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乘车人不一致被逃单,客服:下单乘客并未移动

网约车焦点 2025-04-11 17:29:45

近日,某顺风车车主经历了一起典型的新型出行纠纷。

当天下午,该车主接到武汉至南昌的跨城订单,实际乘车人为两名乘客A和B,但下单账号属于第三方人员C。

行程中得知,C原是其他平台的顺风车司机,因违规接单被举报后,将A和B的行程转至哈啰平台并生成新订单,自己则作为中间商赚取差价。

乘客A和B此前已向C支付全额车费,C通过平台二次发布行程订单

行程期间,车主按平台规则添加了高速费,但C要求取消平台端费用登记,私下通过微信转账解决。

车主完成260公里行程并安全送达乘客后,平台显示车费已到账。然而五分钟后,下单账号C突然取消订单,平台以“下单人定位未随车移动”为由将车费全额退回。

车主试图联系C时发现已被拉黑,平台客服系统始终无法提供有效帮助,最终未能追回车费。

这起事件反映出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代人叫车”模式存在严重漏洞,第三方人员利用平台不核实实际乘车人的规则漏洞,轻松实施“黄牛转单”。

其次,“到达取消”机制明显失衡,平台仅凭下单账号的定位数据就推翻真实行车记录,相当于变相支持“坐霸王车”行为。

最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操作已形成固定套路——黑产人员先通过社交媒体招揽乘客收取现金,再利用平台漏洞生成虚假订单转嫁给接单司机,最终通过取消订单实现“空手套白狼”。

类似事件在出行领域并非孤例。2024年某网约车平台就出现过相似案例,黑产人员利用他人账号叫车后中途取消,导致司机完成服务却收不到车费。

此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将传统线下黄牛与互联网平台漏洞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诈骗链条。

平台现有的防控机制显然未能与时俱进,既没有建立乘车人身份核验系统,也未对长距离订单设置支付保护,更缺乏有效的司机维权通道。

从行业视角看,这类纠纷暴露了共享经济平台长期存在的矛盾:为追求用户增长放宽审核机制,为保障用户体验过度倾向乘客权益,最终导致服务提供方处于弱势地位。

当平台规则漏洞与黑产操作手法产生化学反应,不仅损害司机群体利益,更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诚信司机因风险过高退出市场,违规操作者反而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