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打顺风车打到小米SU7的经历。
一位网友提到,自己通过一喂顺风车叫车时,意外发现接单的是一辆崭新的小米SU7。车主坦言,自己刚提车不久,趁着上下班顺路接单“回点血”,顺便让更多人体验这款车。一路上,乘客不仅感叹车内空间宽敞、座椅舒适,还和车主聊起了车载智能系统和小米生态的联动功能,直呼“这钱花得值”。
不少车主坦言,开SU7跑顺风车并不只为赚钱——有人想测试车性能,有人享受乘客对“小米首款汽车”的好奇提问,还有人单纯想通过接单认识同城车友。
社交平台上,晒出顺风车订单截图的车主们常配文:“接单5分钟,聊天两小时”“乘客上车先拍照发朋友圈”。显然,这款车自带的话题性让它成了社交“硬通货”。
但热闹之下,争议也随之而来。有车主因频繁接顺风车认定为非法营运被交管部门处罚,引发网友对“私家车跑顺风车是否合法”的热议。
根据现行规定,私家车每日接单不得超过3次且需分摊成本,超出则属于非法营运。部分车主为规避风险,选择只在通勤时段接顺路单,或在节假日兼职接单。
不过,仍有网友质疑:“开20多万的车跑顺风车,图啥?”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高端车跑顺风车”的现象折射出年轻车主的双重心态:既想降低养车成本,又渴望通过共享体验寻找认同感。而小米SU7作为智能汽车,其远程控车、智能座舱等功能也确实为车主和乘客提供了新鲜互动场景。
不过,交管部门近期已加强监管,提醒车主必须遵守“顺风车非营利”的底线。
对于普通乘客来说,能花小钱体验一把高端车型固然有趣,但安全与规范永远比“尝鲜”更重要。
穷就穷,把穷说得辣么清新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