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幽云蔽日
北地朔风卷黄沙,耶律德光勒马雁门关,望着南面沃野千里,仰天长笑:“石郎献土,儿皇帝开道,中原已是我囊中物!”身后十六州城堞连绵如铁索,将中原咽喉死死扼住。
第一章:首战契丹(944年)——贝州之耻与戚城逆袭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铁骑如黑云压境。耶律德光以降将赵延寿为前锋带路党,率五万大军南下,直扑后晋北境贝州。贝州乃中原粮仓重镇,固若金汤。守将吴峦率军民死守东门,血战三昼夜,血染青衫,长剑驻地长啸:“幽云屏障失,贝州吾誓守!”话音未落,叛将邵珂却打开南门放胡骑杀入,血光映红漳水。吴峦气愤难平,纵身跃入古井自杀殉国,井底寒水倒映着贝州粮仓燃起的冲天火光——三十万石军粮被契丹人抢走,中原危如累卵。

吴峦
消息传至汴京,朝野震动。皇帝石重贵急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符彦卿、皇甫遇分掌马军,王周、潘环统率步军,沿黄河布防。景延广虽被任命为御营使,却刚愎自用,严禁各部相互支援。当契丹主力围攻戚城时,高行周、符彦卿、石公霸三将被困,景延广竟隐匿军情。
戚城战场腥风血雨,高行周银甲已染成赤红。这位“铁枪王”率三千轻骑在契丹军阵中七进七出。忽见中军黄罗伞盖移动,竟是耶律德光亲临战阵。“取胡酋首级者,赏万金!”高行周暴喝如雷,长枪化作银龙直取敌阵。契丹皮室军如潮水般涌来,却见晋军阵中飞出数百火鸦——原是符彦卿将硫磺火箭绑于信鸽,漫天火雨竟逼得契丹铁骑阵脚大乱。
戚城僵持时,契丹前锋麻荅率三万精骑想强渡马家口。最危急时刻,名将李守贞横槊立马,率水陆大军突袭契丹渡河部队,趁其半渡之际纵火焚舟,斩首万余。契丹残兵溺毙黄河者不计其数,河西敌军望水恸哭,再不敢东进。

李守贞
马家口之役,眼见必败之时,李守贞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逆袭而胜!第一次闪击后晋惨败,契丹主耶律德光惊问:“杨光远言晋兵半饥不堪一击,今何健猛若此?”
第二章:阳城大捷——众将破虏与耶律德光溃逃
开运二年(945),契丹卷土重来。石重贵御驾亲征。附马杜重威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却在阳城遭契丹铁鹞军围困。
义成节度使皇甫遇和慕容彦超率三千精骑直抵邢州侦察。行至邺县漳水畔,忽见天际烟尘蔽日——数万契丹狼骑如黑云压境。皇甫遇血瞳怒睁,喝令全军:“退则万骨成灰,进可青史留名!”双方在榆林店展开遭遇战,契丹兵合围如铁桶。慕容彦超见敌势滔天,犹疑未决,皇甫遇血染征袍,提刀厉喝:“大丈夫当效卫霍驰骋漠北,岂能效鼠辈仓皇!”三千甲士闻此豪言,皆振臂高呼,声震九霄。
血战两个时辰。皇甫遇坐骑中箭倒毙,亲卫杜知敏飞身让马,自己却被俘。皇甫遇眼中寒芒骤现,单骑突入万军,银枪所过之处契丹骑兵如麦浪倒伏,竟于乱军中夺回杜知敏。契丹主将见状大骇:“此非人力,乃天将下凡!”命契丹狼骑再度合围,皇甫遇撕下战袍裹伤,对三军长啸:“吾等身后即是中原!今日以血为墨,共书中原男儿气节!”语毕策马冲阵,所率残兵竟如虎入羊群,杀得契丹阵脚大乱。直至暮色四合,敌军终不敢近其百步。

皇甫遇
到了黄昏,晋军主力见他们那么久没有回来,准备领兵前往迎接。契丹军远远看见沙尘飞扬,担心晋军主力来援,解围而去。
榆林店之战,以少胜多,打掉了耶律德光的信心,他搞不清后晋虚实,索性撤回到契丹边境的鼓城。后晋趁机攻占了泰州,直逼幽州。耶律德光只得又率八万大军南下,双方一系列拉锯战之后,在泰州附近白团卫村对峙。
契丹骑兵快速绕后切断后晋军的运粮队伍,形成对后晋军包围。白团卫村的后晋士兵又饿又渴,士气低迷,更倒霉的是突然刮起一陈凶猛的东北风,朝后晋军迎面吹来,站立成危,耶律德光大喜说:“晋军就这点兵力,顺风攻击,可直取大梁!”随后命令铁鹞精骑兵下马拔去后晋营垒的鹿角,又趁着风势放火烧营,后晋军危在旦夕。
又是李守贞挺身而出说:“彼众我寡,正好利用这风沙掩护,使他们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如果等风停了,我们就真的全完了!”说完就下令全军出击,又对主帅杜威说:“你就好好守城吧,我李守贞跟他们决一死战!”马步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也说:“与其束手就擒,哪比得上以身殉国!”说完,和张彦泽、药元福以及左厢都排阵使皇甫遇一道率领精骑兵冲出营门战斗。契丹军看到将领们出战,反倒有些害怕了,稍稍退却几百步,符彦卿和李守贞抓住这瞬间的战机说:“打吧!打胜为止!”说完,一起跃马向前,东北风凛冽呼啸,风沙蔽地,暗如黑夜,后晋军大喊着向外冲去,契丹兵溃如山崩,估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后晋军会满血出战。契丹铁鹞骑兵来不及上马,一口气向北退了二十多里。耶律德光坐在大奚车里,看着追兵渐渐逼近,弃车奔跑,路上抓到一头野驼,骑上去狼狈逃命,一口气退回幽州。

耶律德光
契丹对后晋的第二战再次以晋军以少胜多连续大胜结束,历时三个月。
第三章:中渡桥之殇——杜威叛国与王清死节
开运三年(946),契丹又想了个鬼点子,假装同意降将赵延寿称帝,诱使后晋出兵。杜威举兵三十万北征,他听说赵延寿都能称帝,心生异志,加之历来畏敌如虎,于是命全军屯兵中渡桥。
契丹遣轻骑断粮道,又纵火焚营,再次包围晋军,晋军再次饥寒交迫。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请命率两千死士夺桥打通道路,血战竟日,三退契丹。然杜威坐拥30万大军,竟不发一兵一卒救援。王清临终怒斥:“上将握重兵,观吾辈死而不救,此必有异志!”遂与部众全部战殁。

王清
十二月初十,杜威暗通契丹,欲效先帝石敬瑭,竟升帐逼诸将签署降书。三十万将士解甲痛哭,声震原野。皇甫遇闻变,愤而自刎于军帐,临终血书:“臣力竭矣,不敢负国!”契丹主耶律德光得降军后,纵兵洗劫汴京。石重贵着素服出降。
后晋三战契丹,两胜而终亡于叛徒。
终章 燕云何日归
刘知远在太原接到降表时,正擦拭着吐谷浑部敬献的弯刀。刀身映出他鬓角白发,也映出南逃难民眼中的希冀。当信使禀报契丹已派张砺经营幽州,这位后来的后汉开国之君猛然挥刀斩断案几:“燕云十六州,终有一日要插遍玄色旌旗!”
黄河水千年呜咽,澶渊故地的野草岁岁枯荣。那些血战契丹的晋军骸骨早已化作尘土,唯有当年王清死守的北桥遗址,每逢雨夜仍会传出金铁交鸣之声。而幽云群山默默注视着中原大地,等待下一个收复河山的豪杰——这一等,便是四百春秋。

杜威(杜重威)
毒蛇评论:燕云之失非天命,将帅私心误山河。
三次战役证明,后晋没有燕云16州,面对强大辽军,却足可拒敌。首先战术可圈可点:马家口水战焚舟、阳城骑兵逆风突击,皆展现中原军队战术灵活性。其次将领勇武:符彦卿三破契丹、皇甫遇死战榆林、王清孤军夺桥,均显汉家猛将之威。
纵观三战契丹,晋军七胜三败:七胜:马家口水战、戚城解围、阳城大捷、榆林阻击战、中渡桥血拼、澶渊对峙、太原保卫。
三败:贝州失陷、雁门被破、杜威叛国。皆因叛徒。
地理屏障可失而复得,将帅风骨方为立国根基。若无杜威之叛,纵无燕云,后晋未必不能续写汉家辉煌,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