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约车司机发现一个怪现象:越是拼命接单,系统派活越少。有人早上7点出车,连着跑5小时接了15单,可到了中午单子突然变稀,系统卡着半小时才派一单短途;有人专门蹲在机场等大单,结果账号莫名其妙被降了“服务分”,反而被派去接3公里外的买菜单。
司机群里开始流传一个词——“大数据杀熟”,只不过这次被“杀”的不是乘客,而是司机自己。
这种“杀熟”和乘客端的价格歧视完全不同。乘客被“杀熟”顶多多花几块钱,司机被算法拿捏住的可是饭碗。北京司机老张去年换了辆新车,头三个月每天跑12小时能赚600块,可半年后他发现,同样的出车时间,流水直接掉到400块。他试过换平台、换接单区域,甚至故意拒掉几个小单,可系统好像盯上他一样,越是着急接单,派来的活越不挣钱。“现在平台就像个黑盒子,你永远不知道它为啥不给你派单。”老张在司机维权群里吐槽的话,半小时就刷了200条“+1”。
平台当然不承认这事。他们总说派单要看距离、路况、服务分这些“客观因素”,可司机们私下算过账:同一个商圈,新人司机随便接单都能碰上长途单,老司机反而被困在短途单里。更邪乎的是,有人发现每天跑到500块流水时,系统就开始卡单,想突破这个数得多熬三四个小时。这背后真没人为设置?有技术博主扒过平台代码,发现算法里确实藏着“司机活跃度调控”“区域运力平衡”这些模块,只不过平台从来不告诉司机具体规则。
司机和平台的矛盾越闹越大。来算一笔账:现在接个起步价订单,刨去电费、车损、平台抽成,到手就剩3块钱,要是再被系统卡单,一天跑下来还不如送外卖。可平台也有苦衷,网约车行业呈现“高增长、低效益”特征,车辆和司机数量激增远超用户需求扩张速度,导致市场严重饱和与司机生存压力加剧,单子就这么多,算法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地派活。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司机觉得平台在转嫁风险——既想留住足够多的司机保证运力,又不想让任何人赚太多钱。就像开出租公司的王老板说的:“以前出租车份子钱明明白白,现在平台用算法当借口,变着法让司机内卷。”
不这样那些接不到单子的就要退车了,平台还有一个生意就是为了卖新车
万恶的资本家
[抠鼻]出租车的份子钱?知道为什么出租车黑心吗?不就是份子钱倒逼的嘛?
这样的企业被有些人认为是伟大的企业!没有诚信,没有底线!有的人不知是看不到,还是[笑着哭]拉活吧来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