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下遛娃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穿粉色裙子的小女孩因为被同伴抢先滑下滑梯,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她妈妈手足无措地哄着:“别哭了,妈妈帮你教训他”,可孩子反而哭得更凶,甚至把手里的小饼干扔了一地。
其实,我女儿跟那个粉裙子的小女孩一样,也很容易玻璃心,比如手工课上贴歪了蝴蝶翅膀会崩溃,被老师提醒玩具要分享就躲进角落……稍有一点点不顺,她的情绪就会决堤。后来我才明白,孩子的玻璃心背后,藏着我们家长没读懂的秘密。
一、孩子为什么变成“玻璃心”?
1.父母的过度保护。父母总帮孩子穿衣喂饭、解决矛盾,就像总给花苗罩着保温棚。表面是爱,实则剥夺了孩子面对风雨的机会,导致他们遇事就慌;
2.错误的沟通方式。“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能做到,你怎么做不到”,吼叫式、批判式的沟通会让孩子陷入“犯错=被否定”的恐惧循环;
3.父母的镜子效应:如果父母把工作生活的压力写在脸上,经常因为琐碎小事焦虑烦躁、意志消沉,那孩子也自然而然有点玻璃心。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家长的悲观情绪会传染给他们。
二、孩子容易“玻璃心”,父母别慌!这三步守护超有效。
第一步:放手,让孩子真实面对生活
首先,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比如3岁学穿袜,5岁参与家务(比如擦桌子);其次,培养孩子的学习探索欲,比如玩具玩坏了,父母和孩子一起跟着视频学如何修理;再次,父母要忍住救援欲,孩子摔倒了不要急着扶,问孩子是自己起来还是需要妈妈抱抱。
不妨让孩子自己背书包、摆碗筷,甚至故意制造一点小难题,比如我女儿拼图卡壳时,我不再直接帮忙,而是说:“这块蓝色的是天空吗?你觉得是放在哪里的”。起初她急得跺脚,但第三次尝试成功后,眼睛亮得像星星:“妈妈,我找到规律了!”
第二步:把说教换成倾听。
过去女儿哭闹时,我会连环追问:“为什么哭?说出来!”但每次她都哭的更厉害了。后来改用话术三件套反倒很快好了。
拥抱+共情:“你很难过吧?妈妈懂。”(先接纳情绪)
引导表达:“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吗?”(引导孩子说出)
复盘建议:“下次被抢滑梯,可以试试说‘请排队’哦。”(平静后给方法)
第三步:设计安全型挫折。
父母可以人为设置一些安全型挫折,帮孩子提升抗挫能力。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勇气存钱罐,当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比如独自买冰淇淋)可获得1个积分,攒够10个积分可以换小奖励;
2.失败派对,晚饭后,全家聚集在一起分享“最搞砸的事”,爸爸讲PPT放错页,我自曝烧糊红烧肉,女儿笑呵呵说:“我昨天把‘大’字写成‘太’啦!”。
没有天生坚强的孩子,只有慢慢放手的父母。当我们把“别摔着”换成“我陪你走”,把“你真笨”换成“再试一次”,孩子的每一次跌倒都会成为成长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