成名。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李嘉诚在地产界赚得盆满钵满,香港社会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香港大佬投身房地产和金融业,导致制造业占比逐年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1979年,香港地区人均GDP达到4569.45美元,而内地仅183.98美元。
内地改革开放后,大量香港厂商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和地价更便宜的内地,只留下部分技术和营销部门,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这一格局为内地带来了外资和就业机会,香港企业家也获得了巨大投资收益,带动了香港转口贸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香港经济近20年的繁荣。
那时,港人对李嘉诚的呼声极高。中产阶级崛起,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带动了商超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版图也越来越庞大,从居民住宅到生活百货,从电力能源到移动通信,从购物商城到航运交通,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李嘉诚家族的产业,以至于港人调侃香港是“李嘉德城”。


然而,风水轮流转。香港经济结构的变化逐渐在社会民生领域显现出问题,房价飞涨、收入不均衡加剧,人们对李嘉诚的评价也开始转变。
李家产业在香港处于垄断地位,引发了不少民间怨气。2013年,香港爆发了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历经40天抗争,最终以9.8%的加薪幅度结束。在移动通讯市场,李氏家族垄断了70%的市场份额。

如今的香港年轻人,住在长江实业旗下的住宅里,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还房贷;安装的电话、网络来自和记电讯;看电视、听电台是李泽楷的电讯盈科;逛商场去百佳超市;买洗化用品去屈臣氏。生活中的每一笔消费,都进了李家的腰包。
这让香港年轻人感到绝望,他们抱怨曾经辉煌的香港已不复存在,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李嘉诚。最近十几年,香港科技发展缓慢,年轻人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金融和地产却仍在快速积累财富。
在楼价持续走高的今天,年轻人的未来似乎变得一片灰暗。在一项关于能否超越父母阶级的调查中发现,出身不同阶级的青年获得更高阶级地位的机会并不均等。

李泽楷的电讯盈科市值仅8亿港元时,李嘉诚出资30亿接盘,儿子再差也有“超人爸爸”兜底。但更多香港年轻人可没这么好的运气,他们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发泄不满,而李嘉诚就成了众矢之的,甚至被称为“香港年轻人的公敌”。
面对质疑,李嘉诚曾说:“不要拿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我只是一个商人。”他说的或许没错,从一开始他就遵循商人的准则行事。变的不是李嘉诚,而是香港社会。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关于世界最累城市排名以及香港的现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