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打仗方法从来都是公开,敌人研究透了,但还是没办法

小丁说商业 2025-04-27 20:27:07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没有秘密,毛泽东所有战法,敌人都能看得到,问题是,看到了,动不了。

四渡赤水,辽沈战役,不是靠奇谋制胜,而是靠一种别人学不会的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是阳谋。

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统一:以弱胜强的底层逻辑

1935年1月,贵州,乌江边,张闻天问毛泽东:“敌人三面合围,往哪里突?”

毛泽东只冷冷回答一句:“走,打回去。”

四渡赤水,开始了。

敌军40万,红军3万,兵力比悬殊到不可想象,敌人各路围追堵截,算盘打得滴水不漏,蒋介石在地图前画圈,咬牙切齿:“困死他们!”

可一个月后,国民党军队懵了,红军不但没死,反而神出鬼没,四次穿越赤水河。

每一次转移,都是生死线上的豪赌。

第一次渡赤水,红军突然从北向南,诱使敌人追击。

第二次折回北岸,直插遵义,打得敌军措手不及。

第三次又南下,制造假象,引蒋军南调。

第四次北渡,彻底跳出合围圈。

敌人按常理布局,毛泽东不按常理出牌。

敌人学了《孙子兵法》,红军也学,但红军打的是“人”的战争,不是地图上的点线。

每一次行动,表面混乱,实际上是有节奏的掌控。

毛泽东的底牌很简单:战略上看不起敌人,战术上怕敌人怕到极致。

敌人说:“他们跑了。”

毛泽东说:“不是跑,是调动你们。”

而在辽沈战役,1948年秋天,情形更是极致。

中共中央讨论要不要先打长春,有人建议:“长春困得快断粮了,先打长春。”

毛泽东一锤定音:“不,先拿下锦州,关门打狗!”

军委有人担心:“锦州兵力强,拿不下来怎么办?”

毛泽东只吐出两个字:“必须。”

随后百万大军压向东北平原,林彪在战前会议上低声说:“时间只有15天。”

结果呢?锦州10天拿下,全东北的战略局势,一夜逆转。

为什么?因为锦州是东北出关的咽喉,拿下锦州,敌人出不去,外线敌军变成了瓮中之鳖。

这一切,蒋介石不是不懂,懂了,也没救。

兵力、补给、时间,全被牢牢卡住,动弹不得,打破传统战术定式,用局部速胜撬动全局逆转。

敌人知道理论,红军用实践打烂他们的理论。

人民战争:民心与资源的绝对优势

1948年冬,淮海平原上,一场秘密调动开始了。

不是大炮,不是坦克,是543万民工,推着独轮车,拉着粮食,穿过泥泞的冬天。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国民党依赖卡车和铁路,红军靠的是人的腿,人的命,人的意志。

陈毅在作战会议上怒拍桌子:“有粮有兵,就能打胜仗!”

有人担心:“民工能坚持吗?”

粟裕说:“能!他们是为自己推的,不是替别人推的。”

民心,决定胜负,不是口号,是粮食和子弹。

在小车队伍里,有老太太,有孩子,夜里冻得睡在破席子下,一天推几十公里,粮食掉了,咬牙捡起来继续推,有人脚烂了,绑上草绳继续走。

国民党军看着铁路瘫痪,后勤断供,士兵饿得啃树皮。

淮海战役,最硬的一战,碾庄圩决战。

国民党黄百韬兵团三万精锐,粮弹耗尽,求救无门,蒋介石亲自下令:“空投补给!”

飞机起飞了,可到了战区上空,见到的不是自己军队,而是红军布下的口袋阵,连空投下来的粮食,也被红军接收了。

黄百韬最后绝望地对部下说:“救兵不会来了,自己逃吧。”

而另一边,红军士兵啃着冻红薯,也能顶着炮火冲锋。

不是因为纪律,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仗,打的是自己家乡的未来。

在长征途中,这种人民战争的逻辑早已初现,1935年春,红军进入贵州山区。

战前,地方民众冷眼旁观,红军小部队夜访村庄,带着锄头去帮忙种地、劈柴。

有一次,红军在一个村子里驻扎,敌探潜入,企图勾结村民,红军战士王树声拉着村里的老人坐炕头,递过热腾腾的玉米饼。

老人皱着眉头:“你们也是当兵的,有啥不一样?”

王树声笑着掀开棉袄:“看看,补丁摞补丁,我们是穷人打的仗,不是老爷们打的仗。”

老人默默点头。

几天后,敌军夜袭,村子里敲响锣鼓报警,红军提前转移,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联络,是群众心底的信任开始动了。

在情报战线上,这种人民战争体现得更极致。

赤水河边的小村庄,红军故意丢下一支坏掉的步枪,刻意留下一堆空粮袋,敌军侦察兵捡到后报告:“红军粮草枯竭,士气低落!”

于是,国民党部队大举进攻,结果钻进了红军设下的圈套。

一位村妇后来回忆:“那晚,看见红军留下假粮袋,我忍不住笑,差点露馅。”

这不是偶然,是整套社会动员体系的默契配合。

毛泽东并没有神秘武器,只有两个字:人心。

有了人心,泥巴路也能走出通天大道,没了人心,坦克装甲,也会沉进泥潭。

信息战与心理战:打破敌方认知框架

1935年,赤水河畔,蒋介石收到前线密报:“红军主力北上抗日。”

他盯着情报皱眉:“又北上?确定?”

参谋迟疑:“三次调动,方向都指向北。”

蒋介石咬牙:“好,堵川南。”全线南移。

结果,红军早已转头突袭贵阳,顺着敌军南调留下的真空,一头扎了进去。

这不是情报失误,是情报战。

毛泽东命令:“留假标语,搭假浮桥,让敌人自己骗自己。”战场,不光打枪,还要打认知。

1940年,《论持久战》出版,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时间翻译全文,军官人手一册。

东京大本营会议上,一个参谋低声说:“毛泽东判断战争要经历三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将领们翻着书,沉默,他们不是不懂,只是动不了,因为日本战略定了:三个月解决中国战事,速战速决。

三年过去,战线拉长两万公里,粮食、兵力、补给,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点瘪下去。

毛泽东没有隐藏,他把战局发展路线图,直接摊在桌上。

敌人看得清清楚楚,却无能为力。

红军的战术风格也和敌人惯性思维彻底错位。

传统打法,敌进我守,毛泽东说:“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这16字诀,成了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的血脉。

日军小队长曾在作战报告里写下愤怒的话:“这些中国兵像影子,追不上,摸不着!”

1941年秋,冀中平原,日军第27师团调集重兵围剿八路军,一夜之间,八路军连夜分散,烧毁驻地,消失得干干净净。

师团长气得拍桌子:“他们是鬼!不是军队!”

红军不给敌人一个正面阵地,逼着对手打空气,而自己,靠着熟悉地形、灵活机动,反复割裂敌军补给线。

这不是逃跑,这是最锋利的战术刀片,一刀一刀割破敌人的筋骨。

心理战,比子弹更狠。

辽沈战役中,林彪下令:“打锦州,先放风,说要打长春。”

国民党守军全线戒备长春方向,后防空虚。

当红军真刀真枪压到锦州城下,敌军指挥官连夜报告南京:“走错棋了。”

蒋介石在电报上批了两个字:“死守。”

守到最后,锦州城陷,东北大势全溃。

敌人不缺情报,不缺地图,不缺参谋,缺的是一个能看懂毛泽东逻辑的人。

因为毛泽东打法的根基,是在破掉传统军事认知框架,不跟着敌人节奏走,不打你想打的仗,只打你意想不到的仗。

你布阵,我消失;你急攻,我游击;你撤退,我穷追猛打;你越是用力,越被带着跑。

动态适应与逆向思维:突破传统军事范式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红军已经损兵折将,前途未卜。

会上,毛泽东抛出一句让人心惊肉跳的话:“打到哪里,哪里就是根据地。”

有人质疑:“没有后方,怎么坚持?”

毛泽东点烟,慢慢吐出烟圈:“走着打,打着走。”

不是防守,不是死守城池,是像水一样,流动,渗透,冲破一切封锁。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90%的时间在行军,一天几十公里,过河,翻山,穿林,敌人每次以为捉到红军主力,一冲,扑了个空。

敌将薛岳气急败坏:“他们是蛇,摸不到!”

真正战斗的时间,很少,不是因为怕打仗,而是为了打该打的仗。

红军自己总结:“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主动。”

一开始看着是逃,实际上是在筛选战场,择机反扑。

逆向思维,还体现在兵力使用上,传统战术教科书写着:“兵力分布均匀,兼顾各线。”

毛泽东打破:集中优势兵力,局部歼灭敌人。

遵义战役,红军本来兵力劣势,毛泽东选了敌军孤军深入的一股,咬牙集结兵力,打局部5:1。

一仗打下来,红军士气暴涨。

后来成了铁律:“哪怕一边空着,也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到了解放战争,这种打法推向极致。

1948年到1949年,仅用三大战役,一年时间改写全国局势。

辽沈、淮海、平津,都是同一个套路:

先找敌人薄弱点,一刀切断联系;再围点打援,消灭孤军;最后全线压迫,一鼓作气。

每一个步骤,干脆利落,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最颠覆认知的一点,是毛泽东对“持久战”的重新定义。

别人以为持久战就是漫长消耗,毛泽东定义的是:“战略持久,战役速决。”

战略上,消耗对手,战役上,每一仗都快打快收,速决速胜。

辽沈战役52天结束;淮海战役66天结束;平津战役64天结束。

合起来不到半年,不是漫长拉锯,而是连续出拳,打爆对手。

有人说:“毛泽东靠的是大兵团作战。”

错,真正的核心,是动态适应,哪里有机会,哪里有漏洞,立刻调整方向,毫不犹豫。

蒋介石制定作战计划,一年几次修订,毛泽东制定作战计划,每天根据战场变化修正。

不是预设剧本,是现场写剧本,敌人走一步,红军改三步,所以,即便敌人全盘皆知,依旧跟不上节奏,只能一路败退。

动态调整,逆向思考。

不是军事技巧,是战争中的生命线,红军用一次次行动,撕碎了敌人沉重迟钝的指挥体系。

0 阅读:14

小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