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金陵八大家”之首,友人说他的书法能“医治俗病”

张济评文化 2023-02-19 01:00:09

▲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场景图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北京保利

北京国贸大酒店

专场: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

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

前言

“顾我未谙词客调,从人直作画师看。”——龚贤《归来作》

明末清初,生长或寓居金陵的文人诸多,如有“金陵四公子”之称的侯方域、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亦或是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大家”,以及吴伟业、周亮工、孔尚任、顾炎武等,一时间文坛荟萃。

“甲申之变”后,国祚更易。金陵城中诸多“前朝遗民”因无力挽国于危难,又“不食周粟”的心境交杂,遂更以诗词“写金陵胜景”、“记金陵旧事”、“咏金陵古人”,既表达“夕阳残照,明月孤悬”的悲愤,也相互砥砺,彼此共鸣,充满人文色彩。

这些“金陵诗”,在面对“宗国沦亡”时所流露的悲愤与不甘的“士大夫精神”,风骨粼粼,内涵深刻,同时又不乏有文人“心有光明,安宁淡然”的“隐士”浪漫,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璀璨明珠”。

南京清凉山 龚贤故居

其中,龚贤是彼时金陵“文人圈”的极重要成员,绘事精湛,其画自董其昌而上遡沈周及董、巨、范宽诸家,复得江南山水之蒙养,自辟蹊径,超越“四王”,比肩“四僧”,几可视为“金陵画派”主盟。

其亦是这批“遗民”的核心人物,不仕新朝,饱有气节,享誉甚高。因此,其“一字一句,一笔一墨”,都是这一社会变革时期顶级文人的缩影,皆弥足珍贵。

不过,目前关于龚贤的研究,以绘画居多,其诗文、书法则因传世鲜少,未能深入。尤是其晚年寓居南京时,所作“金陵诗”,更是几乎散佚殆尽,长久以来学界亦“难为无米之炊”,无法探析并还原完整的龚贤形象。

Lot 937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

手卷 水墨纸本

33×1330cm

题识:书奉云巢主人鉴。同学小弟贤。

钤印:龚贤之印、半千、草香堂(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628页,“龚贤”第50、57印,文物出版社,1987年)鉴藏印:宝宋室、林朗庵鉴藏印、德林印信、二十四琴书屋曾藏

出版:《龚贤书画集》,第290至293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说明:1.龚贤的这一组诗歌,以香山、放翁之闲适为本,掺简斋临老避胡之慨,偶杂王、孟清雅高调,满纸云山隐逸之气。这些诗不惟清新可诵,亦足见此老胸襟性情,如“纵有才华终自掩,为全名节许谁怜”一联,既有对吕潜的推许,也透出对身世无可奈何的哀怨之情。另外,这十余首诗并不见载于龚贤的诗集中,可补文史之阙。明清之际的遗民画家、诗人,素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这十几首诗的面世,无疑为遗民诗补充了可贵的资料,在文学史、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此作曾经德林、林朗庵递藏。“二十四琴书屋曾藏”为德林藏印。德林(清咸丰—同治间,19世纪),姓阎氏,字君直,号砚香。官河南知府,迁盐运使。画工山水竹石,书法秦汉之篆隶,以其笔法运入画境,深朴苍茫。赵之谦尝得其指授。3.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台湾板桥林家后裔。192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三十年代居日经商,至台湾1945年光复后才返台。精鉴赏,富收藏。因家藏有宋徐熙《蝉蝶图》、米友仁《江上图》、李公麟《春宴图》以及燕文贵《夏山行旅图》等宋元真迹,遂称“宝宋室”。著有《宝宋室笔记》。

估价:RMB 20,000,000-35,000,000

龚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等,“金陵八大家”之首,又与清初书画名家吕潜(号半隐)并称“天下二半”。江苏昆山人。其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流寓金陵(今南京),居清凉山。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

此手卷系龚贤行书写自作诗十二首,诗文格调清拔,意象深远,用词精炼,或写隐逸之幽,或叙友人之谊,或怀故国之思,内容多样,甚有唐人风味。而书法则行书中偶带草法,或字大如拳,或小如细豆,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节奏分明,骨力内蕴,神完意足,亦实是佳作难得也。

卷中诗文未见载于龚贤诗文集,有补阙之功。龚贤诗文可考总数大概三百首,此卷囊十二首之多,足显其珍。同时,因明末清初社会巨大转变,“遗民”群体“以诗为史”,慨叹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故其亦是金陵“遗民诗”的重要文献资料,于文学史、艺术史,亦皆是极好的补充。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局部

手卷全诗,移录如下:

一、《游清凉寺》

别有山门向左开,步从甬道爱徘徊。一声钟上碧天去,几树风飘黄叶来。最是偶然临古迹,也须率尔展奇才。循厨已拜伊蒲供,请学东林置酒杯。

二、《漫题》

大抵山中卧起迟,新晴雨足暮春时。路通渔父何曾隔,身在桃源自不知。一盏便醺难断酒,十枰俱负尚贪棋。衰年以此容颜好,即是仙家导引师。

三、《客中避乱》

客里为家凡几年,转因避乱向东偏。一条沙路晓生月,万顷湖光暮盖烟。旧犬回旋随负筰,乳儿啼哭在行船。从今身入桃花洞,学种桑麻学种田。

四、《庄居把钓》

闲抛小艇钓湖中,手把纶竿即钓翁。涝峄静滋菰叶露,远滩夜起蓼花风。鱼吹上口似相学,鹭宿擎拳笑偶同。不为水寒思命酒,天明千里兴难终。

五、《有感因怀吴岱观先生》

半生能得几知己,识我如公不昧心。同寓广陵来数数,及归于越信沉沉。挂冠便着登山屐,取酒还量卖赋金。自是汉家边幅广,夜郎夸许笑难禁。

六、《晚眺》

傍晚开门曳杖藜,荒原独上缭垣低。草苔竹树茑萝合,雪月烟霜雾雨迷。六代总沈宫井北,半生多住石城西。本无行业非高隐,不爱人将姓字题。

七、《送吕半隐归蜀》

邗水论交四十年,眼看青鬓忽皤然。此时雪盖还乡路,何日风牵上峡船。纵有才华终自掩,为全名节许谁怜。重寻旧府兵戈后,月满匡墙草似烟。

八、《春阴长句》

十日山家户未开,扊扅炊后胡车灾。泮冰难得东风转,洗雪谁教春雨来。种散麦田无见草,花当杏月不逢梅。下民多罪天心怒,纵有殷宗莫挽回。

九、《归来作》

载取琴书江上还,故乡贫薄有清欢。门当白道心逾静,屋枕青山梦亦安。顾我未谙词客调,从人直作画师看。不成为虎翻为鼠,雪鬓羞惭竹叶冠。

十、《元夕诸门人见过送其去后作》

几点梅花酒一壶,诗成句好任歌呼。灯烧远市烟初合,月照空山影易孤。懒去白衣称宰相,何须绛帐隔生徒。缤纷渐至轰然散,今夜凄凉梦亦无。

十一、《坐僧意山楼》

山上为楼便贴天,偶来高坐即登仙。不难陡起题诗兴,直是难搜沽酒钱。匝地荒榛连野竹,入春残雪化新烟。莫言郭里行人绝,尽日江流俱悄然。

十二、《除夕偶作》

剖判天公岂不均,伊余所得自须珍。无眠长夜贫人寿,小户微醺陋巷春。寒逼草芽惊节换,雪衔梅萼待晴新。身耕岩下名应尽,到底堪疑郑子真。

龚贤:诗史留其名

事实上,龚贤的“诗名”“书名”盖为“画名”之盛所掩。周亮工《读画录》称其诗“呕心抉髓而后成,唯恐一字落人蹊径”。周梦台亦赞言“龚半千以画名世,而不知其画其字高逸出尘表”。纪映钟《严江道中寄怀柴丈》也说龚贤作诗“并函诗史留名字”。

另有胡介《旅堂文集》文曰“野遗先生天才独绝,至性过人。以二十六年专攻五律。所存又止百篇。此其意不到古人不止,止到古人不止也。故宜其百篇之存,逸群绝伦,独开千古如此。米海岳曰:吾书无右军一点,俗气彻见。此语始可与读野遗五律。”

类此种种,皆可见龚贤文采斐然,亦专于五律,诗文造诣极为深厚,有“逸群绝伦,杜凯千古”的文学张力。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局部

纵观古今诗史,比例不在少数的诗人“为作诗而作诗”,辞藻间总不免有“苦吟”之感,所咏的物象亦多局限于“琴棋书画,竹木酒茶”。而龚贤半生颠沛流离,又历经世事变迁,交友广泛,其所作诗文,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在情感的寄托中,物象、景致又各异,充盈着清雅之气。偶有类于“游仙诗”的天马行空,也是无诘屈聱牙之句,无冷僻难解之点,质朴亦平易。

龚贤作诗,天资卓绝外,亦与其喜诗、爱诗,懂诗、刻诗,并苦心习诗相关。周亮工《龚半千》即称其“酷嗜中晚唐诗,搜罗百余家,中多人未见本,曾刻廿家于广陵”,而后数十年亦不间断,持续汇集并出资刊刻,累有七十四家。孙枝蔚《龚半千移居》,亦诗云“何曾易旧居,到处一床书”。方文《喜龚半千还金陵》诗中也赞其“更妙是诗篇,浑朴复雄放”。可见龚贤在“诗歌”方面,下功夫极深,且备受推崇。

《草香堂集》(抄本,安徽歙县文化馆藏)

目前可考的龚贤诗文,《草香堂集》(抄本,安徽歙县文化馆藏),分“五言律、七言律、近集”三部分,计203首(目录有205首,缺最后2首)。[1] 《龚半千自写诗册》(龚心钊旧藏,上海图书馆藏)收七律71首和尺牍二通。[2] 潘宗鼎《扫叶楼集》收龚其遗诗37首、遗词两首。

另有龚贤《诗遇》、《半亩园诗草》,则暂未见各大公藏机构关于此二书的入藏著录。由此亦再次可证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其十二首的诗文数量,殊为难得,文献意义亦甚大。

《龚半千自写诗册》 (上海图书馆藏)

“诗歌”中的龚贤

此手卷中,如《游清凉寺》,诗云“一声钟上碧天去,几树风飘黄叶来”,写的是金陵人文古迹“清凉寺”,诗中禅意颇浓,与世相忘的隐逸之幽外,亦有着“落叶”飘落的几许孤意。龚贤晚年隐居清凉山“半亩园”,诸多诗文皆有提及“清凉寺”或“清凉山”,如《访王赐于清凉寺》《与费密登清凉台》。亦或是《答韩二畕》诗云“半亩清凉山下宅,与君相见即吟诗”。

《客中避乱》,诗云“从今身入桃花洞,学种桑麻学种田”,表达的是多年的漂泊无定后,选择归隐,从此如身入桃花源,农事自足,十分惬意。事实上,龚贤晚年的生活并不如意,甚至极为窘困,其通过诗文表达对于“归隐”的美好想象,可谓是精神上的富足,亦是诗人心怀光明的浪漫。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局部

而《有感因怀吴岱观先生》中“本无行业非高隐,不爱人将姓字题”,《送吕半隐归蜀》中“纵有才华终自掩,为全名节许谁怜”则分别是诗赠友人吴山涛、吕潜。改朝换代之际,诗人往往面对着各种“悲欢离合”,内心总难免有着沧桑的凄凉情感。而此二诗,既是感怀友朋之谊,同时也是对同道知己“隐居”之举的高赞。

另有《坐僧意山楼》中“不难陡起题诗兴,直是难搜沽酒钱”以及《除夕偶作》中“无眠长夜贫人寿,小户微醺陋巷春”则是其晚年生活贫苦,无力维持生计的真实写照,即使是除夕夜,也是颇为不如意。唐寅曾有诗云“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与诗人相伴的,似乎总是经济上的无奈。不过,二诗中亦云“莫言郭里行人绝,尽日江流俱悄然”“剖判天公岂不均,伊余所得自须珍”,显然贫寒的龚贤,宁以“苦中作乐”的心态,积极肯定现状,也不折腰入仕新朝,饱有“遗民”高洁。

其余诸诗,不一一而足。

龚贤诗卷“年代考”

此手卷并未署年款,而据卷中诗文所述,多为隐逸的“山居”生活,可知当为其晚年从扬州归来,寓居金陵清凉山“半亩园”后所作。龚贤的友朋中,有诸多诗词,言及其归还金陵之事。

康熙三年(1664)秋冬季,龚贤归居金陵,其友人方文作诗《喜龚半千还金陵》,康熙七年(1668),龚贤移居清凉山,方文又作《虎踞关访半千新居有赠》。另有孙枝蔚《龚半千移居》、周亮工《半千移家二首》、吴嘉纪《寄题龚大野遗新居》、施闰章《寄题龚野遗半亩园》等,亦皆是友人访其新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之《游清凉寺》

屈大均《与龚柴丈》尺牍中,亦言“闻足下新家清凉山曲,有亩半园,种名花异卉,水周堂下,鸟弄林端,日常无事,读书写山水之余,高枕而已。此真神仙中人”。

而卷中关于“山居”、“耕种”之事,如“学种桑麻学种田”、“种散麦田无见草”等,包括《游清凉寺》以及《元夕诸门人见过送其去后作》中“门人登访”,可见彼时龚贤当已移居与清凉寺为邻的“半亩园”。故此手卷书写上限至少为康熙七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之《送吕半隐归蜀》

《送吕半隐归蜀》诗中,所送别者吕潜,为南明大臣吕大器长子,其诗书画兼工,与费密、唐甄并称“清初蜀中三杰”。“甲申之变”(1644)后,吕潜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湖州市),复流寓扬州,往来二地达四十余年。

考胡传淮《吕潜年谱简编》,可知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冬,吕潜自泰州海陵扶父母灵柩归四川故里安葬,始归蜀。吕潜《课耕楼集》有诗《乙丑冬扶榇还蜀别邗上友人》。

吕潜诗集

彼时,其友人卓尔堪作《送吕半隐太常归蜀葬母,同梁药亭、吴园次韵》,吴绮作《送吕半隐》《送吕半隐归蜀序》,另有江闿、蒋易、邵陵等亦赋诗相赠。很快,吕潜西行至金陵,是年除夕,其作《除夕泊石头城喜张霞山自高淳来别》《赠李赞之久寓金陵兼志别》。[3]

而《清晖阁赠贻尺牍》下卷,亦载同年龚贤《又与王翚书》,有言“半隐昆季先行矣,属并致意,小册纸一幅,权书前作一首,明日遇有人不城南,再作”。[4] 由此则可进一步证实此手卷书写时间不会早于康熙二十四年冬。

结合手卷中《除夕偶作》,值此佳节,辞旧迎新,笔者揣其当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除夕夜所作,行笔潇洒,聚散自如。时龚贤68岁,年近古稀。四年后,龚贤去世,故此手卷亦是其极为难得的最晚年时期佳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之《有感因怀吴岱观先生》

另有《有感因怀吴岱观先生》,言及龚贤与吴山涛的交谊。在龚贤的《山水卷》(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画跋中,将程嘉燧、李永昌、方式玉、王尊素、僧渐江、吴岱观、汪之瑞、孙逸、程邃、查士标,称为“天都派”,此十人又称“天都十子”。

诗中“半生能得几知己,识我如公不昧心”,将吴山涛视为知己。而“自是汉家边幅广,夜郎夸许笑难禁”则隐着其以“汉人”为豪,讥笑“夜郎”的“遗民”心境。此间“夜郎”或即隐喻清廷。

龚贤书法:高逸出尘表

周梦台称龚贤“其画其字”高逸出尘表,即可见其书法亦是造诣精深。所谓“书画同源”,十三岁便跟随董其昌学画的龚贤亦是“以书入画”,所作绘画在用墨经营、虚实对比、明暗层次上,皆有独特神采。

而其书法,则应是自米芾、董其昌的基础上脱胎而来,同时又参以其独特理解。如其所言“书法至米而横,画至米而益横,然蔑以加矣”,即是不受米书的束缚,一味笔笔规摹。而明快舒朗的章法布白、流美爽利的线条等,则契合董书的特点,故此乃能有“似米非米,似董非董”的自我面目。

《山水精品册》题跋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金陵八大家”中,龚贤也是唯一一位能在“诗文书画”皆超拔之人。以书法而言,除了临池不辍外,高级的艺术审美、超前的艺术见识等,都是决定其艺术高度的重要前提。古今书坛,从来不乏“笔笔像古人,无一笔是自己”的“书匠”。

龚贤《柴丈画说》中,即曾言“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吾辈日以学道为事,明乎道,则博雅。亦可浑朴,亦可不失为第一流人。放诗文写画,皆道之绪余,所以见重于人群也。”正是其以“第一流文人”的艺术修养,在“诗文书画”全方面致力耕耘,故为人所重。

其画跋(泰州博物馆藏清人画册)亦曾言“不可学古人,不可不合古人,学古人则为古人所欺。吾常欲欺古人,然古人卒不可欺。久之,然后见古人之道, 势不能不合古人也,也善于学古人者也。”所述也是其不囿于古人的艺术旨趣,显然亦胜于仿古程式化的“四王”。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局部

龚贤晚年的书法,一任自然,意兴所至之处,充满着酣畅淋漓、生动活泼的笔趣。苏轼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以及米芾《书史》载“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等,即是追求这种全无拘束的“书学”境界。

孔尚任《答龚半千》札中,更将龚贤信笔挥洒的书法,赞为“医治俗病”的妙药。札云“得妙染佳诗,充盈几案,小小划子,人亦指为书画船,顿令作篷窗、持茶杯者,须眉顾盼,皆有风度。谁谓人俗不可医?先生非医俗之岐黄乎?”[5]

龚贤《渔歌子书卷》原藏辽宁省博物馆,30×418cm

龚贤《渔歌子书卷》湖北省博物馆藏,29.3×685.3cm

而与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拍品书风极为相似的佳作,如原藏辽宁省博物馆的龚贤《渔歌子书卷》以及湖北省博物馆藏《渔歌子书卷》。三卷所作时间应相去不远,富有节奏感的笔势中,行距舒朗,字距紧密,结体偏修长,线条的粗细丰润、笔墨的浓淡,以及牵丝映带的变化等,皆是如出一辙。

辽博原藏的《渔歌子书卷》,卷末附有颜韵伯、周肇祥、陶北溟题跋。颜韵伯跋言“此种笔墨冷气逼人,不为时俗所悦,必深知此中三昧者始能赏识。”周肇祥跋言“世俗以耳为目,不知宝贵,实则龚画常见,龚书希有,益堪耽玩。”

笔者亦深以为然,龚贤自号“野遗”,自是不为世法所拘。其半生的流离颠沛,至古稀时仍是“一介布衣”,生活清苦,却能如《除夕偶作》诗中所云“寒逼草芽惊节换,雪衔梅萼待晴新”,精神富足。这种“安于稼穑,菰蒲相伴”的悠游心境,亦在其潇洒自适的书法中,跃然于纸。

钤印、鉴藏、出版、上款

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手卷,押首钤“草香堂”朱文印,尾钤“龚贤之印”白文印、“半千”朱文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628页,“龚贤”第50、57印,文物出版社,1987年。“草香堂”是龚贤晚年移居“半亩园”时所居庐舍名。

“草香堂”印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龚贤” 第57印“草香堂”

“半千”印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龚贤”第50印“半千”

鉴藏印,卷尾钤“德林印信”“二十四琴书屋曾藏”,卷首钤“宝宋室”和“林朗庵鉴藏印”,可知此作曾经德林、林朗庵递藏。是作亦出版于《龚贤书画集》,第290至293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宝宋室”和“林朗庵鉴藏印”

“德林印信”“二十四琴书屋曾藏”

德林(清咸丰—同治间,19世纪),姓阎氏,字君直,号砚香。官河南知府,迁盐运使。画工山水竹石,书法秦汉之篆隶,以其笔法运入画境,深朴苍茫。赵之谦尝得其指授。

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台湾板桥林家后裔。192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三十年代居日经商。精鉴赏,富收藏。因家藏有宋徐熙《蝉蝶图》、米友仁《江上图》、李公麟《春宴图》以及燕文贵《夏山行旅图》等宋元真迹,遂称“宝宋室”。著有《宝宋室笔记》。

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局部

题识“书奉云巢主人鉴。同学小弟贤”。考潘宗鼎《扫叶楼集》有词,文曰“丈人去也,叹草香堂圮,崇楼孤峙,占得石头山一角…… ”。“崇楼”应为“崇正书院”,与龚贤所居“香草堂”为邻。

明朝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创建书院,取名“崇正书院”,明万历初书院废,改建祠堂。清初,祠又毁,后曾一度改建为“云巢庵”,同治年间,改称“小九华寺”,奉地藏菩萨,香火鼎盛。

故此“云巢主人”应即康熙年间“云巢庵主人”。而龚贤自称“同学小弟”,或应是从佛学、禅学而言。龚贤与僧侣交往颇多,其同道,如纪映钟、释函可等,皆负经世志,后因国事日非,而出家为僧。而龚贤为觉浪禅师弟子,佛教信仰亦甚笃诚。

结语

此龚贤《行书自书诗十二首》,未见载于其诗集中,可补文史之阙。而相较于龚贤散佚殆尽的诗文,手卷中十二首的数量之多,亦极为难得。其作为明末清初“遗民”的典型代表,其诗作无疑是彼时顶级文人的心境缩影。而作为“金陵八大家”之首,其“诗史留名字”的诗文亦可丰富“金陵诗”,乃至文学史、艺术史的进一步探究。

龚贤曾言“余生皆酒力,不幸以诗名”,手卷中的诗篇,质朴精炼,满纸云章闲逸,却也隐着“遗民”之思,所提及的吕潜、吴山涛亦彼时书画名家,而吟诵间的清雅之气,又令人慨叹其胸襟性情之高洁,亦总怀以光明。

而卷中如云流水池,一气呵成的畅意书法,当为康熙二十四年除夕佳节为毗邻的“云巢庵”主人所作,笔墨精妙,周亮工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周肇祥所言的“龚画常见,龚书希有”,亦可证龚贤的书法传世鲜少,类此佳作,则更为可珍。

此外,相较于原藏于辽宁省博的《渔歌子书卷》、湖南省博藏的《渔歌子书卷》,书风极为相似,然此手卷的尺幅长达13米有余,应是目前所见最大尺幅的龚贤书法手卷,则愈显其之难得。识者宝之。

[1] 汪世清:龚贤的《草香堂集》

[2] 刘默:《龚贤的诗卷》

[3][4] 胡传淮:《吕潜年谱简编》

[5] 乐继平:《龚贤及其诗歌研究》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9

张济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