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红军连老兵回忆:全连参战136人,一次战斗后仅剩26人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2-21 12:17:53

新寨北山垭口位于越南黄连山省沙巴县城西北8.5公里处,是连接格盖苗与沙巴的战略要冲。该地区地势险峻,东西两侧山高坡陡,北侧谷深林密,南侧平缓开阔且灌木丛生,10号公路穿行其间。

作为越军精锐部队的316A师在沙巴防线的核心支撑点,这里构筑了由明暗地堡、火力点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400余个工事通过堑壕与交通壕形成交叉火网,严密控制着垭口与北侧山谷,成为我军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必须攻克的关键节点。

316A师可不是普通的越军部队,这是越南人民军中的一支王牌部队,其历史可追溯到抗法战争时期,其战斗力、战斗意志在越军序列中可谓是首屈一指。

该师于1951年4月在越北战区组建,最初由越军总部直接指挥,是越南人民军最早组建的主力师之一。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该师屡建奇功,被誉为"钢铁师团"。

一、战场态势与战役部署

1979年3月,随着解放军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连续攻城拔寨,一路败退到新寨北山垭口的越军在此部署重兵,试图拖延我军的进攻脚步,为其从南方紧急调动的援军赶到争取时间。

今天的新寨北山垭口

垭口以北为316A师98团7营及坝洒独立营残部,南侧新寨地区则由148团团部率5营驻守。其防御体系依托地形优势,形成纵深梯次配置,各火力点可相互支援,对公路形成严密封锁。

担负穿插任务的解放军50军149师447团决心以“尖刀突破”战术打开缺口。3月3日凌晨,该团1营被赋予主攻任务,营长李继红决定由素有"红军连"之称的二连作为先锋。

447团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447团奉命在汉江南岸白云山地区阻击敌人,他们坚守阵地11个昼夜,冒着美军整日整夜的猛烈轰炸,以伤亡344人的代价毙伤“联合国军”1400余人,震惊世界。

二连这支诞生于黄麻起义的英雄连队,曾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中印边境作战的淬炼,从红军时期开始,2连就屡立奇功,还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为攻锦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此次2连配属82无坐力炮2门、重机枪3挺及工兵、喷火分队,计划沿格盖苗至新寨小路实施夜间渗透,一举击破越军的防线。

今天,447团依然保留着“白云山团”的荣誉

李继红应该也知道垭口越军十分看重,二连一定不好打,但他们没想到居然这么难打,连一向战斗作风过硬的二连都差点折在这里。

二、血战垭口

2时15分,二连以疏开队形开始隐蔽接敌。副连长陈来旭率主攻2排突前,1排、3排依次跟进。

1小时后,当尖兵渗透至垭口内40米时,埋伏已久的越军突然开火,对方也真是狡猾,原先不动声色,直到二连到了最危险的地方才动手。

霎时间,三面高地火力点好像同时苏醒,将2排压制在狭窄通道上。眼看渗透的突然性已经丧失,郑家才连长果断下令转为强攻,组织火力掩护全连突击。

战斗瞬间白热化:由于越军早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其在兵力、兵器上相比于2连都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双方一交手我军就吃了大亏。

“红军连”连长郑家才

西侧高地的越军以燃烧弹覆盖通道,导致8名战士当场牺牲。6班在突破中连续伤亡5人,仍坚持匍匐前进。

混战一个小时后的3点15分,连长郑家才用机枪摧毁3个火力点后身负重伤,副连长陈来旭接替指挥不久亦中弹负伤,连随身携带的步话机也被子弹打坏。

至3时30分,全连通讯中断,建制被打乱,即便是呼叫了营迫击炮支援,但82mm迫击炮在黑夜中搞不清楚越军火力部署位置,几发炮弹都打偏了,无法压制越军火力。

敌人的重机枪猖狂依旧,如果不能想办法扭转局势,用不了多久就会全连覆没。

这时二连平时的刻苦训练效果体现出来,战士们自发组成战斗小组,开始和敌人作殊死搏斗。

战斗示意图

10班长柯瑞艮收拢9名战士分两组交替突击;5班长黄日开率7人小队连续攻占3个高地;重伤的6班长久成单腿爬行40米坚持指挥。这种基层官兵的战场自觉,成为突破敌军防线的关键。

黎明时分,二连残部16人终于突至公路两侧。此时越军眼看煮熟的鸭子快要飞走,对占领了部分阵地的二连展开疯狂反扑。

5时40分,郑家才带伤率10余人抢占南侧阵地,但最终因多处负伤,失血过多而昏迷,和陈副连长一起被抬下战场。

关键时刻,指导员严真道承担指挥责任,率3排突破东侧封锁,击溃了越军一个多排的围攻,成功切断敌军通信联络,并突进至敌指挥所附近,在遭敌反冲击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直至牺牲。

严指导员生于1952年,四川达县石桥镇人,1973年12月入伍,是从普通战士一路提拔上来的军政双优的基层指挥员,他牺牲时才26岁。

严真道烈士遗像

此时二连的主要指挥人员都已经无法履行职责,党团员、老战士主动代理干部指挥,继续和优势越军展开争夺。

9时35分,又有炊事班9人突破封锁增援阵地,总兵力增至26人,幸亏天色已经大亮,炮兵的射击逐步见效,使得越军不敢随意冲击。

在配属给一营的迫击炮支援下,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这26名勇士先后击退越军连级规模反扑3次,把越军主力牢牢吸引在垭口正面。

至10时55分,一连、三连完成侧翼包抄,残余越军见大势已去,再战下去已无意义,纷纷向背后的深山老林溃逃。

此役二连歼敌151人,摧毁火力点47个,缴获一批武器弹药,以巨大代价撕开了沙巴防线缺口,全连参战136人,最终仅26人全身而退,去时全连坐了5辆卡车,回来只剩一辆卡车,伤亡率达77.9%,创对越作战连级单位伤亡之最。

149师领导在反击战中

战斗结束后的复盘揭示了多重教训:

首先是进攻战术选择偏差,团指挥员根据新寨北山垭口是双方必争之地的事实,完全可以预判敌人早已高度戒备,但仍坚持借助夜色偷袭,缺乏有效炮火准备。

实际上,如果是直接枪对枪炮对炮的进攻,二连倒不一定会有如此惨烈的伤亡,试图以少数兵力渗透到敌后方搞乱敌人,以小代价搏大胜利,完全是一种侥幸的赌博行为。

第二是我军进攻兵力和越军防守兵力完全不成正比,447团战前情报工作不到位,自己也没有搞清楚防守的敌人到底有多少,造成以1个连对抗2个营守军,最终毫无悬念地使二连陷入以寡敌众困境。

若是知道守敌有近千人,哪怕一营也不敢贸然进攻,这次完全是靠着3个连的战士英勇无畏,愣是杀出一条血路,让号称精锐的越军都丧失了斗志,是真正的侥幸取胜。

战后,红军连被授予“尖刀英雄连”称号

第三是战斗中暴露了严重的单兵技能短板:配属二连的18名机枪手在战斗中伤亡15人,显示机枪手对掩体利用与战术机动不足,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根本连保存自己都困难,更别提消灭敌人。

第四是二连受到了明显的地形限制,奸狡的越军在二连通过狭窄垭口,队形密集时三面开火,毫无疑问地加重了部队的伤亡。

像二连这样的伤亡率,不要说伤亡近八成,就算伤亡三成人手,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支军队都会造成部队溃散,甚至指挥员可以决定投降。

但二连是一支从极为残酷的战争岁月中踩着鲜血走过来的部队,是真正的能“战斗到最后一人”的部队,明明身处绝境却丝毫不乱,还能自主求胜,这种部队的顽强全世界罕见。

时任红军连副连长陈来旭回忆:部队撤回境内休整时全连仅剩26人列队,原136人的建制在看电影集合时听到“全体起立”,稀稀拉拉地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站起来,令在场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最后的26人

三、血色荣光与历史回响

此役铸就了“尖刀英雄连”的传奇:中央军委授予全连集体一等功称号,全身负伤39处的郑家才连长获“战斗英雄”称号,6班获“尖刀英雄班”表彰。

但这样的荣誉换来的代价太大,指导员严真道等40人永眠南疆。

估计越军也想不到,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几乎5倍于对手的兵力防守,还占了地理优势,居然都被对方打得稀里哗啦,堪称耻辱。

这场惨胜深刻影响了解放军战术革新:此后部队更强调步炮协同、分队突击战术及单兵战场生存训练。

新寨北山垭口的硝烟虽已消散,但红军连队用鲜血诠释的“人在阵地在”精神,永远铭刻在我军战史之中。那些在黑暗垭口中以血肉开辟通路的年轻身影,用生命诠释了何谓“钢铁长城”,他们的牺牲与坚守,成为强军路上永恒的精神坐标。

0 阅读: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