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62岁冠心病专家坦言:养护心脏的最佳运动并非慢跑,值得学习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4-03 14:48:41

资料来源:

1.王武卫.你了解冠心病的并发症吗[J].药物与人,2025,(02):33-35.

2.许佳毅.速速了解老年人的“心脏第一杀手”——冠心病[J].健康必读,2025,(04):157-158.

3.马伟钦.冠心病预防、诊断与现代治疗技术[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5,(01):46.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山东五莲县的一个普通农家。11岁那年,一次意外让他从树上跌落,导致严重骨折。医生建议手术,可对一个农家来说,那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的开支。正当全家一筹莫展时,一位乡间老中医赶来,靠推拿和草药将他一点点从病痛中拉了回来。

几个月后,葛均波不仅痊愈如初,甚至连后遗症都没留下。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医学的奇迹。他常常回忆:“老中医的手仿佛有魔力,让我明白,医术不仅是技术,更是生命的希望。”这段经历,在葛均波心里悄悄埋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

1979年,葛均波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医学院,正式走上医学之路。1990年,他远赴德国美因兹大学,师从世界心血管权威艾贝尔教授攻读博士。在那里,葛均波首次发现了心肌桥的“半月现象”——在超声影像中,一种特殊的无回声区形态能够精准识别心肌桥,使这种曾被频繁漏诊的结构性异常,其检出率从不足5%跃升至95%以上。

这一发现被命名为“葛氏现象”,写入国际心血管教科书,为无数心肌桥患者避免了因误用硝酸甘油而引发心源性休克的致命风险。

1999年,葛均波谢绝了德国医院的高薪聘请,携家人毅然回国。彼时的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高度依赖进口支架,价格高昂,单枚支架价格高达4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金属支架存在术后血栓高发的问题。葛均波心里清楚:“不能总指望外国技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支架。”

2005年,葛均波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款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采用聚乳酸材料,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使命后,能被人体逐步降解,血栓发生率降低70%,成本却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一位术后康复的农村患者曾含泪道谢:“这支架救了我的命,也保住了儿子的学费。”

从支架自主研发到高难度手术技术的攻克,葛均波不断打破技术天花板。他带领团队攻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领域的“禁区”,创立逆行导丝技术,将手术成功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90%以上。

在葛均波的诊室墙上,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锦旗。每一面,都是一场死里逃生的逆转。2015年,安徽一位牛肉店老板李永乔突发急性心梗,命悬一线,多家医院都已表示无能为力。葛均波连夜制定手术方案,运用逆行导丝技术成功打通闭塞血管。

术后,葛均波郑重地对患者说:“烟酒要戒,饮食要控,命只有一条。”康复后的李永乔将店名改为“健康牛肉坊”,还在店里设立控盐宣传角,成为社区健康生活的积极倡导者。

截至目前,葛均波已救治超过3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他敏锐地发现,术后复发大多源于患者的生活方式误区。2024年,葛均波公开提出“抗冠心病的最佳运动并非慢跑”,这一颠覆传统的观点,引发业界广泛讨论。

有一位企业家在术后坚持每日慢跑,不久便因心率过速再次住院。葛均波为他定制了“太极拳+八段锦”的恢复方案,并结合公园步行训练。三个月后,患者心肺功能显著改善。

于是,葛均波将康复运动上升为一整套系统理论:强调传统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低强度形式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稳定血压波动;配合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现对患者运动强度和心率的实时监控,动态调整方案;倡导“有氧+力量+柔韧+平衡”的四维训练法,每天保持30分钟训练,能使心血管事件复发率降低40%。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葛均波也始终没有忘记“育人”的初心。作为复旦大学教授,他首创“临床—科研双轨制”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要动得了手术刀,也要写得出科研论文。他的学生王齐敏,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成长起来的科研型医生,通过“血流动力学学说”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靶点,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

除此之外,葛均波还积极推动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整合,缩短学制,让青年医生更早进入临床实践。他每年都会带领团队深入县域医院,手把手教基层医生操作规范、技巧细节,已培养出300多名县级介入骨干,让最前沿的技术真正下沉到百姓家门口。

葛均波的技术与理念,正在走向世界。2018年,葛均波主导研发的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械“ValveClamp”,在全球首次成功应用于临床,使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获得了微创治疗机会,该技术荣获“全球心血管创新大会”最佳创新奖。葛均波还发起“一带一路心脏介入培训项目”,为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培养出数百名介入医生,将中国的经验、技术与理念带出国门,走向全球。

慢慢地,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找他看诊。而葛均波也将每一台手术、每一次问诊都当作一次深入观察人体奥秘的机会,在海量临床数据和不断复盘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破解冠心病的“法则”。

葛均波发现,有些患者即使接受了手术,恢复良好,却依旧在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再次复发心梗。因此,如果想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或者复发,除了介入手术外,葛均波认为还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日常生活。经过多次试验和临床运用,他终于找到了防治冠心病最好的办法。

在一次记者采访时,葛均波面带笑意说道:“很多患者在患上冠心病后,都只知道要注意饮食、不碰烟酒、坚持运动,却独独忽略了两个小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回去之后只要听我的话,保证你的血管健康无虞......”

第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细节,就是睡眠和作息。有的人熬夜习惯改不掉,晚上不睡,白天昏沉,觉得只要白天锻炼一下、吃得健康一点,晚上晚睡没关系。其实,心脏和血管也需要休息,特别是在夜里,身体会进入一个“修复模式”,让血压下降,心跳减慢,这对血管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修复时间。如果长期缺觉或作息不规律,这种修复就会被打断,血管容易变得紧张、僵硬,时间久了就会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如果每天能保证7小时以上的规律睡眠,对心血管来说就是一份最自然的保护。

第二个细节是情绪。有时候我们容易忽略自己的心理状态,觉得心情不好没关系,只要不发火就行。但其实,长期处于压力大、情绪低落或紧张的状态,也会悄悄影响心脏的健康。压力大时,身体会分泌一些让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的激素,久而久之,心脏负担会越来越重。如果能学会调节情绪,比如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放松,哪怕只是散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哪怕十分钟,也是一种帮助心脏放松的方式。

在运动方面,也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不少人得病后非常积极运动,有的人甚至去跑步、爬山,希望快点恢复身体。其实,对刚做完手术或刚确诊的患者来说,太剧烈的运动反而可能给心脏带来压力。相比之下,像太极拳、八段锦、缓步走这类轻柔的传统运动,更适合慢慢恢复心肺功能。这些运动不仅动作温和,而且还能帮助调节呼吸、放松情绪,是非常适合心脏康复的选择。

在饮食方面,大家已经知道要“少油、少盐、少糖”,但有时候容易忽略整体的营养搭配。其实,除了控制油脂,更重要的是多吃一些对血管有益的食物,比如深绿色蔬菜、粗粮、豆类、水果,以及富含好脂肪的鱼类(比如三文鱼、鲈鱼)。这些食物能帮助血管保持弹性,减少堵塞的机会。如果每天的饮食能保持丰富、多样、不过量,其实已经是最好的保养方式了。

总的来说,冠心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就能让心脏变得越来越健康。规律作息、心情舒畅、适度锻炼、营养均衡、按时用药,这五件事看起来简单,却是守护心血管的“黄金法则”。只要坚持做,身体自然会慢慢给你回报。真正的健康,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注:《纪实:62岁冠心病专家坦言:养护心脏的最佳运动并非慢跑,值得学习》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27 阅读:5379
评论列表
  • 2025-04-05 14:02

    说的有道理,很多高寿的人性格都比较平和

  • 2025-04-05 12:34

    废话太多了吧!

  • 2025-04-11 09:34

    每天散步5km,玩轻磅哑铃,忌食荤油素油,泡人参切片喝。

    雨未停 回复:
    你这样的话,100岁起步[呲牙笑]

柚子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