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品进入中国后的称呼是逐渐变化的!汉时舶来品皆称为胡。如胡椒,胡瓜,胡琴。明代称番。如番茄等。外国人叫胡人,不论胡还是番均为蛮夷。只有到了近代才叫洋。
洋火、洋油、洋钉这些词主要出现在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基本工业品如火柴、煤油、钉子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在这些物品名称前加上“洋”字,以表示其来源,50-60年代的人应该是记忆深刻。
这些“洋”字物品的普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些物品逐渐实现国产化,“洋”字称谓也随之消失。这些词的出现和消失,见证了中国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的工业发展历程。
1、日用品类
洋火(火柴):需用油纸包装防潮,农村老人至今仍用此称呼。

洋胰子(香皂)和洋碱(肥皂):用于清洁,部分老人仍保留此叫法。

洋瓷碗(搪瓷碗):以白铁皮为胎,表面涂搪瓷釉,摔落后易掉漆。

2、工具与建材类
洋钉(铁钉):早期依赖进口,后成为木工常用材料。

洋灰(水泥):早期舶来品,后国产化,如华新水泥厂已有百年历史。

洋镐(十字镐):用于铁路或工地,区别于传统农用镐头。

3、交通工具类
洋马儿(自行车):20世纪50年代前需进口,后国产“飞鸽牌”“永久牌”成为“四大件”之一。

4、照明与燃料类
洋油灯(煤油灯)和洋油(煤油):在电力不普及年代,需凭票购买煤油照明。

洋蜡(蜡烛):停电时替代煤油灯,常见于玻璃瓶固定使用。

5、食物
洋柿子(西红柿):我们农村人都是这么叫的。过去的西红柿跟现在的西红柿口感都不一样了!现在的西红柿估计都不能生吃了。

洋葱(葱头):有的地方还叫洋葱,新疆人现在叫皮芽子,葱头,土豆是外来物品,番茄也是。

洋酒:指从国外进口的酒类产品。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的酒类制造业比较薄弱,因此许多中国人喜欢喝进口的洋酒。

6、其他特色物品
洋布(机制布料):区别于手工粗布,花色更鲜艳。

洋伞(钢骨雨伞):与中国传统油纸伞材质不同,伞柄呈弯勾形。

岁月印记忆珍,趣味生活话题。这些名称中的“洋”字多源于进口历史(如洋火、洋钉),或受外来文化影响(如洋葱、洋柿子)。随着工业发展,大部分物品逐渐实现国产化,“洋”字称谓也逐渐消失,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