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中国古代隐士的宣言书

阳了了 2024-06-04 21:20:43

《庄子》三十三篇我已经讲了二十六篇,还有七篇没有讲。之前讲的二十六篇基本上应该是庄子的思想,但剩下的篇章就未必是庄子本人的了。比如《让王》、《渔父》、《盗跖》、《天下》……,这些篇是不是庄子的呢?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搞的,后来编辑《庄子》全集的时候一起带进去了。

为什么这么说?像《让王》这一篇,就明显是先秦杨朱的思想观念,重生主义。孟夫子在批杨墨的时候,把这个杨朱拿来批评了一番,说杨朱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拔自己一根毛让天下的人得利,杨朱都不愿意。我的这根毛为什么要拔下来?为什么要利于天下人?当然,杨朱的思想现在也看不见了,在庄子的文章里透露了一点点,从孟子的批判中也可以看到一点点。孟夫子是极端地批判杨朱,所以对杨朱的利生主义,很多人都不明白里边说了些什么,好像是极端个人主义,根本不管天下苍生。特别是学佛的人就觉得:“唉呀!杨朱这个人,一点的慈悲心都没有!他怎么这样搞啊?”他就不知道杨朱的这个利生主义是什么意思。

我经常说人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杨朱也是道家人物,他的重生主义是把社会性看得很轻,看得很淡,认为社会性是对自然性的一种扼杀,对人的生命无益。社会性一味膨胀,自然性就受到摧残。

什么叫社会性?功名富贵、得失是非,这些都是社会性里面的东西。我们讲发出离心,也就是《庄子》里讲的“外天下”,首先就要把社会性的这些垃圾、尘垢去掉。去掉后,保存自己的什么呢?在自然性上保持一种天真、保持一种纯粹,在人格上保持一种独立,不受社会性污染,不受功名富贵、荣辱是非的污染。

从而看重我们的生命,乃至于我们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从这个角度,《让王》这一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宣言书。大家都知道,中国两千多年来,隐士思想都是很重的。而且中国的隐士思想和印度的沙门思想也还是有差别的。印度的沙门是彻底出世,而要达到的另外一种境界。当然,印度的沙门思想来自于古代婆罗门,之后佛教又把它优化了、升华了,才写进佛教,是在古代婆罗门的教理上提升——批判性地提升。而中国隐士的思想,《庄子》三十三篇里面都谈了很多很多。

《让王》这一篇又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篇章,它没有在道理上说很多。不像《齐物论》、《知北游》、《大宗师》、《秋水》……谈那些理论,它没有怎么谈理论。它就是一系列的寓言故事,关于“让王”的故事。

什么是“让王”呢?请你当皇帝,你当不当?这是最大的诱惑了吧?重大的诱惑!但故事里的这些道人们都拒绝,皇帝给他当,他都不当!你想一想,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现在要是让你当富翁,发一点原始股给你,让你立马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你要不要?我看很多人非常踊跃。那如果升官呢?科长升处长,处长升局长,局长升市长,那心里面简直打了鸡血一样,爽!市长再当省长,省长当到国务院,爽啊!作为世间的众生就放不下这些,所谓酒色财气、名闻利养,都放不下。

但是作为道人,他一定得把这些东西放下,不放下就不称其为“道人”。当然,并不说“道人”就是“穷人”,道人里面有钱的人也很多。印度的维摩居士那可是顶级富翁;中国唐朝的庞居士也是顶级富翁。并不是说道人就没钱,吃不起饭,也不是。佛教里有许多大富长者,供养佛的,他们并不穷。他是在思想上能够把这些放下,而不成为自己修行中的负担。所以我们看《让王》这一篇,我要在前面介绍一下它的背景。不看这些背景,而仅仅谈这里面的寓言故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正因为中国有庄子这样的人物写了这么多隐士、道人们的故事,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也好,达官贵人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就有了浓厚的隐士情节、隐士胸怀。中国的思想史也好,中国的文学史也好,很多精彩的部分都是隐士们搞出来的。这些隐士,包括儒、释、道三教里面的“高行”,非常卓越的这么一批,他们都很有特色。我们怎么去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精神境界?

如果我们进入了这样的精神境界,那么我们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利害得失、是非成败就不会放在心里面,就不会有那么多揪心的事。穷也好,富也好,日子一样过得非常滋润。因为富要转化为我们的精神感受,穷也要转化为我们的精神感受。穷达富贵都要经过我们的思想转化,成为我们精神的担当。

如果你把这个价值观念,也就是所谓的“三观”转过来了,转在道上了,那么你的感觉就不一样。富,我乐在其中;穷,我也乐在其中;顺,我乐在其中;逆,我也乐在其中。这样多好呢!这样过日子,就不用管那些外面的是非成败了。自己与道为友,生活在道之中,多幸福,多开心!

2 阅读:11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