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喜盼晴
编辑丨喜盼晴
前言宋代作为中国近世的开端,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文化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的演变是这一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从“立春”到“打春”字面的微妙变化折射出了社会文化的转变。
通过对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文明的繁荣与兴盛,也能感知近世文明的开端和延续至今的影响。
随着文明的发展语言的变迁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造出更加丰富、包容、充满活力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上有着深刻的变革,同时在文化艺术、语言习俗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而繁荣的时期,其政治上的开明和经济上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商业经济蓬勃发展,手工业和农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口增长迅速,城市扩张,社会生活呈现出多样化和繁荣景象。
“立春”和“打春”这两个词汇的演变,恰如宋代社会的变迁一般,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习俗和文化。

在宋代,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随着冬天的逝去,大地渐渐苏醒,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忙碌于春耕春种之事。
城市的街道上,充满了春联和彩旗,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农村,田野里的农民们早早地开始了播种的工作,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早期典籍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然而在宋代这个词汇开始逐渐演变为“打春”,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习俗的转变。
“立春”到“打春”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与宋代社会的农耕文化和习俗密切相关,据《礼记》记载,农耕社会在春天会举行“出土牛”的仪式,以示农耕之意。

这一仪式寓意着农民们开始了耕作的工作,为了祈求丰收和顺利,他们会使用彩杖来“鞭春牛”,促使土地早早地迎来春耕的时节。
在宋代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打春”,成为了一种更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打春”不仅仅是一种农耕仪式,更是对春天到来的欢迎和祈福。
在这一仪式中,“打”字所蕴含的“考击”、“农耕”、“祈福”等意义,使得这一词汇不仅仅局限于农耕活动,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习俗的象征。

北宋至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繁荣的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北宋时期,以开封为都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人们生活富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杂剧等文化形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然而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外患频生,导致了政权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落,到了南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国土面积缩小,但经济、文化依然繁荣,特别是南宋初年,江南地区的经济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打”这个词语的使用是非常常见的,它出现在诗词、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打”这个词语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
在北宋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打”多用于形容动作或行为,常常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表演。
例如《张协状元》中的“打瓦”,描述了人们在进行建筑工作时的场景;《简帖和尚》中的“打化香油钱”,则描绘了人们施舍香油钱的场景。
到了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打”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含义。

除了描述动作或行为外,还可以表示交流、打斗、处理事务等,《冯玉梅团圆》中的“打油”指的是唱新腔。
《五代史平话·梁史》中的“打官司”则表示处理官司,《水浒传》中的“打拴一个包裹”则是指捆绑包裹等等。
在诗词中“打”也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常常用于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等,李清照的《打马赋》中,“打马”一词描绘了骑马的场景,黄庭坚的《鼓笛令》中的“打揭儿”则表示敲击竹板。
“打”这个词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从北宋到南宋,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打”这个词语上。

在古老的农家院落上,院子里一座朴实的牛厂静静地立在角落,周围是青翠的树木和沁人心脾的花草。村民们早早地起来忙碌着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牛厂里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牛的塑造工作,一位老者手持一捆稻草,细心地塑成了牛身的轮廓。
另一位年轻人则用泥土一点点地粘贴在稻草上,形成了牛的骨架,他们不断地斟酌,力求将土牛的形象栩栩如生。

土牛的头部,是最为精雕细琢的部分。一根根细小的树枝被巧妙地安排成牛角的形状,仿佛在呼应着自然的造化。
头顶的明珠则被小心翼翼地镶嵌上,散发着微光,耳朵、眼睛、鼻子,每一个细节都被雕琢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要展现出生命的力量。
随着土牛的完工,一个小童子走进了牛厂,他身穿着古朴的衣袍,手持着一条精美的柳枝线鞭。

这就是传说中的勾芒神,他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丰收的希望,小童子站在土牛前,手持柳枝线鞭,目光坚定而神秘,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时刻。
当太阳升到正午的时候,土牛终于完工了,村民们抬着土牛,整齐地站在牛厂前,等待着勾芒神的神秘仪式。
小童子挥舞着柳枝线鞭,轻轻地敲击着土牛的身体,仿佛在唤醒沉睡已久的生命,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春牛终于被“打”了出来。

土牛被“打”出来后,村民们纷纷欢呼,场面热闹而喜庆。勾芒神手持柳枝线鞭,舞动着身姿,仿佛在为春天的到来庆贺。
人们围绕着土牛,载歌载舞,表达着对丰收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挥春的仪式成为了村庄中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人们心怀感激和欢乐,迎接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挥春的古老习俗流传至今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在这个特殊的仪式中,人们通过塑造土牛、勾芒神的神秘仪式,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丰收的祈愿。

在元代大都随着春天的脚步,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在这个时候一个独特而喧闹的活动成为了城市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那就是“打春牛”。
当春季来临的时候,元代的大都城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即将开始,人们精心筹备着,准备参与这一年一度的盛宴。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街道上,勾勒出一幅明媚的春日景象。街道两旁已经布置好了彩旗和灯笼,五彩缤纷的布置预示着将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市井中充斥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笑声、叫卖声、乐器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一曲欢快的交响乐。

随着鼓声的响起,一支队伍开始从城市的街道上游行,队伍的前面是一名身穿黄袍、头戴幞头、手持线鞭、骑着一匹白马的艺人。
他身后跟着一名化装成冥卒的人,手持着一面高耸的大旗,大旗上写着“明现真君”四个大字,煞是威严。
队伍前进到鼓楼前,一片鼓声喧嚣,这是整个庆祝活动的开始,在鼓声的伴奏下,人们开始将一辆装有土牛的大车放到了地上。
土牛外形逼真,仿佛一头活生生的牛儿站在那里,随后一堆灰被撒在了地上,官吏们开始烧香,等待着地气正旺的时刻。

当灰忽然飞扬起来的时候,人群瞬间沸腾了起来,成群结队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冲向土牛,场面异常混乱,但又充满了欢乐和热情。
人们争相挤在一起,伸手去抓那藏在土牛犄角间的“明珠”,这个“明珠”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好运的降临。
有人用力拉扯着,有人拼命挤压着,一时间场面热闹非凡,仿佛置身于一场激烈的竞技中。
获得“明珠”的人们随即奔向了饭店和酒肆,他们绕着这些店铺走动,打打闹闹,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和欢乐。

“打春牛”活动将世俗生活转化为一场游戏,体现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元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展示了人们勇于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精神。
在元代大都,春日的“打春牛”活动是一场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春天带来的欢乐和祝福。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愿这种喜庆的活动能够延续下去,成为大都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对宋代“立春”与“打春”的语言演变的揭示,我们不难看出,从“立春”到“打春”,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宋代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生活形态,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确实是有道理的,这种历史背景下的语言变迁,也为我们反思当下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