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霍邑之后,李渊率军接连攻克临汾、绛州等重要城池,沿着山西中间的一长条低地平原一路猛进。原本李渊准备按照最常走的路线,一直往西南直到屈突通把守的河东城渡过黄河直击关中。
但这个时候,汾阳人薛大鼎给李渊提了一个建议:
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
河东城的户曹任瑰也劝说李渊:
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瑰在冯翊积年,知其豪杰,请往谕之,必从风而靡。义师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郃阳。萧造文吏,必望尘请服。孙华之徒,皆当远迎,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
薛大鼎和任瑰两个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建议李渊在中途折向西边,从龙门渡过黄河,攻克韩城、郃阳、冯翊等城池,绕道河东郡背面,直扑关中,这个战术的选择对随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西一面是太行、一面是黄河,是除了关中之外的另一个“四塞之国”,传统上,关中地区和河东地区的交流主要通过今天山西省的西南角,也就是南下的黄河折向东边的地区进行。这里在唐代主要是蒲州和虢州地区,主要就是老将屈突通率领骁果精锐把守的河东郡附近。
河东(山西)也是四塞之国,中间是一长条低地河谷,两侧则是高山大河
黄河沿岸也有其他可以渡河之处,但隋军之所以重兵在此防守,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主要的渡河之处,另一方面,也是笃定李渊不敢绕过河东郡,贸然西进。因为在古代比较落后的物资运输条件之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城池继续前进,非常容易遭到被绕道敌军的背后袭击,在那样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具体到李渊的这次行军选择就是如此。李渊没有选择红色箭头路线,而是选择绿色箭头路线跨过了黄河。这样虽然可以绕开屈突通重兵把守的河东城,但也把脆弱的运输线暴露在了隋军面前。即使渡过了黄河,按照常理同样也不敢直接放过屈突通而西进进攻长安,因为那样就是剑走偏锋,顺利攻克长安还好,一旦有意外便是陷入到前面长安和背后河东郡两面夹击了。
所以隋军并没有防守黄河沿岸其他渡口,而是死守河东城,判定李渊不管从哪里渡过黄河,只要想进攻长安,就不敢放过河东城,屈突通的河东城就像攥着风筝线一样,李渊大军不管去了哪,都还得回来。事情的一开始确实如隋军所料的那样,9月10日李渊率军包围了河东城,李渊对于攻城和西进有一些犹豫:
时河东未下,三辅豪杰至者日以千数。渊欲引兵西趣长安,犹豫未决。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
裴寂的话,也是老成谋国之言,他的核心思想,就是古代行军作战最为忌讳的绕城作战、暴露脆弱身后这种情况必须避免,所以他建议李渊采用稳妥的办法,先拔掉身后的钉子屈突通,再携威西进,攻克长安。必须说,这是当时最为稳妥的方法。
李渊最终决定从龙门渡河,撇过屈突通迅速西进,成为入主长安的转折点
如果我们马后炮一些,李渊采取了裴寂的稳妥战法,度过黄河只为了形成东西夹击河东城的局势,顿兵坚城之下,攻克河西城再西进,那结果很可能就是李渊错失了占领长安的最佳时机,因为就在同时,西边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也已经完成了势力整合,也是瞄准了关中这个宝地,正要大举东进。假如李渊军队再耽误一段日子,也许就会出现东西两方面大军先在长安城之外短兵相接的不利局面。
不过此时李世民再一次站了出来,提出了非常危险又大胆的建议。他极力主张李渊舍弃屈突通把守的河东城,迅速西进,不顾一切的西进,以雷霆之势一鼓作气攻取长安:
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渊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
这里再一次体现出了李世民在未来十余年一直信奉的长途奔袭、兵贵神速的进击战术,他牢牢抓住了此时的首要矛盾,那就是必须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形成“智不及谋,勇不及断”的有利局面,迅速占领长安,否则的话拖则有变,变则有危。做着这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一旦泄了气,那就“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
最终,“渊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留下一部分兵力监视屈突通,然后快马加鞭直奔长安。
说实话,今天的我们没法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李渊和李世民的心态,但非常巧的是,几乎同一时刻,另一个隋末唐初的大枭雄也面临了几乎一样的境地,但他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就在几个月前,李密在瓦岗军中站稳了脚跟,四下扩展,在中原一时无两,他手下的心腹柴孝和劝他说:
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明公(李密)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
关中是王业所凭之地,你不如挑选精锐直奔长安,这样天下指日可待,如果被别人捷足先登,那就没有后悔药吃了。
可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如此,则大业隳矣。
李密先是虚伪地夸了一句“此诚上策”,但紧接着话锋一转就说到,自己担心洛阳还没攻克就贸然越过洛阳前往长安,那部下是不会跟随我的,如果那样做,我的事业就毁于一旦了,最终没有选择趁着最强盛的时候西进长安。
没想到,几年之后李密竟然真的被柴孝和一语成谶,“有先我者,悔无及矣”,被后来才起兵的李渊捷足先登占领长安,结果成王败寇,李渊成为唐高祖,李密则最终落得个身败被杀的悲惨局面,让人不胜唏嘘。
李渊在河东城附近留下了一部分兵力监视屈突通,随后就率领大军直奔关中长安而去。隋炀帝中后期局势动荡,民众苦不堪言,李渊西进注意避免军队破坏生产,与当地的郡县长官保持密切的联系,加上李渊自身高贵的身份,西进之后果然和任瑰所说的,州县望风而降,大军进展非常的顺利。
9月16日,李渊大军到了黄河西岸的朝邑城,在长春宫驻留,2天之后,李渊命令世子李建成和司马刘文静率领王长谐等人进驻永丰仓(今天华阴县东北渭河南岸),永丰仓是隋朝时候关中的大粮仓,不仅存粮很多,地理位置也很重要,靠近潼关,非常有利于防备东边屈突通,乃至李密、王世充等人的部队。
与此同时,李渊命令敦煌公李世民率领数万大军进击渭北地区,开始对长安做试探性的进攻。此时的长安城内都是隋朝的老弱病残,刑部尚书领京兆内史卫玄(卫文升)此时已经76岁了,他是鲜卑人,年轻的时候在北周做官,也曾经参与攻打高句丽,算是一个文武兼修的重臣。但此时的他已经风烛残年,而且危局之下只想自保,听到李渊率军西进,就不再处理政事。
此时,协助代王杨侑承担守城重任的主要是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两人。阴世师也是隋朝名将,生于565年,武威郡姑臧人(今天甘肃武威)。他为人忠厚,年轻的时候在西北的张掖担任长官,多次击败吐谷浑人和党项人,被拔擢为左翊卫大将军。阴世师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刨了李渊家的祖坟了,不过历史上另一个阴丽华和他没有关系。
骨仪知名度要低一些,生年不详,本姓仆骨,据说是天竺人。骨仪为人耿直,守法中正,在危急的时候,联合阴世师积极协助防御长安。
但在历史大势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尤其渺小。在阴世师、骨仪等人积极做好防御的同时,李世民所到之处,莫不受到当地的官员百姓,乃至盗贼的夹道欢迎。李世民年轻豪爽,从中筛选出那些干练有力的人作为自己的下属,在长安北边不远的泾阳(今咸阳)驻扎,不久就获得了9万大军。
9月底,李渊让刘弘基、殷开山平定长安西边的扶风(今宝鸡)等地,李世民亲帅大军攻占盩厔(今周至),李渊大军扫平了长安城附近的重要据点,已经完成了对长安的战略包围。4天之后,也就是10月4日,李渊率主力到达长安城外,在春明门西北扎营,各路大军云集于此,一共达到20万人。
此时李渊没有立刻下令攻城,一方面严令各部约束手下兵卒,不得侵害民众,另一方面多次遣使向长安城中送信,希望协商进攻长安之事。但杨侑知道此时两边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一直没有回应李渊,决心对抗到底。
14日,一直没收到回应的李渊终于下决心攻城,命令二十万大军开拔,靠近并包围了长安城。古代攻城作战非常的复杂,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14日下令大军进逼长安城之后,李渊大军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准备,13天后,也就是10月27日,正式下令攻城。
虽然此时长安只不过是一座孤城,但城池广大、城墙高厚,攻城作战一直持续到了十一月初九,终于有部队攻上了长安城头,李渊大军一鼓作气,攻进了长安,彻底实现了进军关中、占领长安的战略目标。
霍邑-长安之战点评从617年7月份起兵,到12月9日攻占长安,李渊一路南下只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从事后来看,李渊起兵的时机是非常好的,在当时,天下大乱,隋炀帝滞留江南,东都洛阳被李密所包围,关中空虚,长安城没有外部援助,事实上成为了一座孤城。
在行军作战的过程中,李渊注意做到了3点,成为顺利入主关中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师出有名,不反隋只反隋炀帝,占据了道德高地。隋炀帝的倒行逆施已经惹得天下民怨沸腾,但隋朝本身的合法性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李渊不着急称王称帝,谨慎低调,避免了行军过程中受到忠于隋朝官吏的反感。
第二则是注意保护民众,争取民心。李渊起兵,包括李建成、李世民作战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护民众。在李建成、李世民的第一战中两位贵公子坚决给被偷盗瓜果蔬菜的百姓相应的补偿;在李渊率军占领了永丰仓的时候,开仓赈济灾民;在李渊西进过程中,每经过隋炀帝设立的行宫别苑,李渊都把里面的宫女放归家乡,这些措施都有力争取了民心。对百姓而言,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师出有名,什么是执政合法性,他们只不过求一口温饱,家人平安而已。李渊给了他们这些,那百姓就会支持李渊。
最后一点则是充分利用自己关陇贵族的身份,争取那些世家大族成员的支持。说实话,隋末唐初那个时期距离魏晋南北朝还不远,虽然已经开始施行了科举制度,但门阀贵族流传下来的士人阶层,依然拥有最重要的影响力,掌控着国家的权力。李渊自己就是高高在上的关陇大贵族,但他依然礼贤下士,非常注意联络其他士人阶层成员,让他们拥护自己,从而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助力。
总之,李渊攻占长安,为大唐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跃成为隋末众多反叛势力中最有希望的一支。但占领长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紧接着,新生的李渊集团就将面临来自西边另一个强力集团的进攻,这次,情况同样非常危急,那就是武德朝第二战,平薛举、薛仁杲之战。
(初唐战争小史《第二回 兵过龙门进长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