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胡大一教授:做到这3点,心绞痛少发、支架不堵、心脏更稳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4-12 18:56:32

资料来源:

1.王武卫.你了解冠心病的并发症吗[J].药物与人,2025,(02):33-35.

2.许佳毅.速速了解老年人的“心脏第一杀手”——冠心病[J].健康必读,2025,(04):157-158.

3.马伟钦.冠心病预防、诊断与现代治疗技术[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5,(01):46.

胡大一教授,是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将急性心梗的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也积极推动“双心医学”理念,将心理调节纳入心血管疾病管理。

胡大一不仅是一位技术过硬的医生,更是一位关心患者身心健康的人文医生。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着亿万人的心脏健康。

1946年7月,胡大一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医学世家。母亲胡佩兰是妇产科医生,父亲李公恕是铁路医疗事业的奠基人。家庭浓厚的医学氛围,使他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期便立下了从医的志愿。1965年,胡大一以河南省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家族第三代医学生。

在校期间,胡大一主动报名参加周恩来总理选派的援藏医疗队,深入甘肃河西走廊和西藏阿里地区支援基层医疗。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他白天骑马巡诊,晚上借着煤油灯阅读《希氏内科学》。

在一次牧区巡诊中,胡大一遇到一位突发急性心梗的牧民。凭借听诊器和仅有的几片硝酸甘油,他判断病情、紧急处理,并连夜护送患者翻越雪山至县医院。患者康复后送他一把藏刀,刀鞘上刻着“医者仁心”,这成为胡大一毕生珍藏的信物,也铭刻下他从医的初心。

1985年,胡大一赴美深造,正值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革新时期。他亲历了从药物保守治疗向经皮介入治疗(PCI)的重大转变。回国后,他立志“让中国患者用上世界水平的心脏治疗”。1993年,胡大一在北京朝阳医院创建中国首个“心脏中心”,首次将内科与外科整合,实现冠心病的跨学科诊疗一体化。

在国内对介入治疗尚存质疑的背景下,胡大一顶住压力,完成全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使患者心绞痛症状显著缓解,成功重返工作岗位。这一案例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也确立了他在冠心病介入领域的领军地位。

此后数年,胡大一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与普及。1995年,他牵头建立全国首条“急性心梗救治绿色通道”,将患者入院至血管再通的时间缩短至90分钟,救治成功率从不足50%提升至97%。

而他推动的射频消融技术在全国150余家医院落地,培养了3000余名介入医师,使我国冠心病介入手术量从每年不足百例跃升至百万级水平。此外,胡大一主导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治疗”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技术成果被越南、日本等国引进。

然而,胡大一深知,仅靠手术无法遏制冠心病的蔓延。他敏锐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2005年,胡大一发起“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提出“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干预理念,并在《北京晚报》开设健康专栏《登上健康快车》,以通俗语言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

许多读者因专栏受益,其中一位读者因按文中建议戒烟、减重20斤,成功恢复正常血脂,专程写信感谢:“您的一句话,救了我一条命。”

在长期实践中,胡大一逐步形成了“从治病到养心”的理论框架,提出“心理-药物-运动”三位一体的治疗模式,倡导冠心病管理不能忽视心理健康。他主张的“五大处方”理念——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构建出一整套心脏康复系统,现已在全国2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

胡大一也不避讳医疗乱象。面对支架过度植入的问题,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批评,指出“38%的介入治疗可能并无必要”。他推动《稳定性冠心病诊疗指南》的修订,明确支架手术的适应症。在一次会诊中,胡大一果断否决某医院为一位高龄患者植入支架的建议,转而采用药物治疗,患者十年未再发作。他告诫学生:“过度医疗不是本事,是医生的耻辱。”

到了2016年,胡大一启动“爱心工程”,组织志愿者深入24个省份的基层医院,培训当地医生、筛查先心病患儿,累计救助患者超过两万人。在云南山区,他亲自为一位12岁的女孩实施先心病手术,术后女孩写信说:“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胡爷爷一样的医生。”

如今,胡大一不仅是中国心血管医学界的权威人物,更是许多年轻医生心中的榜样。他曾在青藏高原用煤油灯读医学经典,也曾亲历冠心病介入技术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主流的全过程。从扎根基层的巡诊医生,到推动心脏康复理念写入国家标准的医学倡导者,胡大一始终坚守在最需要的地方,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只为让更多人免于心脏病的反复侵扰,多活几年,少受一点苦。

经历了四十余年的临床一线与患者相处,胡大一愈发意识到,冠心病绝不是“堵了血管、装个支架”这么简单。它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背后牵涉到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失调。“把血管打通只是解决燃眉之急,想要真正保护心脏,还得靠日常生活的点滴调养。”在胡大一看来,药物和手术只是治疗的一环,而生活方式干预、心理疏导和长期健康管理,才是决定预后的“慢变量”。

在一次在公益讲座上,有观众现场提问:“胡教授,我父亲做过支架,饮食也控制得很好,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心绞痛还是会反复?有没有一种方法,是真正能让心脏养好的?”

胡大一听后微微一笑,耐心地说道:“其实很多人把养心理解得太简单了。光靠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和锻炼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真正影响心脏健康的,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我常和病人说,有三件事,看似不起眼,但只要坚持做,心绞痛就不会频繁发作,支架堵塞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一、情绪稳定:管好脾气比少吃油更重要

情绪波动是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隐形导火索”。短时间内的愤怒、焦虑、紧张,会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影响心脏,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有研究显示,剧烈情绪波动后的两小时内,心梗风险显著升高。

很多患者饮食控制得很好,却在工作中常常受气、家里烦心事不断、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的情绪中,这类人群的复发率往往并不低。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调节情绪:遇事冷静、适当倾诉、规律作息、培养兴趣、适度锻炼,都是减压的好方法。稳定的情绪环境,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

二、睡眠质量:睡得够、睡得好,比多锻炼更有效

睡眠是人体调节自身免疫、内分泌和心血管负担的重要恢复阶段。长期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睡眠质量差、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活跃,使血压、血糖和心率处于长期波动状态,加剧动脉硬化进展。尤其在凌晨2点到5点,是心血管事件高发的“危险窗口期”,如果此时仍未入眠,或者多次中断睡眠,心脏会承受极大压力。

想要养好心脏,首先要养好睡眠。建议做到几点: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避免熬夜;睡前避免看刺激性内容或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打造安静、黑暗、凉爽的睡眠环境;如果存在入睡困难或夜间易醒,建议及时就医,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心脏的恢复,往往从一夜好觉开始。

三、进食节律:三餐规律、不过量,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很多人关注饮食的“吃什么”,却忽略了“怎么吃”“什么时候吃”。事实上,晚餐吃得太晚或太饱、吃饭速度太快、经常吃夜宵,都会打乱体内的代谢节律,增加内脏脂肪和血脂水平,进而加重心脏负担。

建议养成三餐规律的进食习惯: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每餐控制在七八分饱,不暴饮暴食;咀嚼慢一些,每口饭嚼15-20次以上,延长进食时间至20分钟以上,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和胰岛素分泌负担。尤其是晚餐,应尽量安排在晚上6-7点之间,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让心脏和消化系统在夜间有充足的恢复时间。

这三件事——情绪管理、睡眠节律、进食方式,看似都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却往往决定着冠心病是否复发,支架是否重新堵塞。它们不像手术那样立竿见影,却是决定健康能否持久的“慢变量”。

真正的养心,从来不靠一时的激进,而是靠每天一点一滴的坚持。与其依赖支架,不如靠好习惯支撑血管的稳定。当我们真正重视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心脏自然会回馈以安稳的节奏和长久的健康。

(《纪实:胡大一教授:做到这3点,心绞痛少发、支架不堵、心脏更稳》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5 阅读: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