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14岁女儿抑郁自杀,母亲崩溃大哭,医生:孩子这3种变化要警惕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4-08 18:58:46

参考资料:

[1]张进唯,汤亚南,周鹏翔.关注儿童及青少年抑郁障碍,守护合理用药[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5

[2]钱霞玲,郑金龙,田伟.首发未用药抑郁障碍者睡眠质量与心率变异的相关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5

[3]陶甜美,查贵芳,蒋巧,等.童年创伤与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的关系:自尊、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5

青少年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厌学、成绩下滑、自我否定甚至自伤倾向。它并非“想不开”,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尤为关键,不仅可有效防止病情加重、减少自杀风险,还可促进心理发育与人际关系的恢复。家长和老师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给予理解与支持,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越早干预,孩子越有可能重拾阳光与希望。

2017年,14岁的陈雨彤在江苏一所中学就读初二。小学时,她一直是街坊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每科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也是老师眼里的宠儿和同学心中的学霸。然而,自从升入初中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课程的难度也全面提升,陈雨彤甚至都有些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成绩也一下从顶尖跌落到中游。失去了“众星捧月”的学霸光环后,她时常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压力,甚至尝试过加倍努力来挽回局面,可成绩始终无法回到过去的巅峰。

3月22日,这天下午正逢最后一节课上自习,不少同学提前做起了家庭作业,一些做得快的同学甚至早早便放了学。而陈雨彤却还在为一道计算题抓耳挠腮,往常这道题她一下就能做出,此刻却卡了十多分钟无从下笔。看着教室里的同学一个个变少,陈雨彤心中十分焦急,可越焦急越是做不出。很快放学铃响了,她只好停下笔,硬着头皮收拾起了书包。走到校门口时,看到前方三五成群的同班同学,由于害怕问自己作业完成情况,陈雨彤还刻意跟他们保持了十几米的距离。

回家后,母亲问她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陈雨彤敷衍回了句“挺好的”,转头便把书包往床上一扔,走进卧室反锁了门。很快她又写起了未完成的作业,可没写多久,眼泪便吧嗒吧嗒地落在作业纸上,连刚写的字迹都泡花了。吃晚饭时,母亲见陈雨彤眼睛有些红肿,便问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了,可她坚持说是过敏。给女儿拿了一些抗过敏药后,母亲便没再继续过问。

一晃半个学期过去,陈雨彤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甚至从中游来到了下游水平。而她的上课状态和注意力也一言难尽,即便眼神一直盯着老师,但思绪却经常神游,耳朵里老师的讲课声也时常渐行渐远。尤其进入5月份以后,陈雨彤甚至开始出现厌学情绪,不仅频繁抱怨“每天都像活在监狱里”,晚上还会盯着天花板发呆到凌晨一点也无法入睡。白天上课也更加头昏脑胀,连她最喜欢的地理课也会打瞌睡。

除此之外,她的食欲也日益下降。5月11日,这天学校组织郊游,可陈雨彤一点团队活动都不想参加。她撒谎说肚子不舒服,在家躺着休息。整整一天只喝了一瓶矿泉水,连午饭都没吃。母亲见女儿胃口不好,晚上还特意做了陈雨彤最喜欢的红烧肉。结果吃饭时,她夹起一块嚼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随后便起身回房,“砰”的一声关上了卧室门。一脸疑惑的母亲还在喊着“宝贝,你不是最爱吃这个吗?”此刻陈雨彤却越听越烦,索性用耳机堵住耳朵,趴在床上不再回应。

面对女儿的种种不对劲,母亲还以为只是青春期叛逆的正常现象。直到7月2日,这天下午,陈雨彤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等着拿期末考试成绩的通知书。没一会,卷子便发了下来。只见数学试卷上写着鲜红的“41分”,排名全班倒数。尽管她迅速把试卷塞进了抽屉,但还是被同学看到,甚至还有人讥笑着念出了她的分数。

面对如此尴尬的情景,陈雨彤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她飞快冲出教室,径直跑到操场一处角落。一边脱掉校服,一边把数学试卷狠狠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紧接着,陈雨彤拿出书包最底层的日记本,不停地写着“我再努力也没用,成绩永远不会好了”。直到傍晚时分,母亲见她久未归家,急忙前往学校寻找,这才在操场上发现了眼泪已经哭干的陈雨彤。

得知前因后果后,母亲这才直到女儿一切的异常都与成绩变差有关。此前由于陈雨彤成绩一直优秀,她从未过问过陈雨彤学习上的事。恍然大悟后,母亲终于开始正视起了女儿的功课。学期结束后,不仅给她报名了暑假补习班,每天补习结束后,还会亲自辅导其将作业写完。很快一个暑假过去,陈雨彤的成绩稍微提升了一些,虽然离小学巅峰时期仍有很大差距,但至少情绪看起来稳定多了。以为女儿终于恢复了正常,母亲总算松了口气。

然而,这一切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2017年10月,新学期开始已经一个多月了,随着课程的深入,陈雨彤又有些跟不上课了,情绪也似乎再次波动起来。10月12日,数学课上,在瞪大眼睛努力听了20多分钟讲解后。越听越迷糊的她愤怒地合上了课本,苦笑一声后便转头看向窗外发起了呆。也是由于陈雨彤近期的行为越来越古怪,时常无缘由的生气和大笑,她和班里唯一的朋友也出现了间隙。

10月25日,陈雨彤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早上母亲准备的早餐,她只是撇了一眼没动,中午的饭盒带回家时几乎也是原封未动。放学回家后,陈雨彤将作业本胡乱塞进书柜深处,连饭都没吃就倒在床上,母亲敲门时,她也故意装作熟睡没有应声。一开始,母亲还以为女儿是学累了缘故,并没有过多叨扰。

夜里九点多,也是怕女儿饿坏了,母亲将饭菜热了热准备推门送进去。却发现门依旧反锁着,里面还亮着灯。她轻声敲了敲门,却没有得到回应。还以为女儿学困了自己睡着了,便只好作罢。

直到凌晨一点,母亲突然被一阵噩梦惊醒。惊魂未定的她起床想看看女儿房间里的情况,却发现灯依然还亮着。一股不详的预感涌上心头,她连忙找出备用钥匙强行打开门。只见床上没人,书桌前的椅子也是空着的,而浴室的门此刻却开着一条缝。

母亲急忙冲向浴室,等她进去时,映入眼帘的是倒在浴室角落的陈雨彤,只见女儿的眼神发直,嘴唇惨白,手腕上还有几条细细的血痕。与此同时,洗手池边还静静躺着一把沾着血迹的剪刀以及一本散落的日记。上面那句“我再努力也没用,成绩永远不会好了。”被用力地划掉,下面又重新写了一行“我好像真的不适合活在这个世界上。”霎时间,母亲明白了一切。她恸哭着抱起陈雨彤,发疯了一般匆匆赶往了医院。

遗憾的是,虽然医生尽了最大努力抢救,由于送医太晚,陈雨彤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得知女儿死讯的母亲顿时瘫坐在诊室地板上,忍不住浑身颤抖起来。她怎么也想不到,昨天自己刚送女儿去上学,今天便已阴阳两隔。一想到女儿才1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母亲心里更是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楚。她泪眼婆娑地望向医生,不解地哭诉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我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想不开啊!”

面对眼前正经历着丧女之痛的母亲,医生心里也是百感交集。按理来说,14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再怎么想不开也不至于走到自杀这一步。而此时,母亲手里的日记本引起了医生的注意。请求仔细翻阅后,医生瞪大了眼睛,顿时明白了陈雨彤自杀的原因。

医生捶了捶胸口,无比痛心地说道:“你女儿并不是无缘无故自杀的啊!她长期以来一直饱受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困扰,而正是从刚上初中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孩子出现这3种变化一定要及时去心理医生处就诊!如果你能早些意识到,哪怕是早一天,你女儿也不至于走到自杀这一步啊......”

陈雨彤的悲剧着实让人痛心,那么,孩子出现哪3种变化,便要警惕是青少年抑郁障碍在作祟呢?

一、核心症状:情绪低落与兴趣丧失

这是抑郁障碍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症状表现。很多青少年患者在最初阶段,会表现出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笑得灿烂,眼睛里失去了光,话也少了,整个人仿佛被关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玻璃罩。

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只是累了、闹情绪,休息一下就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抑郁情绪不是一时的沮丧,而是一种深层次、长时间的情绪困扰。哪怕在节假日、生日、旅行等正常情况下本应开心的场景中,他们也无法体验到快乐,甚至会因“别人都快乐,只有我不快乐”而感到更深的孤独和自责。

与此同时,原本热衷的兴趣爱好也开始逐渐丧失。喜欢画画的孩子不再画画,喜欢踢球的孩子拒绝上场,连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也不再想看。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变成了:“没意思。”或者“无所谓。”

陈雨彤在日记里反复写着:“我再努力也没用”、“我好像真的不适合活着”,这些并不是情绪化的抱怨,而是她情绪彻底塌陷的真实写照。她不是不想好起来,而是她已经完全看不到“好起来”的希望了。

二、心理症候群:自我否定、社交退缩、行为异常

进入抑郁中期后,心理层面的变化开始加剧,这一阶段往往被误解为“青春期叛逆”或“情绪不稳定”,其实是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首先,是强烈的自我否定。他们会不断在心里重复“我不行”、“我拖后腿”、“我没用”、“大家都因为我而失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在乎,以至于一丁点挫败都被无限放大,成为否定自我价值的证据。

其次是社交退缩。他们不愿意和同学、朋友交流,不愿与家人沟通,哪怕原本非常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拉远距离。他们怕自己“影响别人”,怕自己“说错话”,于是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出声、不应答、不回应。

在行为上,常出现注意力下降、课堂发呆、作业拖延甚至完全放弃。原本有条理的学习节奏开始崩塌,成绩快速下滑,但他们往往并不会急于挽回,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算了,反正我也做不好”的态度。有的孩子开始出现自伤、自残行为,甚至策划自杀,这是心理危机严重失控的表现。

陈雨彤的沉默、逃避、成绩骤降,乃至最终写下“再努力也没用”的那一刻,便是这类心理症候群发展至极致的典型例子。她不是想“吓唬”谁,而是她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三、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食欲改变、慢性疲惫

很多青少年抑郁患者并不会一开始就说“我很难过”,他们会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向外界发出信号——身体的不适。

最常见的是睡眠问题。他们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或是反复失眠。一些孩子甚至彻夜无法入眠,白天精神恍惚、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还有的孩子陷入昼夜颠倒的循环,白天嗜睡,晚上清醒,生活节奏彻底被打乱。

接着是食欲与体重的异常。有的孩子开始暴饮暴食,用食物缓解情绪;有的孩子完全没胃口,看到饭菜就反胃。体重迅速上升或下降,面色变差,身体抵抗力变弱。

此外,还有一种最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无名疼痛”。他们经常喊头痛、胃痛、胸口闷、四肢乏力,反复检查却没有查出器质性疾病。这种身体上的“疼”,其实是情绪长期压抑后的躯体化表现。

而陈雨彤在发病后期就曾表现出明显的躯体信号,即嘴唇苍白、眼神空洞、长期失眠、拒绝进食等,由于缺乏外伤或明确的病理原因,这些警告最终被自己和母亲同时忽视了,最终酿成了悲剧发生。

(《12年,14岁女儿抑郁自杀,母亲崩溃大哭,医生:孩子这3种变化要警惕》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