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人到香港买房创新高,“第一滴血”已经出现

商业小车 2025-01-22 04:34:43

最近有新闻说,到香港购房的内地客数量激增,刷新历史记录。

中原地产的数据,2024年香港一、二手住宅买卖登记4.75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

其中,买家姓名为“普通话拼音”的,也就是内地买家买了1.16万套,占到2024年香港住宅交易总量的24.5%,成交金额高达1305亿港元。

成交数量和成交金额,相比2023年分别增长了90%和67%,都创下历史新高。

(来源:中原地产)

买5000万港币以上“超级豪宅”的人数比例也更高了,在香港买超级豪宅的内地买家,约占购买超级豪宅总人数的一半,估计交易总额300亿港元,比购买普通住宅内地买家的20%占比,还要高很多。

为啥那么多内地客去香港“扫楼”呢?

首先肯定还是和政策刺激有关,去年2月香港楼市全面“撤辣”,内地客赴港买房和港人享受同样的待遇,7.5%的买家印花税、7.5%的新住宅印花税、最高20%的转售额外印花税,统统取消。

要知道在2023年之前,一套1000万的房子,至少得准备300万的印花税,税费是实打实的要拿出来的钱,越是豪宅,税费就越高。

全部取消之后,成本直接怒减30%。

(来源:广州房产)

到了10月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香港金管局也多次下调基准利率,继续降低购房成本和门槛,自然就吸引了那些有置业意愿的人出手。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香港这几年为了“抢人”,还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吸引想要来香港的专才优才或者新移民,这些人来到香港,买房自然也是刚需。

中原地产高级资深营业董事何兆棠,在香港从事豪宅销售超过30年,他在采访里面也提到,现在赴港买房的内地客,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富豪,大多数买来自住,而非投资。

即便是买“超级豪宅”的人,也相当低调,有些人几乎没有公开的个人信息,也更在意自己的隐私,不希望被外界知晓。

从“刚需”的层面来讲,也挺容易理解,毕竟香港的教育机构和医疗设施都很好,而且香港属于人民币离岸市场,货币流通相对自由,和上百个国家地区还免签,对于一些富人和高净值人士来说就挺刚需,这个大家懂的都懂。

这两年香港房价回落了不少,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时候趁政策利好买套香港豪宅,是比拿现金更好的存放之处,毕竟稀缺性始终在那里。

但是对一些内地普通中产,看到这波热热闹闹,也想凑一凑,到香港不是买房自住,而是想要买房来放租的,这种想法可能还是得悠着点。

虽说香港的租金回报率确实比咱们的一线城市高,可以到4%以上,但人家的持有成本也高:

差饷税,类似房产税,按应课差饷租值(政府从各种因素估算该房产当年合理的租金,即年租金估值)的5%征收;

地租,应课差饷租值的3%,这个要看房子位置,界限街以北的九龙部分和新界需要交;

出租物业税,如果房子拿去放租,就要交这笔钱,按(年租金-差饷-维修费)*15%来收;

这还只是税的部分,还有物业费,上次在聊高层住宅资产黑洞的文章里,就和大家讲过,香港的物业费很高,大概30-50港币/平。

有人算过,这几项费用加起来大概会占到房价的1%左右,1000万的房子,每年要交10万块。这房子拿去放租,租金按2万左右来算,一年租金收入也就24万,税费等成本就占了4成。

更重要的是,这费用得年年交,如果是旧楼,还得算上修缮费,也是一笔大钱,所以租金回报率算起来,实际也没那么高。

而1000万的房子,在香港不算啥,不超过1000万的,在香港都是叫“细价楼”。

人家富豪在香港买稀缺豪宅是资产配置,而你如果勉强才能拿1000万,想着拿去香港买房收租,还得三思而后行。

说起房价,虽然2024年香港住宅楼宇买卖登记量,创下了3年以来的新高,但2024年香港住宅价格是跌的,下跌6.53%,离2021年的高点缩水30%,回到2015年5月的水平。

(来源:中原地产)

也就是说,虽然内地买家涌入创新高,但房价还是跌了。

有人就是判断跌得差不多,想进来抄底,然后被套亏钱的。

像之前有个新闻就说,启德维港1号,有内地买家去年3月以868万买入一间427呎(相当于40平左右)的两房,期间贬值20%,12月底就以690万卖了,短炒亏177万离场。

被香港媒体辣评,“撤辣后内地客炒楼第一滴血”。

(来源:hket香港经济日报)

现在问题来了,很多买家或者蠢蠢欲动想买的人,最关心的是,今年香港房价还会继续跌吗?

瑞银的预测是,考虑到按揭利率、租金回报率动态变化、中国内地买家进入、港人回流对需求的支撑等等,2025年香港楼价和2024年基本持平。

也有看跌的,比如觉得特朗普重回白宫后,中美贸易摩擦存在升级的风险,有可能对香港经济带来结构性冲击;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同时负资产住宅的上升也影响了市民消费意愿,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对香港经济前景的信心。

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巴也觉得确实不能太乐观。

毕竟香港目前新盘库存量还是比较大的,开发商也是降价出货的节奏。

(来源:大公文匯)

比如2023年的时候,李嘉诚长实集团的香港油塘「亲海駅II」项目,一出来就比周边楼龄4-17年的二手房便宜了3成。

2024年长实旗下的Blue Coast蓝色海岸,一出来也是相当于打了七八折,以价换量,加速去化。

刘嘉玲这样的大明星也是趁着“撤辣”,出手了自己手里的香港豪宅,4年连卖三个豪宅,3100万港元入袋。

而对更多普通人来说,手上的房子却是负资产。

截止2024年9月末,香港负资产按揭贷款总额升到2075亿港元,负资产按揭贷款数量增长到40713宗,创下2003年以来最高水平。

(来源:hket香港经济日报)

而实际负资产情况,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数字更严重。

不得不说,现在是国内土豪撑起了香港楼市的半边天,但归根到底,经济表现强劲才是楼价上升的必要条件。

0 阅读:4

商业小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