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1]杜玉雪,张美美.产妇自我感受负担感在自我接纳与产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J].循证护理,2025,11(07):1413-1417.
[2]谭欣林,黄玥,漆洪波,等.产后抑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5,36(03):13-20.
[3]崔颖娜.温柔以待:产后抑郁的认识与护理[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3):73-74.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后抑郁这一疾病。它指的是产妇在产后四周内出现的心理疾病,轻则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下降 、睡眠障碍,重则可能难以照顾自己和婴儿、 伤害婴儿甚至自杀。因此,关注产妇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家庭,每一位新手父亲的头等大事。她们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她们走出抑郁的阴影。目前产后抑郁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主要与产后急剧变化的激素水平、遗传因素、家庭婚姻状况等因素有关。
2020年,29岁的付莹莹是一名来自福建的新手宝妈。毕业于知名大学的她一直是公司里的骨干,也是领导眼中理想的接班人。可意外的怀孕打乱了她的计划,在丈夫和公婆的极力劝阻下,她最终还是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可付莹莹原本就心有不甘,产后的这段时间里,婴儿不停的啼哭、丈夫不耐烦的态度都让她的情绪更加糟糕。

2020年4月8日,上午付莹莹坐在窗边晒太阳,窗外灿烂的阳光照在她的身上,可她却感受不到任何温暖。不知怎的,付莹莹总感觉自己身上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她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生完孩子后发生的所有事情,泪水就开始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付莹莹甚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觉得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让她喘不过气来。没一会儿,儿子的哭喊声传来,她不得不赶紧起身去照看孩子。
4月19日,这天晚上,付莹莹的婆婆精心准备了一大桌饭菜。可食欲也大不如前的她却提不起任何兴趣,婆婆不停地劝她就算是为了孩子也要多吃一点。付莹莹听后无奈地往嘴里送着食物,却尝不出任何味道。没一会儿,孩子又哭了,她的丈夫却没有任何起身的意思。付莹莹只觉得心寒,赶紧将孩子抱进卧室里哄着睡觉。看着孩子哭得皱巴巴的小脸,她忍不住责怪自己照顾不好孩子,只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这种自责感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付莹莹的心里,让她痛苦不堪。
没一会儿,她的丈夫无所事事地走进卧室准备上床打游戏。付莹莹见状,顿时感到一股气血直往上涌,她愤怒地喊道:“这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孩子吗?为什么都是我一个人在做?”付莹莹的丈夫无赖地说道:“老婆,我上了一天班赚钱养家真的很辛苦……”付莹莹听后,只觉得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她的脑海里开始出现一些可怕的念头:“不如带着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觉得或许这样就能摆脱所有的痛苦和负担。一想到这儿,付莹莹就抱着孩子鞋也不穿地往阳台走去……

好在付莹莹的婆婆及时发现了异常,一家人赶紧把母子俩从阳台上抱了下来。此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付莹莹的心理情况,于是赶紧带着她到医院挂号检查。到达医院后,医生首先根据付莹莹的主诉对她进行了精神检查,发现她持续性情绪低落,HAMD-17总分为28分,提示重度抑郁,自我评价低。随后医生又开了相应的辅助检查,显示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啊、皮质醇水平均正常 。结合以上情况,诊断为产后抑郁症。
随后医生给付莹莹开了盐酸氟西汀作为治疗药物,并耐心地叮嘱道:“盐酸氟西汀是目前产后抑郁的一线药物,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发挥抗抑郁效果,此外对产妇和婴儿的副作用较低。因此出院后一定要按时用药,家属也要多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态度,避免刺激产妇的情绪。”
付莹莹一家人听后连连点头,刚刚惊心动魄的一幕仍然让他们后怕不已,而此时的付莹莹也才意识到自己是生病了。于是回到家后,她的丈夫和婆婆承担起了绝大部分的育儿重任,让付莹莹专心养病,并监督她按时按量服用盐酸氟西汀。此外,还特意找来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缓解付莹莹的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

随着时间的流逝,付莹莹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了许多。不仅食欲恢复,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许多。7月20日,她还特意去医院复查,复查结果显示HAMD-17评分降至14分,转为轻度抑郁。此时的付莹莹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她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浩劫正在逼近。
2021年10月16日,这天付莹莹正在陪孩子玩玩具,突然感到太阳穴处传来一阵阵钝痛,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在拉扯着她的神经。她抬手揉了揉太阳穴,希望能缓解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愈发剧烈,她的额头上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眉头紧锁,手中的玩具也“啪嗒”一声掉落在地。
付莹莹刚准备弯下身子去捡玩具,可身体却在那一瞬间开始不受控制地抽搐。她的肌肉紧绷,四肢僵硬地伸展开来,整个身体向后仰,头部也猛烈地向后甩动。此时她的丈夫正好拿着奶瓶走了过来,见到这幅景象,急忙询问怎么了?可此时的付莹莹压根说不出话来,她的四肢开始有节奏地抽动,手指弯曲成爪状。没一会儿,付莹莹的身体突然放松,陷入了昏迷。她的丈夫吓得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并呼唤妻子的名字。

很快,付莹莹就被送往了医院。急诊医生迅速对付莹莹进行了相应的抢救措施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 17 mg/L,白细胞计数 12.3×10⁹/L;脑电图:双侧颞顶区慢波,伴癫痫样放电;心电图:QTc间期485ms;诊断为癫痫。
付莹莹的丈夫听后顿时满脸得罪震惊,他红着眼眶紧紧地拉住医生询问道:“医生,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啊?我老婆一向身体健康,每年体检都没有任何问题,她们家也从来没有癫痫的家族史。更何况她平日里不仅每天锻炼身体,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可怎么会好端端的突发癫痫了呢?”
面对家属的质问,医生也是一头雾水,如果真如付莹莹的丈夫所说,那她的的发病确实有些蹊跷。这其中是不是忽略了什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医生事无巨细地询问了付莹莹这段时间的睡眠、饮食习惯和用药情况。一问,果然是在吃盐酸氟西汀。

得知真相的医生神色大变,怒斥道道:“真是糊涂啊!盐酸氟西汀确实是抗抑郁的良药,但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你老婆和许多抑郁患者一样,在吃盐酸氟西汀时都忽略了这两个用药关键点,不仅疗效不佳可能导致肝肾毒性,甚至还诱发了癫痫险些丧命啊……”
第一:未控制高剂量长期使用,导致血药浓度蓄积,引发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盐酸氟西汀因其药效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少,很多患者一旦感觉效果不错,就误以为“这种药很安全,可以多吃点、吃久一点”。然而,氟西汀的一个特点常常被人忽视——它的半衰期极长。通常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几个小时到一天,但氟西汀的平均半衰期为2~4天,其活性代谢物“去甲氟西汀”的半衰期甚至可长达7~15天。这意味着,一旦进入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即使停药几天,血液中仍可检测到较高浓度。

付莹莹在情绪刚有改善的阶段,便因急于巩固疗效、避免复发,自行将剂量增加,而且连续服用了数月,没有再回医院进行复诊或血药浓度监测。她的丈夫和婆婆也没引起警觉,反而认为“她情绪好多了,应该是药吃得对”。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多吃不坏、吃久更好”的误区,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
事实上,氟西汀虽然整体安全性较高,但长期高剂量服用,会导致药物在体内逐步蓄积。尤其当患者本身存在肝脏代谢能力下降、饮食摄入不足、睡眠障碍等因素时,药物的清除速率将进一步降低。积累过多的氟西汀和其代谢产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机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第二:忽视与其他药物或营养品的相互作用,干扰氟西汀代谢通道
除了剂量控制,另一个被忽略的隐患来自她悄悄服用的“补品”。据家属回忆,为了改善付莹莹的体虚乏力,他们为她准备了含有人参、银杏叶提取物的“补脑口服液”,还有市面上常见的钙镁锌类保健品。这些看似无害的“营养品”,在临床却早已被证明,可能与多种处方药发生不良交互反应。

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银杏内酯等成分,对中枢神经具有轻度兴奋作用,可降低神经细胞的癫痫阈值。换言之,原本就因高剂量氟西汀而“高度警觉”的神经元,在银杏的进一步刺激下,更容易“爆发”。人参中的皂苷类物质同样可影响神经系统活动,部分研究提示它也可能对脑电活动造成波动。
更关键的是,氟西汀的代谢通道主要依赖于肝脏中的CYP2D6酶系。而不少中草药成分,包括人参、银杏、当归等,在药理学中被证实具有CYP酶抑制作用。一旦患者同时服用这些中药或保健品,就可能出现“代谢通道被堵”的现象,氟西汀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清除,血药浓度持续升高,毒性风险大大增加。
这种“静悄悄”的药物相互作用,往往不会立刻显现副作用,而是在不经意间逐步推高患者的神经兴奋阈值,最终以一种极端形式——癫痫发作,给身体敲响警钟。
(注:《回顾:福建女子产后重度抑郁,吃盐酸氟西汀一年后,结果让人意外》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