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一千自损一万: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对全世界来说可能并非坏事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4-06 12:22:58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签署命令,决定于5日开始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

这一“关税炸弹”涵盖工业机械、电动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被视为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延续,旨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并复兴制造业,懂王还自豪地宣称4月2日将成为美国的“解放日”。

然而,4月2日到底会成为美国的“解放日”还是“灾难日”呢?特朗普可能坚信自己的判断,但华尔街那些老奸巨猾的投资者们早已用脚投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4月3日,包括纳斯达克、标普500,道琼斯等三大股指均暴跌,创出自2020年初以来的最大跌幅,4月4日,鉴于中国、加拿大等国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强硬反制,美股连续第二天暴跌,三大股指跌幅均超5.5%。

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施政手段在特朗普政府与建制派官僚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分歧,对于国会山的那些资深政客而言,他们恐怕有生以来都没有看到过这样毫无章法的政府。

2020上半年美股的表现堪称股灾

特朗普政府此番加征关税的范围有多离谱呢?据报道: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对印度洋上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这两个无人岛征收10%关税,而居住在那里的只有企鹅和海豹。

据说,特朗普决定加征关税比例的办法,就是在一张excel表格中套用固定的格式一拉到底,不过经历了之前拉报社编辑进群讨论空袭胡塞武装计划的乌龙,全世界都已经对他们这套无厘头操作见怪不怪了。

“对等关税”引发新一轮关税大战之后,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资深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布鲁门萨尔、蒂娜·史密斯在内的政府人士纷纷表达了对关税政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忧虑。

其实,只要学习一下历史经验与经济模型就不难发现,单边关税政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华尔街投资人们最为熟稔的基础知识,恰恰是特朗普的草台班子团队缺乏的关键一课。

首先,制造业衰退不是拜登政府的“专利”,也不是特朗普周期的问题,甚至都不是21世纪出现的新闻,其本质与美国经济结构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关系,可说是“胎里病”。

加速下行

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始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时期,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接近21%降至2023年的10.3%,美国制造业产出的全球占比则从2001年的28.4%显著降到2023年的17.4%,其核心矛盾在于:

‌人力成本日渐高企,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统计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为34美元,是中国的5.8倍、墨西哥的3.2倍。即使考虑自动化替代,全产业链回流的综合成本仍缺乏竞争力。

制造业向高端行业集聚,而不是那些门槛低、却能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的基础制造行业,这就导致美国制造业市场主要需求高端研发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大量的普通技工、操作工,但这些人(“红脖子”)却正好是支持特朗普的主要票仓。

据经合组织2023年数据,美国制造业研发强度(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4.2%,显著高于全球平均的1.8%。产业已转向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附加值领域,特朗普所构想的“低端制造回流”缺乏经济合理性。

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美国的产业链呈现典型的高附加值本土生产,低附加值国外生产模式,例如特斯拉

红脖子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

位于的德克萨斯州的“超级工厂”虽实现本土生产,但其电池仍依赖宁德时代和松下公司。

美国资本巨头们忧虑的是:若对锂电组件加征25%关税,仅仅是每辆Model Y的成本就将增加3800美元,这样一来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上就更难与中国电车企业竞争了。非要本土企业去加价采购国产原材料,那简直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受。

其次,全球产业链经过30年深度整合,形成难以割裂的依存关系,旨在保护美国制造业的关税政策一旦出台,最后打击的可能还是美国制造业。

当前,已经习惯于从事组装和深加工的的美国制造业进口中间品占比达40%,半导体、稀土等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超60%,很难想象一旦这些原材料和半成品价格上浮20%—30%,美国的工厂主们还愿不愿意掏钱去当冤大头。

而且重建本土供应链需完成配套的港口、铁路、电网升级,要投下去的钱是个天文数字,但恰恰是供应链的低效疲软减弱了美国制造的竞争力。

美国基础设施其实也已经很多年没有翻新了

2023年一项由波士顿咨询公司主导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响应速度为美国的2.3倍。一家美国工具企业负责人向调研方坦言:“在俄亥俄州重启螺丝钉工厂,交付周期比从深圳采购长6个月,这足以让客户转向墨西哥供应商。”

对一心想要尽快盈利、挣大钱的资本来说,他们无法忍饥挨饿,冒着丢失客户的风险去给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赔钱挣吆喝,所以美国企业的“外国制造依赖”是种绝症。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测算,美国至少需投入1.2万亿美元基建资金才能支撑制造业全面回流,远超《两党基建法案》的5500亿预算。

从历史上看,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加征60%关税后,美国进口额下降66%,但工业产出暴跌42%,失业率升至25%。在全球经济联动性远超1930年代的2020年代,加征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或将更加剧烈。

第三,除了对供给方的影响,还必须看到加征关税对需求方的影响,这道理很简单,相比于制造业复苏带来的收入增长,美国老百姓先感受到的是物价暴增。

本就不宽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一波加征关税之后,美国中低收入家庭受物价上涨冲击最大,那些经济学大咖们早就预言:加征关税的本质是对消费者征税。

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预测,“对等关税”实施后,即便其他国家不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短期将上涨1.7%,2025年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

而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

在企业层面,因贸易战导致不确定性上升,本来风险情绪已经十分浓厚的美国制造业将投资决策延迟。

一项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72%受访的制造商宣布他们将暂停扩建计划,等待贸易政策明朗化。

普通的企业操作工

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减税对冲关税冲击。但IMF研究表明,减税对投资的拉动效应(约0.3美元/1美元减税)远低于关税造成的成本上升(1.2美元/1美元关税)。

第四,加征关税无疑将扩大美国与传统盟友之间的裂痕,由于欧盟对美出口的25%集中在机械和汽车领域,德国、法国的核心产业首当其冲。

伴随着欧洲盟友们采取可能的反制措施,可能导致美国搞了多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彻底破裂,同时将使中国在RCEP框架下获得更大的规则制定权。

而且,这一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还针对大部分中国制造业间接渗透的国家,例如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以及墨西哥,可谓是铁了心要把中国制造彻底封杀。

但美国多年来一直将防范中国与深化东盟合作关系作为重头戏,这种无差别关税打击肯定会影响美国在东盟的地位。

这下又白整了

其实相比于加税,前任民主党政府倒是采取了一些更有建设性的办法,例如其《芯片与科学法案》宣布将提供527亿美元补贴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厂,而每1美元半导体补贴可拉动起码7-8倍的私人投资。

而且芯片工厂的工人收入比普通企业工人更高,一个人就业就能解决2个人的生活问题,怎么看都是划算的。

当然,这种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政府必须得有钱,拜登的527亿美元补贴到底付了多少我们不知道,反正《纽约时报》今年2月还在吐槽,称台积电在2020年5月高调宣布建厂以来已投资了数百亿美元,却仍未见芯片踪影。

特朗普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将复杂的经济结构问题简化为贸易逆差的数字拼凑,在全球化3.0时代,制造业竞争力取决于创新生态、人力资本与供应链韧性,而非关税壁垒。

历史表明,保护主义往往催生更严重的结构问题,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25%关税,最终促使丰田、本田在美建厂,但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仍从62%降至43%。

天马行空

当前特朗普的政策可能重蹈覆辙:短期推高通胀、中期加速产业链外迁、长期削弱美国规则领导力。而这对苦美久矣的世界来说,倒不算一件坏事。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