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月放学回来,开心的跟我说,清明节假期来咯,他们幼儿园放假3天,然后问我,清明节是什么节。奶奶端来一盘清明果给她吃,并说,清明节要吃青团哦。小月仰着小脸问我,那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呢。
清明节,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藏着太多需要和孩子分享的文化密码,清明假期将至,这些清明节习俗,记得早早告诉孩子。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的核心是缅怀祖先,人们会上山扫墓,清理墓地杂草、供奉祭品、焚香烧纸,并以鲜花或传统仪式寄托哀思。
去年给太奶奶扫墓时,3岁的小儿子把野花摆成心形,奶声奶气地说:"祖祖,我学会背《悯农》啦",清明扫墓不只是除草献花,更是让孩子理解生命延续的契机。我们可以在扫墓的时候指着墓碑上的名字,给孩子讲太爷爷参军的故事、奶奶做的槐花饼。也可以在墓旁种下孩子挑选的太阳花,见证生命轮回。
二、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常结伴出游,亲近自然。“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忙趁东风放纸鸢"都描绘了清明节的盛景。清明节我们可以带孩子去郊外春游,制作一些植物标本,采摘荠菜、艾草时给孩子讲解药用价值。也可以带孩子体验春耕,在阳台种豆苗,用透明盒子观察种子破土,理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意境。还可以跟孩子玩诗词寻宝游戏,把“梨花落后清明”等诗句藏在风筝上,放飞后接龙背诵。
三、做清明果。
清明节前后正是艾草生长茂盛,很多地方都有采摘艾草,压汁制做青团,内馅多为豆沙、花生碎;福建、浙江等地则制作清明果,形似饺子,馅料多样。我们也可以带孩子搞青团创作大赛,用菠菜汁、南瓜粉调色,捏出小兔子、恐龙造型,在烟火气里传承食俗。也可以带孩子制作艾草香囊DIY,把驱蚊草药包进绣着生肖的布袋,讲述清明插柳辟邪的典故。
清明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给孩子上一堂关于死亡的课。当孩子问“人为什么会去天堂”,我们可以用自然现象进行类比,就好像树叶总是在秋天落下,变成营养,让大树明年长出更鲜嫩的枝叶,树叶的轮回就好比人生的轮回。我们可以跟孩子共读关于生死的绘本,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让孩子明白爱能跨越生死。我们也可以孩子一起制作记忆盒子,收藏祖辈的眼镜、书信等,告诉孩子灵魂住在我们的想念里。
清明节不仅仅是个假期,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孩子把艾草插在门前,当全家围坐分享清明果,当风筝载着古诗飞向蓝天,中华文明的密码就这样悄然播种。这个春天,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在清明果的香气里、在杜鹃啼鸣中,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