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人人喜欢三国,因为三国不管从历史,政治,军事,外交,包括一些英雄,诸侯,精英的相互碰撞,谋士的顶级博弈,武将的忠心勇猛,让这个本来非常残酷一段历史成为最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段史诗,虽然演义是小说但大体符合历史脉络,《三国志》本史记载的更多,精彩程度却也让无数史学家啧啧称奇,虽然是历史,其精彩程度堪比小说,就算现在读完三国志和《权力的游戏》相比,感觉都无法比拟三国的精彩。
这里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观点声明为孙权,曹操发声,很多人看完三国,都觉得孙权背刺关羽夺取荆州,或是领兵7万余众被张辽,李典,乐进率数千之众击溃,仓皇逃窜。认为其为三王之耻,但是孙权他也是有想要统一华夏之心的为来不负其江东基业,而曹操才是整个三国真正推动了历史的人,从各种意义上,且不说他南下征讨刘备孙权,光是平定凉州保下西域行政府,还是固兵北疆征讨塞北,他才是三国时期对华夏的最大功臣。实在不适合被人拿来平白侮辱其功绩。
而到现在也感受到,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勇气,非常人能有,刘备经历的挫折,不是一次工作的失误,不是一次被甩,是相信的大义天理被董卓被李傕郭汜被曹操一次次撼动,自己的一切努力在对方看来是蜉蝣撼树,自己老小弟兄因为自己的缘故屡屡做丧家犬逃窜,有多少人面对这样的境地还能继续坚持,不管他的仁义是真心假意,他的品质绝对称得上昭烈二字
比起曹操我觉得刘备最了不起的就是他和一些出生好有背景的人争雄,但以我浅薄的见识以现在的眼光看,认为有一个可靠的朝廷带领一个分裂不了一点的汉族是可以牺牲一些志向,利益和世俗的眼光(例如个人名誉,家族声望)的。以我的听闻来看曹操的后代是比孙权和刘备更会治国的,所以我觉得这么多英雄谋士如果降曹一定是不坏的。
不过说真的,刘禅真不差,在位期间,稳固朝纲,在满朝文武都是固守派时,以一己之力强力支持北伐,北伐失败后,能立刻稳固基本盘,在其治下,蜀国经济还出现过小的复兴,在蜀国亡国时,百姓也只是“面露菜色”,诸葛亮敢放心把他留在大后方守家,是有其道理的,如果放在盛世,必是一明君,甚至于他投降后,还组织蜀国残部叛乱,他唯一做错的地方,就是没有殉国
小的时候总以为自己能纵横天下,带入曹操,自然会喜欢曹操,那是想象中的愿望,也是无知时的幻想。长大了,经历多了,才知道人的渺小,没有多少人能纵横天下。现实并不温柔,而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的刘备,能携民渡江的刘备,能一怒倾国之力为弟报仇的刘备,成了成年人心里最后的浪漫。
真的越看三国越喜欢刘备,因为整个季汉都是一群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为了一个所谓的光复汉室,还于旧都,整个季汉的人一个个鞠躬尽碎死而后已,在看看同时代的曹魏和东吴,党争权斗最后落个三家归晋,然后又是两晋南北朝胡人到处屠杀汉人的时代。
如果没有季汉,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一点光都看不到,只有季汉君臣一体,为了所谓的一句光复汉室,还于旧都,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甚至刘备还能去为了一个结拜的异性兄弟,关羽,举国之力讨伐东吴,这何尝不让人崇拜
刘备是镜子,童年时单纯清明觉得他正义而支持他。青年时刚入世看到了世故与虚伪觉得他优柔寡断假仁假义,中年时人生负担加重看到他的坚持与不弃。老年回顾一生得失才看到他的魄力,四十多岁打第一场胜仗,五十多岁称王,六十多岁称帝攻吴然后去世。什么样的假仁假义骗了那么多人,他虽然不能让小人看到小人,君子看到君子。但从他身上看到的一定是你此时得到的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