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错了?刺头刘珝,把皇帝、贵妃、同僚都得罪了

曦月谈啊 2025-02-14 18:31:28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刘珝被罢官的消息传遍全国。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内阁辅臣,不得不黯然归乡。对于刘珝的罢官,《明史》的记载有着许多片面之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历史人物刘珝,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刘珝,字淑温,山东人。其生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中进士,并以其卓越才华步入仕途。成化十年(1474年),刘珝升任吏部左侍郎,次年正式进入内阁,参与军国重事。他在内阁担任辅臣十年之久。这段时间正值宦官势力的鼎盛期,刘珝担负起抑制皇权、制约宦官的重要任务。然而,却被民间称为“纸糊的阁老”,成为不作为的象征。

刘珝作为内阁群辅之一,与宪宗宠监汪直的斗争中有重要贡献。《宪宗实录》的记载清晰表明,刘珝曾协助首辅商辂与汪直进行激烈的斗争,最终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成功将汪直罢免。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西厂势力彻底崩溃,令刘珝的努力得以显示。但《明史》却因刘珝未在汪直倒台之际上疏弹劾他而指责他与阉竖勾结,这一说法显然忽略了刘珝的正直与贡献。

商辂的辞职对刘珝影响巨大。刘珝的正直和出谋献策,使他和商辂一起成为抵抗宦官势力的中坚力量。然而,商辂离职后,刘珝却陷入了坏境,同僚排挤与谗言渐起,成为刘珝仕途最大的困境。特别是与拥有极大权力的宪宗宠妃万氏的矛盾,更是他罢官的直接原因。

刘珝的政治生涯和他的个性密不可分。《明史》中提到刘珝“性疏直”,刘珝凡事据实而论,不肯与权贵妥协的态度为其招致了许多敌人。无论是同为内阁辅臣的万安、刘吉,还是宦官李孜省、梁芳等人,都因其直言不讳而对他心生怨恨。刘珝与他们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遭遇政敌打击的原因所在。

此外,刘珝不只是与同僚和宦官有矛盾,他甚至得罪了宪宗皇帝。身为宫廷讲学的刘珝,曾多次直言进谏,深得宪宗的尊敬,获得了密封言事权,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然而,他利用这一权力替被冤入狱的文臣申辩,触怒了沉迷于长生之术的宪宗,间接导致了自己失宠。

刘珝的罢官事件不仅仅与权力斗争有关,还涉及到对皇位继承的争夺战。宪宗晚年的易储风波,汪直等太监企图废掉太子朱祐樘。刘珝再次挺身而出,用密封言事权劝阻宪宗,使得太子保住了位子。然而,这一举动无疑进一步激怒了宦官和贵妃,促使他们加速对刘珝的迫害。

刘珝被抹黑、被贬斥,与宫廷势力的复杂斗争密不可分。他的正直与非同寻常的胆识,使得万安等人不得不联合以打击刘珝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明史》所载刘珝贪财、误事等罪名,多为后来者蓄意加以的污蔑,实难以服众。

事实上,刘珝并非一意孤行、毫无建树的官僚,他在抵制宦官、守护皇权和国政上的贡献,才是真实的历史。尽管其人生遭遇坎坷,但他坚守正直、正义的形象,值得后人尊敬和铭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