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官军为何会装备大量棉甲?

历史看最美 2025-03-21 06:36:41

你要问中国古代军队装备最多的一种护具是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是棉甲。不要看到非金属材质的甲就感觉属于充数的便宜货,清高宗实录记载爱新觉罗弘历曾经称赞过棉甲“又谕曰:军机大臣议覆内大臣班第请给绿旗兵丁棉甲一事。议称是否有用请交与经略大学士傅恒定议。朕思棉甲于临阵之时,甚为有用,今广储司贮有二千四百余副,现在启程各兵,每起各给予五百副,带至军营,经略大学士傅恒可酌量分给绿旗兵丁之骁勇者”这里的内容是清廷高层准备给绿旗汉兵分发棉甲。

明军铁盔。

绿营兵将领。

在满文老档中可见到后金一方使用这种非金属材质的铠甲“十一日,汗(皇太极)谕大小人等曰:尔等勿谓出兵之期,仍如去年迟误。今年须乘草青时前往,从速修理军械,不得有误。如欲先往查看田地,即回来后修治军械者,则先往查看田地,随后修理。再者,每牛录各备大刀五把、棉甲十副,均由固山额真、贝勒监造。引番所俘之人,给以衣食,善加抚养。若能善加抚养,何致逃亡耶?”

明军步兵使用布面铁甲。

“汗(指皇太极)与三大贝勒台吉硕托及总兵官固山额真等统大军继之。令攻城诸臣率棉甲军携云梯、盾牌、跟役驼只 后行。初十日起行,入白土厂边内,日暮至广宁,前队兵乘夜进发,攻明哨所,执其哨卒询之,供称:右屯卫有兵一百,小凌河、大凌河,尚未修竣,亦有驻兵。修筑锦州工竣,驻有马步兵三万等语。十一日,汗率其二旗及两白旗,进略大凌河一带。明之大凌河及小凌河驻兵,弃城遁走”而八旗通志中也记载包括鸟铳手弓箭手在内的八旗步兵所身穿的护具也是棉甲。

明军铁盔。

清初绿营兵。

而南明军队中也常用之,比如清初史料中的巫山战役“八月二十四日,巨寇刘二虎(刘体纯,外号二只虎)等率贼五万有余,俱头戴皮盔缠头,身披绵甲方绵,齐至巫山,对城遍山下营。二十五日三更时分,逆贼蜂拥来攻,枪炮齐打。卑职等城头预备火炮、拐枪、喷筒、火罐、矢石,督率官兵奋力击打,并射死贼兵二百余名,横尸城下重伤者无数”这里提到的夔东十三家大顺军余部士兵的形象就是头戴皮质头盔,身披棉甲或者是所谓的“方棉”实际上可能就是棉被之类的护具。而皮盔则是“摆锡皮盔”清廷的另一份文献中记载之前一战中打败明军所缴获的武器以及盔甲“夺获摆锡皮盔一百一十六顶,被甲五百二十件,鸟枪二十八杆,大旗十七杆,刷刀二十二把,腰刀七十七把,长枪七百三十杆”摆锡是一种工艺,摆锡皮盔就应该是黑色的皮壮帽。

万历时期的明军土司兵(或者是川兵)。

而这里又提到了“被甲五百二十件”这里所谓的“被甲”可能也不是那种如同胖袄一般的棉甲,而是厚棉披风,清军捕获的夔东十三家逃兵所携带的装备也大致如此“三月二十九日逃出郝贼营伪冯总兵贼丁二名李存一、周正阳,并正阳妻李氏。供称:俱系毅城县人,随带出缠头布二个,环刀一把,青被甲一件,于三月十七日在汤峪庄上逃出等情”这里提到这两个逃兵一个妇女所携带的武器包括环首砍刀一把,护具有裹头布两个,青色被甲一件,这可能就是一件青色的棉被。

绿营兵。

1659年清军在广西清剿残余的南明军队的时候还缴获了“红甲”原文有两段第一段是“三月二十九日,镇道会议,发督标右营署参将马文广,带领本标守备翟禄,统领官兵,由旱路进;又发水师署游击马彪,领水师把总陈大勋、杨有用、肇庆水师千总王有福,带领船兵,由水路进。闰三月初一日,据马文广报称:官兵一到桥板,逆贼数十处,红甲杂旗,枪炮如林。职等冲突鏖战,阵斩贼首梁云升,杀死不计,活擒贼九名李称、王一、王二、梁连志、邓 一 贞、王一信、梁益、梁作临、梁贵邓。远望桑栀林内,伏有贼兵一股,一齐望风奔窜”这里明军表现挺挫的,不仅岸上阻击的部队被绿旗汉兵打跑了,连事先设好的伏击部队都被吓跑了。

绿营兵。

第二段是“又据水师马彪报称:船兵至板桥村地方,只见沿河一带,逆贼数千缠头披甲,大炮交枪,截船对垒。职等奋勇追杀,连打数仗,方得上滩。又小河内突出贼船三只,当头接战,职等身冒炮石力战,贼弃船逃命。夺得贼船三只、红甲一领、交枪一门,阵杀逆贼十余名”这是一场小规模水战,清军虽然缴获了三艘明军战船,但武器只缴获交趾火铳一门,红甲一领,清军自称杀死明军十余名,但大概率是清廷地方文武官员战报中常见的车轱辘话。

明军水兵。

这里所谓的红甲是什么甲呢?颜色肯定是红的,那这种红甲应该是布面铁甲还是棉甲呢?大概率还是棉甲,因为这个时期的普通步兵以及水师士卒基本上都用的是棉甲,铁甲的数量在减少,徐勇在辰州打败南明军队张光萃部,只缴获了37副铁甲,棉甲有242副,孔有德部清军在广西恭城青塘湾击溃曹志建部,击杀3000余人,缴获士兵棉甲500余副。而有些南明一方的高级将领甚至也在穿红色的非金属甲,清军在清除贵州南明军队时的战报中有如下记载“公同讯审,据和尚口供:本身即是昌先系余庆信下中营总兵,今与冉宗孝同事为副总兵,适才阵前射死穿红紬甲戴铁盔者就是冉宗孝等情”铁盔加上一副红色的粗绸甲。

红布裹头的明军水兵。

棉甲除了红色,还有大顺军所用的蓝色棉甲,李过的一股溃兵曾经和此时尚未反正的王光恩、王光泰、王昌部清军在房县激战,自身伤亡近100人,只击伤了对方6人“房县东乡白马洞,离县七十里,有一只虎贼一般数百,屯踞劫掠。职即令旗鼓参将苏名榜、戎旗参将王化龙带领官目晋忠、张世泰等兵丁五百名,星往白马洞机抚剿。去后,初四日晚,据本官回报,奉委带兵抚剿,行至斗河,离白马洞三十里,路遇各贼扯股在途迎敌。我兵两路架山包攻,职从中路冲击奋杀。贼溃,当阵砍死过贼丁六十余,跳河淹死过贼四十余,菁逃走过贼一百零,带伤兵丁六名。贼败之后,搜检各贼死尸,内有穿蓝绵甲一人,项有箭伤,腰带绣囊,藏有银狮子大方印一颗,理应解验等情”。

明军步兵。

棉甲的好处就是也方便制作,明遗民屈大均的安龙逸史记载南明大将赵印选曾经洗劫过永历皇帝行在,不仅劫走了为数不多的金银珠宝,还将行在中的被褥全抢了去用以制作棉甲以及马屉“(赵印选部明军)尽括宫中簪珥、器皿,仅估银八十两,要索文武攒银二千两,又搜取行在布帛、祸褥、棉絮等物为马屉、棉甲之需而去”明末清初一些地方流窜的流寇(或者可以称之为义军)披甲率低得离谱,但还是能有一两件棉甲“二十八日黎明与贼打仗,箭炮齐发,杀死数十贼擒获重伤伪副将一名孔得明,夺回难妇田氏等一十六口女孩小子四个、牛八只、驴二十头、绵䌷甲二副、弓二张腰刀三口贼众披摩,逃回西北山西地方去讫”。

2 阅读: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