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种职业叫“快行”,一天能走三百多里,就连快马也追不上

子明感感 2024-03-13 08:21:16

文丨喜盼晴

编辑丨喜盼晴

前言

体育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有源于自然的运动,也有源于社会机制的需要而后演变的,宋代的“快行”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起初作为送达皇帝赏赐的劳役,逐渐演化成一种专门的行业,成为了一项体育活动。

元代更进一步将其制度化,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比赛,甚至超出了公文传递的范畴,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育运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身体活动,还是社会机制的塑造?在历史的长河中,体育运动如何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演变?

宋代“快行”行业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宫廷中的权力角逐从未停歇,而快行这个看似平凡的行业,却承载着皇室的威仪和权力象征。

宋代的朝廷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需要频繁地进行交流和赠送,而皇帝赐赏官员或将领,是宣扬皇恩、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然而将这些重要礼物送到指定的地点,则需要可靠、敏捷的送达人员,于是便有了快行这一职业的诞生。

这些快行卒并非只是简单的信使,他们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恩宠,是皇室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他们的行动必须迅速、准确,绝不容有半点差错。

然而快行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要胜任这个职责,快行卒首先需要拥有矫健的足力和充沛的体能。

宋代的快行卒,通常是从体魄强健、行动敏捷的年轻人中选拔出来的,他们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一重要使命。

他们有着自己的组织和管理体系,甚至有专门负责指挥和协调快行活动的官员,快行卒的地位也逐渐提升,他们被尊称为“快行家”,代表着皇帝的尊贵和威严。

在元宵夜这样重要的节日里,快行家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手持红纱灯笼,列队随从在皇帝的身旁,随时听候差遣。

快行并非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艰辛,快行卒们常常需要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奔波劳累,他们的工作环境往往充满着风险和挑战。

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坚韧和奉献,才能保证皇帝的命令得以准确、及时地传达,维护了王朝的统治和稳定。

因此宋代的快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对皇室的忠诚和敬畏,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探寻宋代“快行”的传奇

在宋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急件送达更是一项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便有了“快行家”的出现。

他们常常身穿轻便的衣物,脚踏快捷的鞋子,背负着急件,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出发,他们的使命是将皇帝的诏令、官员的文件、民间的书信,送达到各处目的地。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戴宗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低级官员,同时也是一位“快行家”。

在小说中戴宗以其超凡的快行能力闻名天下,他换上特制的鞋子、背上装满文书的背篓,飞奔在山川间,将急件送达目的地。

虽然小说情节虚构,但这样的人物形象,却深刻地展现了宋代“快行家”的形象与特点,可小说中的戴宗形象,与历史上的“快行家”不谋而合。

历史上的记载显示,宋代有许多人像戴宗一样,以超乎寻常的快行能力而闻名,他们的穿越山川、越过险阻的壮举,被文学作品所传颂,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英雄。

成为一名“快行家”并非易事,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锻炼自己的体魄与意志,以应对长途奔波的艰难。

然而一旦成为一名合格的快行家,他们将获得无上的荣耀与尊重,成为社会中备受推崇的人物。

他们不仅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更是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世人,激励着后人,让我们一同致敬这些快行家,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书写了一段段令人敬佩的传奇。

元代的“贵由赤”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元朝的统治者们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战时军令的传达,还是平时朝廷文件的送达,都需要迅速而可靠的通讯方式。

于是“贵由赤”作为一支专门的传递队伍应运而生,在宋代“快行”已经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到了元代,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制度化,改称“贵由赤”这并非简单的改名而已,而是体现了元代对传递系统的重视和规范化管理。

元代的皇帝们意识到了通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贵由赤”的选拔和培训也更加严格和专业化。

元代的“贵由赤”选拔标准非常严格,他们不仅需要有出色的体能和足够的耐力,还需要具备忠诚和责任感。

每年举行的“贵由赤”脚力竞赛便是选拔的一种方式。这场竞赛的严肃性可见一斑,参赛者需要在规定的路线内行进一百八十里,而最终的获胜者将得到丰厚的奖励,如赏银、缎子等。

作为急速传递公文情报的队伍,“贵由赤”的任务非常繁重而且危险,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长途奔跑。

有时候需要穿越险要的地形和环境,还要保证传递的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信息不被泄露和篡改。

元代的“贵由赤”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信使,他们也是体能竞技的代表者,参加“贵由赤”比赛的人群广泛,不仅有普通百姓,还有一些官员的家奴。

这些比赛的距离之长、参与者之多以及奖励之丰厚,都表明了“贵由赤”比赛在元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贵由赤”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元代通讯制度的一部分,更是体育竞技和社会文化的结合。

元代的“贵由赤”传承了历代快行传递的精神,为后世的邮政通讯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妇女的“走百病”

夜幕降临明代的北京城市逐渐变得喧嚣起来,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元宵节的狂欢气氛笼罩着整个城市。

而在这狂欢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与健康与社会参与息息相关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走百病”并非一场简单的步行比赛,而是一场寓意深远的社会活动。

参与者主要是当地的妇女,她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贫苦家庭的主妇,有的是富贵家庭的仕女,但在这一刻,她们都化身为健康与活力的使者。

这场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次锻炼身体的机会,更是一次展示社会参与的平台,每位参赛者都会在路上准备一首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康与幸福的追求。

明代诗人周用曾经写过《走百病诗》,其中“踏穿街头双绣履,百病尽归尘土中”的诗句,表达了参赛者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对疾病的排斥。

在这个夜晚,整个北京城仿佛成了妇女们的舞台,她们穿着华丽的衣裳,脚踏轻盈的步伐,一路欢歌笑语,展现出了她们的活力与生机。

路上她们与路人互动,向他们传递健康与快乐的信息,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欢乐与温暖的气息。

而这场活动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此,在明代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和家务之中,缺乏自主权和社会参与的机会。

而“走百病”活动的举办,为她们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她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参与“走百病”,妇女们不仅锻炼了身体,她们也学会了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快行”所蕴含的精神,而“走百病”活动,则成为了她们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为明代社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少数民族的飞越传统

在古老的土地上一股独特的文化传统在流传,这就是少数民族的飞越传统快行之风,尽管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但这一传统在清代仍然盛行。

然而它的影响逐渐在汉族居住区减退,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快行之风却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番社俗风图考》的记载,番俗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快行,将其视为一种比拼轻捷的竞技活动,他们练习时间之长,每天的行程可达三百余里,即便是快马也难以追及他们的脚步。

送信人身着特殊的装束,臂戴铁钏,手执铜瓦,铁瓦相击,声音如同鸣钟一般,伴随着他们的步伐。

清晰地传达着信息,一步一击,不快不慢远远地就能听到他们的足音,宛如轻尘飞舞,划破长空。

有人为这样的壮举赋诗,赞美他们的勇气和技艺:“竞夸麻达好腰围,健足凌空捷似飞。萨鼓铿锵声近远,轻尘一道走差归。”

这种快行之风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它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展示了他们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和谐共处。

这一传统不仅在历史中闪耀着光芒,也在当今社会中继续着传承,为我们展示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的未来指引着方向。

结语

从宋代的“快行”到元代的“贵由赤”,再到明清时期的“走百病”,体育运动与社会机制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承载了社会需求和文化传承。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体育活动的形态和特点,更能够领悟到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即使在如今,体育仍然是塑造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体育精神,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为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0

子明感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