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城的王杏庵老者看在故友陈洪的面子上,再一再二地无私馈赠处于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境地的陈经济。不曾想这陈经济恶习不改,每次都是不到三两天的工夫,便将这些钱物挥霍一空。
到了第三次,王杏庵老者也是彻底绝望了,在征得陈经济的同意之后,准备把他送到临清码头附近的晏公庙当道士。次日,王杏庵老者将陈经济好好梳洗一番,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道袍,戴上道髻。
杏庵老者准备了四盘羹果,一坛酒,一匹尺头,封了五两银子,自己乘马,陈经济骑驴,小厮跟随抬了食盒,直奔晏公庙而来。
王杏庵见了任道士开门见山说明来意,要将无处栖身的故人之子陈经济,送到贵庙作一徒弟,“未知尊意如何?”
当任道士问及陈经济“未知此人诚实不诚实”时,没想到这位忠厚长者王杏庵居士,居然也会信口开河,说什么“这个小的,不瞒尊师说,只顾放心,一味老实本分,胆儿又小,所事儿伶范(意为“伶俐而懂规矩”),堪可作一徒弟。”
老实人说起谎来那可是会骗死人的。任道士见长者王杏庵都打了这个包票,以自己的人格为陈经济背书,便慨然应允,何况王杏庵还给他们带来了一份还算丰厚的“薄礼”呢。
任道士还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是金宗明,二徒弟是徐宗顺,便给陈经济取了个法名“陈宗美”,都是“宗”字辈。
王杏庵次日下山之时,再三叮嘱陈经济,在此好生用心习学经典,听师父的指教。没人处时,又叮嘱警告陈经济:“我去后,你要洗心改正,你若再不安分,我就不管你了。”陈经济一一应诺,表示谨记在心。
王杏庵走后,陈经济便在晏公庙开始了他的修道生涯。说是修道,其实在晏公庙并无道可修。晏公庙因邻近临清码头,往来客商云集,香火旺盛得很。
这位任道士非常有经济头脑,便将多余的钱粮,都令他手下的徒弟,在码头上开设钱铺米铺,从中中饱私囊。任道士则每日只专管迎宾送客,庙里一应的大小事情全都在大徒弟金宗明手里。
这个大徒弟金宗明年约三十余岁,手下也有着两个清洁年少的小徒弟,常在妓院包占粉头,是个标准的酒色之徒,而且还是个双性恋者。
金宗明见陈经济这个小伙儿,长得齿白唇红、面如傅粉、清俊乖觉,便伺机将陈经济变成了自己的娈童。
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这个陈经济居然厚无颜耻地还和金宗明弄了个所谓的“约法三章”:第一件,你既要我,不许你再和那两个徒弟睡;第二件,大小房门上钥匙,我要执掌;第三件,随我往哪里去,你休嗔我。
陈经济的肉体和灵魂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堕落,总有一天他要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