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将军是建国的大功臣,他不仅以战场上英勇无敌出名,还因为他那总能逗乐大家的幽默性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开心果”。
不过性格挺好的陈赓,在1955年4月的某一天,突然给正在养病的粟裕打了个“兴师问罪”的电话,火冒三丈地让他把手下管好,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陈赓电话问责粟裕】
1955年4月的一个下午,粟裕正在睡午觉,突然被照顾他的人叫醒了。听说老朋友陈赓给他打了电话,他心里还挺乐呵,以为陈赓是怕他一个人在病房里闷得慌,特地打电话来和他聊聊天,好让他开心开心。
所以,当他拿起电话时,没留意到电话那头的陈赓没像平常那样先拿他开涮几句。
粟裕抢先一步,笑眯眯地问陈赓,是不是打算带他去哪儿撮一顿。
没想到对方非但没接他的话茬,反而抛来了一个问题反问他:
你是怎么带你的人的,素质这么不行,得赶紧好好管教管教了!
讲完以后,陈赓立马就把电话给挂了。
粟裕被那句话问得愣住了,他心里明白,陈赓脾气好,一般不会发火,但这次陈赓话都没讲明白就急着挂了电话,显然是气得不轻。
所以,粟裕立刻拿起电话打给秘书,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搞清楚陈赓为何生气的整个过程后,他明白了老朋友生气的缘由。
粟裕心想,陈赓现在正在火头上,这时候打电话过去,他可能不会接听,所以打算等到第二天再去向他赔不是。
真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电话就又叮铃铃地响了,还是陈赓打过来的。
冷静下来后,他琢磨明白了,这事儿跟粟裕其实不沾边,粟裕去年就去养病了。自己是管参谋部的头儿,怪粟裕可真没道理。
陈赓心里越来越过意不去,想着粟裕身体不好,就没急着打电话去道歉,怕打扰他休息。结果他自己翻来覆去,整整一夜都没睡着。
天一亮,陈赓就急着要给老朋友道歉,于是赶紧打了个电话。
这通致歉电话体现了两个好朋友的心有灵犀,而且他们俩都不是爱计较的人,所以寥寥数语之后,误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友情依旧如初,没受到一点影响。
陈赓之所以这么恼火,是因为这事虽小,但后果可严重了。
几天前,他刚踏进办公室的门,秘书就告诉他彭老总找他,让他赶紧过去。
尽管陈赓心里直犯嘀咕,不清楚彭老总找他干啥,他还是去了。
革命那会儿,陈赓真是个又能打又能教的全面型人才,他既能上战场打仗,也能办军校培养新战士,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多亏了彭老总的鼓励和支持。
刚开始参加革命那会儿,他碰到了不少难题。到了1917年,才14岁的他,看到国家形势危急,就下定决心要参加革命。因为年纪小,没什么经验,他就直接在老家附近加入了湘军。
可惜的是,陈赓所在队伍的连长,是个胆小如鼠、老爱欺负老百姓和新兵的坏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常常心里犯嘀咕,怀疑自己选择的革命道路到底对不对。
还好那时候,彭老总也在湘军里,能够安慰并劝说他。
有了彭老总的支持,1921年陈赓带着手下的兵跟连长对着干了。不过这事的结果不太好,他差点被连长告到军事法庭,说他是“搅乱军心”,要判他死刑。
不过,正因为他不屈服,才有了再次踏上革命征途的勇气。在伙伴们的协助下,他顺利逃脱,并听从了彭老总的指点,去报考长沙的军官学校。
后来的日子里,陈赓一边找寻机会再次投身革命,一边又翻开了书本刻苦学习,最终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并找到了真正的革命归宿——共产党。
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彭老总帮助的感激,还有在革命路上给自己的那些指导,陈赓一直对他心存亲近。
1939年的时候,听说彭老总在去跟国军谈判的路上,会绕道来我们驻地瞅瞅,陈赓就亲自跑到河里捉了几条鱼,还找村民买了些鸭子和猪肉,给彭老总准备了些好吃的,好让他补补身子。
彭老总对陈赓也挺好,平时不怎么爱笑的他,总被陈赓给逗乐了。比如说,陈赓会讲自己长得不起眼的假话,这让在抗美援朝时的彭老总难得地笑了;还有1935年3月,在贵州遵义的庆功大会上,陈赓拿水当酒骗彭老总喝,后来彭老总知道真相后,也是笑得合不拢嘴。
回过神来,陈赓刚踏进办公室的门,心里还想着那些温暖的往事呢,结果就被一脸怒气、神色严峻的彭老总给唬得不轻。
【乌龙文件引发问责事件】
大家不了解彭老总的脾气,但跟彭老总老朋友陈赓心里却明镜似的。虽说彭老总老是板着脸,挺吓人的,但这都是因为他干工作特别较真。
1937年9月,彭大将军带着八路军在晋西地区阻挡日军进攻。他们走到五台县南茹村时,因为不适应那里的环境,再加上天气特别冷,战士们的保暖衣服又不够,没过多久,彭大将军的老胃病就犯了。
朱德特地安排了一个士兵来照料彭老总的身体,打算等他病愈后再重返战场。但彭老总性格倔强,坚持带着病体上了前线。他觉得,自己生病是小问题,打仗才是头等大事,耽误不得,否则可能会失去宝贵的战机。
大家瞧见彭老总神情庄重,都不敢提议他回去歇会儿,只能鼓足勇气,拼命杀敌,盼着早点把日军彻底赶走。
除了工作,彭老总平时看上去挺严肃的,但他不会轻易生气,要是觉得自己态度不对,还会跟人道歉呢。
1933年,在第四次对抗敌人“围剿”的时候,红一师前三次猛冲都打了败仗,这让彭老总心里非常着急,对他们发了脾气。战斗结束后,他专门去找了在战斗中牺牲了一只手的红一师师长彭绍辉,跟他说了声对不起,觉得自己当时不应该那么生气。
彭老总跟陈赓在一起时,只有聊到工作,陈赓才会显得比较正经。
碰到眼前这幕,陈赓马上回想最近工作上有没有哪里不对劲。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让彭老总大发雷霆的,竟然是一份搞错的签字文件。
陈赓刚走到办公桌那儿,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就听见“砰”的一声响,彭老总把一份文件甩到了他面前。紧接着,就传来一声火冒三丈的责问:
“这份报告是你们总参谋部出的,具体是啥内容啊,你有没有审核过呢?”
接着,陈赓拿起了那份文件,一看之下,竟是份有他“亲手签字”的报告。但他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有过这份报告。他心里突然闪现一个想法:这肯定是有人冒充他的签名,偷偷发出去的。
跟彭老总说明白之后,他向对方拍胸脯保证,这事儿一定尽快搞个水落石出,给组织一个说法。
听说文件并非陈赓所签,彭老总更加生气了,嗓门也大了起来:“到底是谁签的?”
你们总参谋部到底是负责啥的?签名这么重要的事儿也能拿来瞎闹?
那天,陈赓被彭老总训了一整个上午,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紧让秘书把所有相关人员都叫来,要弄个明白,这份文件到底是谁给签的字。
查了好久才发现,原来是粟裕的秘书自己把这份文件给签了。他觉得这文件没啥大问题,又觉得这只是件小事,没必要再拿去给陈赓过目一遍,就擅自代签了。
听到这话,陈赓立马火冒三丈。没问题?这叫什么没问题,那份文件一眼望去全是错。
要不是直接送到了彭老总手上,他真想自己拿着这份文件去参谋部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搞的,居然写出这样的报告来。
他被气得失去了理智,立刻拨通了正在青岛休养的粟裕的电话。
后来,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他们俩又和好了,跟以前一样。
【惺惺相惜的战火之情】
跟彭老总的友情是从湘军时候就开始的,有点像是老同事间的关照,但陈赓和粟裕之间的情谊,更像是两个有理想的人相互欣赏。
在两人还没认识的时候,陈毅就已经在毛主席跟前多次说过,陈赓和粟裕将来肯定是咱们国家非常难得的军事人才。
这两位打仗很厉害的人,虽然在抗战那会儿经常听到对方的名字,但他们真正碰面,却是在1947年。
1947年11月,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在豫皖苏平原上不断壮大解放军的力量,他察觉到蒋介石的主力军正猛攻刘邓大军所在的大别山区。
他请求毛主席批准他去帮刘邓大军,还建议让正在豫西打仗的陈赓部队和他一起行动,共同打破蒋介石主力对刘邓大军的围攻。
毛主席刚好也看到了陈赓要求去帮忙刘邓大军的请求信,马上就答应了,还指示陈粟两人按照“从平江一路往南攻打武汉”的路线前进,在这段时间里,陈赓的部队都得听粟裕的指挥。
其实,从1946年粟裕在苏中战区创造了七战七胜的传奇开始,陈赓就一直盼着能和他见上一面。
因此,到了12月,当他们俩头一回碰面时,粟裕正在屋里研究军事布防图,突然听到门外传来陈赓由远到近的说话声。
我老早就听说你粟裕打仗特别牛,一直都想见见你呢。
粟裕心里乐开了花,急匆匆地走上前去,一把推开房门,喊道:
你战斗起来真有两下子,能碰到你,我这趟也算是值了。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他们俩一起战斗,走了四百多公里的路,总共打死了四点五万敌人。这样一来,他们就从外面给刘邓大军开出了一条逃跑的路,也让毛主席之前说的那个,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打败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的大计划成功了。
后来,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采用了靠近敌人的战术,趁着夜晚,在前方敌军驻扎地周边大约30米远的地方开挖战壕。
粟裕想出好办法后,没过几天,士兵们就挖了几十条战壕,这些战壕让攻守双方能紧密配合,就像一张大网。结果,黄百韬在前线的四个军很快就被轻松打败了。
陈赓听到这个消息,特地跑到他住的地方去向他请教,想看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会怎么应对。
粟裕很大方,把自己想到的所有打仗点子都告诉了陈赓。
就是在那种战争环境下,他们因为互相认可对方的能力,后来慢慢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尽管打仗那会儿他们俩没咋碰面,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国家建立后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
1951年,哈军工快要开始筹办了,粟裕从毛主席那里了解到建设计划后,特地跟主席提议,说陈赓很适合来主持军校的创办工作,并且向主席打包票,有他在,咱们国家不用几年就能有一所在国际上响当当的军校。
陈赓回到国内,挑起了建设哈军工的大梁。当他听说,除了总理,粟裕也推荐他当这个头儿,他对着秘书乐呵了几声,随后感慨道:
懂我的人,是粟裕啊。
因为他们俩非常了解彼此,在打仗时配合得很好,所以当1954年粟裕被选为总参谋长时,组织上也考虑了他的意见,让陈赓当了副总参谋长,好让他俩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一起努力。
没过几个月,粟裕因为身体原因外出疗养。陈赓心里明白,粟裕这种人是不可能真正放下国家大事的。所以,他时常抽空给粟裕打电话,告诉他参谋部一切运转正常,让他别担心,安心养病,争取早点康复归来。
1961年,这两位战场上的勇士一起在上海养身体。那时候,他俩还聊着等病好了,一定要去以前打过仗的地方瞧瞧。可惜啊,3月16日,陈赓的病突然变重了,就这样走了。
粟裕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没听医生的劝告,坚持要去送别陈赓最后一面,过程中因为太过伤心,好几次都晕了过去。
瞧瞧粟裕和陈赓这对老朋友,虽然他们相识的时间不长,但友情可不因时间短就少半分。说来也巧,陈赓、彭老总还有粟裕,都是湖南的老乡,可能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今天我们能安心享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全靠他们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中为我们打拼出来,向他们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