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带领大军奔赴夷陵,意图一举击垮东吴,但最终却以惨败收场。这场战争的结果,被认为是三国时期较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多年以后,诸葛亮回顾这段历史时,曾深深叹息:"法正若在,必能劝阻东征,即便劝阻不了,也能避免灾难。"这句话揭示了法正的重要性。若法正在世,可行何种策略来帮助刘备避免夷陵之败,甚至可能反客为主,赢得胜利呢?
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法正与刘备之间的特殊关系。法正不仅是刘备的重要谋士,更是他极为信赖的朋友。法正的说服能力是罕见的,以前在刘备意气用事、战局不利的时候,法正总能及时劝阻刘备,使其回归理性。史书上记载的一次关键时刻,刘备奋战至险境,众人皆不敢谏,唯有法正挺身而出,刘备才不得已决意撤退。可见,若法正在世,即使不能彻底阻止东征,也可能在战事初期,就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战略部署,从而避免刘备陷入兵力受困的危局。
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失败主要由于他将大军深入三峡这种不利于展开的大地形,虽有锐师百万,实难施展。黄权曾预见其潜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应避免深入狭窄地带的建议,但刘备未予采纳。当时的地形复杂,深入之后便进退两难。法正素有“破题”之才,往往能在险象环生中找到突破口。刘备如果有法正的谋划,不太可能犯下如此错误,从而陷于被动局面。
法正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他为世人称道的一点。汉中之战期间,刘备能在曹操的大军面前取得优势,斩杀夏侯渊,法正的谋划功不可没。在战略部署上,法正总有奇思妙想,将复杂局面简化为利于刘备施展身手的战场。曹操曾对刘备的应变感叹道:"这不是刘备的能力,一定有人在背后出谋划策。"由此可见法正高超的军事素养。
在人口众多的地区进行战斗,法正还能利用其掌握的政治手腕进行人心争夺。比如,在刘备进军西川时,法正利用其洞察人心的能力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控,帮助刘备在短时间内赢得大众支持,最终成功夺取了西川。汉中之战后,曹操亲自率军而至,但刘备凭借已赢得的局部优势,成功顶住了曹操的攻击,稳固了汉中。法正不仅在战略上高屋建瓴,也在战术上深入指挥,这也展示了法正不可复制的价值。
即使法正未能阻止刘备东征,但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他的“破题”能力、说服力和指挥能力均可能使刘备的军队不至于失败得如此惨重。假设法正当时在世,他很可能在刘备进军三峡之前,提出更有利的战略部署,比如避免将大军陷入敌方有利地形之中,或通过更灵活的战术突围。
陆逊作为东吴杰出的军事家,采取了主动退却的方式,让刘备的锐师无从施展。尽管如此,东吴大军未尝不可被攻破。如果法正在场,或许能找到突破口,把战场选择在更有利于刘备军队发挥的地方。历史证明了法正能提供独到建议,帮助刘备在战场上反败为胜。在益州之战中,法正不仅为刘备出谋划策,更为其稳定民心,才最终促成了刘备的大胜。
在三国的战略棋局中,人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曹操感叹郭嘉若在,赤壁不会败北;诸葛亮则叹息法正若在,夷陵或不会大败。这反映出顶级人才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法正,无疑是刘备集团中的顶级谋士,他若在世,也很可能会使夷陵之战的局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