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甘岭战役里,秦基伟一战就闯出了大名,连毛主席都知道了这位勇猛无比的战将。回国后,毛主席立马在中南海召见了他。你猜怎么着?头一回见毛主席,秦基伟竟然跟毛主席开起了玩笑,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胆大包天”。
【秦基伟“好玩”的由来】
秦基伟爱尝试新事物,这可是大家公认的。都说“沉迷玩乐会丧失志向”,但秦基伟愣是把尝试新东西玩出了花样。他摆弄过迫击炮,鼓捣过照相机,开过汽车,还玩过无线电,就连在上甘岭战斗中,他都玩起了“喀秋莎”火箭炮。只要是新鲜玩意儿,他都想去试一试,玩一玩。
按将军自己的说法:“觉得好玩那就是喜欢学,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不过呢,在红军那时候,秦基伟可不是这样,他还被电话机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
1933年那会儿,秦基伟已经当上了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的团长。警卫团活儿多,既要保护总部和领导的安全,还得管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为了方便沟通,总供给部就同意给警卫团装了个电话。
那天一早,秦基伟在团部忙活得不可开交,他瞅见外面有几个红军战士拿着线绳,东奔西跑的,这儿绑一下,那儿挂一下,具体干啥他也摸不着头脑。秦基伟没顾得上出去瞧,打算等会儿有空了再问问是咋回事。
没过多久,几个战士竟然把一条线绳扯到了团部,其中一个战士还递给秦基伟一个黑不溜秋、两头弯弯、圆滚滚的东西,跟手榴弹差不多大。秦基伟好奇地问:“这是啥玩意儿?”那个战士笑了笑说:“团长,你搁耳朵旁边听听就知道了。”
战士让秦基伟试试把那玩意儿的一头贴近耳朵,这一试,可把秦基伟给惊呆了,里面竟然传出了人声。他第一反应以为是战士们在捉弄自己,脸色一沉,就要开腔教训人了。战士们连忙解释:“秦团长,您先别急着生气,这是个电话,郑部长正在电话那头跟您说话呢!”
秦基伟心里半信半疑,但又不敢大意,毕竟郑部长是总供给部的大领导,万一真在里面说话呢,那事情可就大了。他犹豫了一下,又把那东西贴到耳边,仔细听了老半天,确实是郑部长的声音没错,可声音是听到了,具体说的啥却没听明白,好像是让他去执行什么任务来着?
正当秦基伟一头雾水的时候,郑部长似乎也讲完了,他问了句:“懂了吧?”秦基伟只好应了声:“懂了。”但实际上他完全没懂。一放下那玩意儿,秦基伟立马就叫警卫员去准备马匹。对于这新玩意儿,秦基伟心里还是直犯嘀咕。
说起秦基伟的经历,以前首长布置任务都是面对面,讲得既详细又清楚,有啥不懂的还能直接问。可这回倒好,在那黑漆漆的东西里头,郑部长竟然跟我玩起了花样。不光有吱吱呀呀的噪音,郑部长那一口地道的河南话,直接给我听懵了,压根不知道他在说啥。
哎,郑部长说要领着队伍上战场,这可不是小事儿,光靠这么一句话就算数了?要是他是个卧底啥的,那咱们不就栽跟头了吗?秦基伟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觉得得亲自去见见郑部长,当面接了任务心里才踏实。
于是,秦基伟领着警卫班,骑马一路狂奔,直奔三十里外的方面军总部,找到了郑部长。郑部长一瞅见秦基伟,就诧异地问:“你怎么跑这儿来了?不是安排你去福阳坝的吗?”
秦基伟讲道:“我得让首长亲口跟我说清楚这事儿。”
郑部长纳闷地问:“咱俩电话里不是已经说清楚了吗?”
秦基伟回答说:“我没听懂你的意思,再说,我对那东西也不太相信!”
郑部长一听,立马乐开了花,眼泪都笑出来了。笑够了,他才转头对秦基伟说:“那家伙可不是啥玩意儿,是电话机。你现在可是团长了,为了方便工作,团长办公室都装了电话。以后发通知、报情况,多半得靠这电话,你得赶紧适应起来。”
郑部长一笑,秦基伟心里头更不是滋味了。虽说只是个玩笑话,但秦基伟心里头却像是被重重一击,他开始琢磨起自己来:
我本就是个农民,没见过啥大世面,这并不丢人。但现在不同了,我已经是红军的团长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挥着大刀喊冲锋了。现在肩上的担子重了,必须得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岗位。不然,出点小笑话倒还好,万一耽误了打仗的大事,那可就闯下大祸了。
从那以后,秦基伟每次到总部,都会顺便去参谋处溜达溜达,瞅瞅新到的装备,琢磨琢磨新武器咋用,再瞅瞅地图,学学地形啥的。反正啊,他对啥新鲜事物都特有兴趣,非得亲自上手“摆弄摆弄”不可。没想到,这么一摆弄,竟然摆弄到了朝鲜战场上去了。
【血战上甘岭,秦基伟“玩”上了喀秋莎】
1950年10月29日,对秦基伟而言意义非凡,因为那天中共中央决定要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和第九兵团去朝鲜打仗。就在那一天,在重庆开的中共西南局会议上,邓小平作为西南局书记,告诉大家中央军委的命令:要从西南军区选三个军,组成第二批志愿军,去朝鲜支援。
一听到那消息,秦基伟立马就坐不住了,噌地一下站起来,跟邓小平说:“我想去朝鲜打仗,有两个原因。一来呢,十五军的将士们都急着上阵杀敌,士气高涨得很,他们一直忙着剿匪,战斗状态拉得满满的。二来,十五军现在没啥建设地方政权和武装的活儿,纯粹就是打仗的料,机动灵活,一招呼就能上,没有任何拖后腿的事儿。”
邓小平听完汇报后,立马点头答应:“行,就让十五军上!”
1951年2月17日那天,中央军委下了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就变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还归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他们的任务就是抗美援朝,保卫家园。特别是上甘岭那场仗,让秦基伟这个名字响彻中外,这绝对是他人生里最出彩、最厉害的一仗。
1952年年初,第五次战役打完后,敌我两边的战略想法都有点儿变了。在那时断时续的谈判里,两边就这么僵着。彭德怀司令员下令,让秦基伟带着第五十军的兄弟们,去接替第二十六军,在五圣山那边布防。
五圣山在朝鲜战场中间位置特别重要,是“铁三角”阵地的核心,也是朝鲜中部平康平原的天然保护墙。它地势高,能看清敌人的所有防线,直接对敌人的金化防线构成威胁。秦基伟接任务时,彭德怀多次跟他强调五圣山有多关键。彭老总对秦基伟说:五圣山就像是朝鲜中线的大门,要是没了它,咱们就得后退200公里,那时候就没什么险峻地形可以防守了。谁要是把五圣山丢了,谁就得为朝鲜的历史担责。
美军也一直盯着这个地方,到了10月14号凌晨3点,他们在范弗利特的带领下,开始了“摊牌行动”。范弗利特调动了320门大炮、170多辆坦克,还有50多架飞机,对我军五圣山前线的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轰击,上甘岭战役就这么打响了。
轰炸足足闹腾了一个半小时,志愿军战士们躲在阵地下的坑道里,感觉就像是坐在小船上,在狂风巨浪里死命地搏斗。一波接一波的冲击波,不停地砸向阵地,坑道里的战士们在剧烈的摇晃中,不少人的舌头和嘴唇都被自己牙齿给磕破了,更有甚者,直接被震得没了气息!
轰炸一停,美韩联军立马集合了7个营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之下,兵分六路,气势汹汹地朝我们上甘岭阵地最前头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猛攻。这第一阶段的战斗,一打就是7天7夜,秦基伟也是守在电话旁边,硬撑了整整7天7夜。
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通电话时,他一开口就说:“大伙儿真的不容易,说说看,十五军需要什么?你们开口,我洪学智一定给办到。”
秦基伟立马决断道:“把喀秋莎火箭炮给我拿来!”
洪学智爽快地回应:“没问题!最晚明天中午肯定到!”接着,他一句话就定了调子,把21师的209团全交给秦基伟来带,统一调度,全力协助十五军守住上甘岭的阵地。
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火光耀眼,很容易就被敌人发现,而且那时候苏联卖给我们的价格还特别高,一枚就要6两黄金呢。所以秦基伟将军对这批宝贝特别上心,不用的时候就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藏在山洞里,连自家的部队都不让靠近,生怕有个闪失。
每次要打仗前,秦基伟总是先挑好地方,等啥都准备好了,喀秋莎火箭炮就嗖的一下开进阵地,停下就开火,打完了就走人。就这么简单直接,在上甘岭那四十多天里,咱们的“喀秋莎”发了十几次威,一点事儿都没有。
七天七夜里,上甘岭那块地方来回争夺,咱们和敌人像绞肉机里一样拼了个你死我活,损失特别大。第四十五师的很多连队,战士们伤亡都超过了一半,有的连队就剩下寥寥几个人了。说到这些伤亡情况时,四十五师的作战科科长心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秦基伟心里对部队的损失感到非常难过,但他清楚,越是艰难时刻,越得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很多时候,战斗拼到最后,靠的就是那股子决心和毅力。秦基伟憋着心里的难受,对崔建功师长讲道:
你回去跟机关的兄弟们说一声,别让他们掉眼泪!咱们十五军的汉子,流血不流泪。平时养兵是为了关键时刻用兵,为了大局着想,这场仗不管打到啥时候,不管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哪怕是十五军打没了,也值得。咱们国家有很多像十五军这样的部队,但上甘岭这个地儿,只有一个!
崔建功嗓子都喊哑了,坚定地表示:“一号,你放一百个心。就算只剩一个连,我来当连长;只剩一个班,我就当班长。有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还是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没过多久,秦基伟把前线的情况跟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说了。王近山这位以勇猛善战、敢于啃硬骨头出名的将军,这次却没像往常那样迅速做决定。他反而给秦基伟打了个电话,说了两个选择:“要么打,要么撤”,让秦基伟自己看着办。
秦基伟一直就这么回应:“各位首长、毛主席,还有全国人民,你们就放心吧!只要十五军还剩一个战士,上甘岭的战斗我们就绝不会停!”
王近山看重的就是秦基伟的那股子狠劲儿,可战斗再打下去就得变变招了。秦基伟琢磨了一番后,拍板决定,先让部队歇歇,别急着反击了。前线的战士们撤回坑道里,派些小队伍出去跟敌人绕圈子,得拽着敌人的尾巴不放。趁这时候,咱们也好调整战术,给部队喘口气,整整装备,准备来一场大反击。
在极其艰难的坑道战斗中,我军获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为反击赢得了先机。到了10月30日,秦基伟一声令下,第45师的五个连和第29师的两个连,在八十多门山炮、野炮、榴弹炮、迫击炮,还有二十四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对597.9高地上的敌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11月5号那天,中朝联合司令部的头儿彭德怀和邓华给秦基伟打了个电话,好好表扬了十五军一番:他们说,十五军这次真是干得漂亮!
你们跟敌人拼了二十多天,敌人出动了一大堆大炮、飞机、坦克,还带着大堆步兵猛攻,结果不仅没攻下你们的阵地,反而丢了一万五千多人和数不清的炮弹。你们呢,真是越打越有精神,战术也越来越灵活,步兵和炮兵配合得越来越好,伤亡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前两天,一下子就干掉了敌人1900多人。照这样下去,敌人肯定会被你们打垮。我们真心祝贺你们,希望你们能继续加油,坚持战斗,直到把敌人的这次进攻彻底打垮。恭喜你们取得胜利!
拿到表彰后,秦基伟立马吩咐军政治部,把这份表扬信做成大红字的“特讯”,然后分发到上甘岭所有的战场上,给战士们打打气,提振他们的精神。
11月10号那天,毛主席心里一直挂着上甘岭战役的事儿,他还特别把那份表扬十五军的嘉奖令,亲自批准转发给了各大军区、各军兵种,还有军委的各个部门,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他有多看重十五军。
11月25号,上甘岭战役落幕了。这场仗打了整整43天,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那片战场上争来抢去,足足59回。志愿军硬是把“联合国军”那900多波的猛烈冲锋给打退了。最后,志愿军成功守住了阵地,赢得了大胜。
【第一次见毛主席就敢开玩笑】
1953年,秦基伟接到命令回了国,他被邀请到处去做演讲,连《人民日报》也连续刊登了上甘岭战役的故事。6月16号,多亏了彭德怀的关心,秦基伟得以走进中南海的丰泽园,见到了毛主席。这可是秦基伟头一回单独被毛主席接见,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多少也有点紧张。
秦基伟刚踏进门槛,毛主席就从里面的屋子迎了出来,一把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说:“哎呀,秦基伟同志,欢迎你来啊!”
毛主席乐呵呵地坐在沙发上,掏出一包烟,顺手递给秦基伟一根,还问他抽不抽烟。秦基伟心想,在毛主席跟前抽烟不太得体,就撒了个小谎,说自己不抽烟。毛主席一听,脸上露出点惊讶,笑道:“哟,军长还不会抽烟呐!”
说实话,那时候的秦基伟,一天不抽烟两包根本就过不去,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的头一阶段,他烟抽得那是一个接一个,简直是日夜不停。毛主席看秦基伟推辞不抽,还以为他真的不会抽烟呢,就自己点上抽了起来。这下可好,烟味直往秦基伟鼻子里飘,把他的烟瘾都给勾出来了。但秦基伟这时候哪还好意思说要抽烟啊,只能硬憋着不抽了。
聊天时,毛主席很关心地问了问志愿军部队的事儿,从干部战士的心情聊起,一直聊到了他们的吃穿问题。他感叹地说:“在朝鲜打仗,条件真的挺艰苦的。”
秦基伟回答说:“虽然条件是艰苦了点,但咱们的干部战士们情绪高涨,一个个都挺乐观,打起仗来更是勇猛无比。战士们私下议论,说毛主席特别挂念我们,还亲自给副主席打电话,叮嘱要让志愿军吃得好些。结果副主席领会错了意思,听成了让志愿军多吃炒面,这下可好,志愿军天天就吃上了炒面。”
毛主席一听,愣了一下,随即说道:“我可没讲过这话呀!”
秦基伟笑道:“战士们这是在开副主席的玩笑呢,就当是个乐子听听。”
毛主席听完之后,乐呵呵地说:“看来大家还是不太乐意吃炒面呐。但咱国家现在还穷着呢,没啥好东西能拿出来,真是委屈各位同志了……”
秦基伟回忆道:刚去朝鲜那会儿,我们对敌人的套路还不太熟,感觉有点儿懵。不过跟美国佬打了几次交道后,就觉得他们也没啥大不了的,并不可怕。美国佬的优势嘛,就是跑得快、天上有飞机罩着、后勤供应跟得上。但他们也有三大软肋:一到晚上就怂、近战就懵、还特别怕死。就凭这三点,他们注定要栽在我们手里。
毛主席笑着打趣道:“那些看起来凶猛得像要吃人的大老虎,也被咱们的志愿军给收拾了,说到底,不过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嘛。”他和秦基伟见面没聊多久,周总理就来汇报工作了,秦基伟见状就主动提出告辞。虽说时间不长,但在这简短的交谈中,秦基伟心里头真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对他的那份关怀。
这一年夏天七月,毛主席下令,让秦基伟去云南,当上了云南军区的副头头。到了1955年4月份,云南军区换了个牌子,成了昆明军区,秦基伟呢,也跟着变成了昆明军区的副司令员。到了9月份,秦基伟还被封为了中将。
1975年,按照毛主席的意思,秦基伟被调到了北京军区,先做了二把手的政委,后来又升为了北京军区的一把手政委和司令员。到了1988年,秦基伟更是被提拔为了国务委员,还兼着国防部长,并且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都是党和人民对这位满身战功的将军最高的赞扬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