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孩子总爱争宠,是因为你审判在前,理解在后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6-27 07:09:07

渴望被唯一珍视的爱,是人类的天性。

今天是第二篇树洞。

自从开树洞后,发现自己写文章的动力也越来越足,都是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

比如这个姐妹的求助,5岁半的老大总是欺负3岁多的老二可怎么办。

这个欺负频率,从小时候的偶尔、不小心,到现在的愈演愈烈,光明正大,一天高频,让人苦不堪言。

老人家见了就会骂老大,她也知道骂是无济于事的,可是看了也是真的很生气。老二才3岁半什么都不懂,就沦为被老大欺负的对象多可怜。

​姐妹说,为什么老大明明小时候看起来那么机灵,越长大越自私、越唯我独尊呢?

她问我是不是家里规则意识不够,要给老大上规则的教育课,还是老大真的是被大家宠坏了,连去旅游都单独带老大不带老二,结果反而那么自私。

所以她既觉得莫名其妙,又觉得一筹莫展。

她问我,应该怎么办呢?

家里有手足的姐妹们,想必对这样子的“争宠”行为并不会陌生。

​老大的行为怎么看,取决于每个家庭认为的道理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认为老大就应该疼惜老二,不应该欺负老二,要尊老爱幼的话,那么老大动不动就打老二的行为,自然是唯我独尊、越来越自私。

但如果你代入去想以下几个问题,你的想法就会大不同。

跟姐妹们聊聊天。

01 谁不渴望唯一被珍视的爱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全能自恋,最开始是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来的。

他认为,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如果得到了养育者无微不至的照料,就会处于全能自恋的状态。

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打个比方就是觉得自己一个人,便是宇宙的中心,自己能像神一样,一发出心愿单,就能够被实现被满足,这便是人类最原始的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夸大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即“自恋”。

但这种自恋和父母的回应,是孩子幼儿时期自我认同和自尊形成的基础。

所以大宝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享有你的全然关注和爱护,这使他产生了一种被全能接纳和珍视的感觉。

二宝的出生打破了这种独占的局面,于是就会用争宠这个行为来试图恢复失去的“全能自恋”地位。

这个时候你会观察到孩子有很多“退化”的行为。

像我家Joshua面对刚出生的弟弟,也有过这些行为,比如要求要穿尿裤,比如要求也要喝母乳,看到我抱着弟弟会要求他要独抱等等……

这些都是“全能自恋”阶段孩子会有的表现。

​因此你若认为孩子“越长大越自私、越唯我独尊”,实际上是曲解了孩子,而孩子表现出来的,在大人看来是“争宠”和“嫉妒”的行为,只是孩子生存的本能。

而这个过程能否顺利过渡,对孩子来说相当关键。

如果这个阶段被强硬阻断了,反而会让他的心理滞留在全能自恋阶段,以至于产生了行为异常甚至心理疾病。

02 父母要不要当法官

因此,下一个问题来了——

面对手足矛盾,父母当法官合不合适?专治手足之争。

法官的角色是什么?审判。

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法官在旁边审视着、判断着,最后一锤定音,谁是谁非,当下判断。

赢的人开心满足,输的人愤懑不平。

你觉得双方离开法庭还能握手言和、相亲相爱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我们一直把自己当法官,那么两个孩子的关系,迟早都会走向陌路、成为世敌。

​甚至很多时候,家长不仅当了法官,还有很多无意识偏袒行为,让孩子觉得委屈和愤懑。

我当年在处理手足矛盾的时候,最开始也是犯了这些错误。

我后来发现,孩子对关系的判断其实很简单,也很纯粹——

它和大人所想完全不一样,孩子对关系的亲疏判断,是由大量的生活细节串起的。

比如生活中常有的,无意识的偏袒行为。

Joshua来找我玩,我随口一句“你稍等一下,我先把弟弟哄睡再找你。”Joshua声音大了点,奶奶随口一句“小声点,弟弟在睡觉!”就连两个孩子同时哭,我先走向谁,先牵谁的手,在孩子眼里都被观察着。

这些无意识的细节累积起来,便成了孩子心里对关系的亲疏判断。

既当了法官,又有很多的无意识偏袒行为,孩子两的关系能好吗?

03 把手足课题还给孩子们

真正的亲密关系,只有在独立的人之间,才有可能建立。

这是心理学家朱瑟琳· 乔赛尔森书里的一句话,也是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家。

即便是两兄弟,他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各自去承担各自的人生课题,无论是责任还是义务,是矛盾还是合作,他们都得去经历这个过程。

只有他们去碰撞了,去尝试了,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才能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才可能真正去理解“羁绊”这个词的含义。

所以把法官的角色丢掉,做好桥梁的角色,你会发现,你处理二胎关系的可能性开阔多了。

这些年陪着俩孩子成长,我也有一些反复用特别好用的方法可以分享给你。

孩子既然对细节关注,那么我们大人对细节更要关注。无意识的偏袒行为一样可以用在两者的关系搭建上。

我第一次用这招是弟弟刚出生不久。

Joshua来找我玩,我刚好准备给弟弟换尿布,我就招呼着让哥哥来陪我一起,帮我的忙。在给弟弟换尿布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如下的对话。

▲图/《教养力》内页

这是我在2019年《教养力》书里写的分享,对话的策略是让手足之间的“无意识偏袒”行为得到强化,加强两人的羁绊。

我导师,也是“婚姻教皇”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说过,

一段好的关系里,有着70%的亲密和30%的争吵。

在处理两个孩子的关系时,我时常都会记着这个原则。

两个孩子的争吵不可避免,但只要你我学会将重心放在两个孩子的关系搭建上,亲密关系就不难维系。

只要不做法官,仔细去看孩子们相处的关系细节,你肯定也会发现,俩孩子不会无时无刻都在吵架和嫌弃对方,他们一定有一些无意识的呵护行为。

但他们不一定能表达,也不一定能发现,那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善于表白,并做好翻译,就事半功倍了。

你要多创造两孩子能“合作”的机会。

小孩子虽然不能很快意识到什么是“互帮互助”的合作和手足间的“相爱”,但你可以尝试布置家庭任务给他们,多拆解指令,多操作几遍,孩子们会学起来的。

我家从两年前开始就有一个很有默契的分工,每天晚上,睡前两兄弟都得完成一份家务:

把全屋的灯关掉,夏天还有空调要关掉

淘好米,设好电饭煲定时预约,为明天早上的粥做准备。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家务,他们已经坚持两年了。

可两年多有趣啊,他们每天都要协商到底谁负责哪部分,谁先谁后,如何配合,甚至也会因为这些小事而争执,但最后学着如何和解。

​合作多了,就会有团队的荣辱意识。

孩子们会在每次的合作中,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优势,找到互补点,这种方式也会加强手足的羁绊,无一例外的,都会让彼此觉得对方不可或缺。

小到浇花除草倒垃圾,大到参加一个比赛和活动,甚至是一些生活安排的协作,都把他们放在同一艘船上,他们的体会自然也会逐渐不同。

如果你想让两孩子能获得一段长久且亲密的手足情,就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关系中去“吵架”。

如果两孩子不去面对手足关系中的冲突,他们是不可能做到了解彼此,深度关系也很难构建的。

对于大人的我们,只需要守住吵架的底线即可。

比如哪些是底线呢?在我看来互相殴打和人身辱骂得算其二。

让孩子不要轻易碰触底线,同时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勇敢坚定say no.

“这是我的玩具,我想/不想分享给你”。

这是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从属权,并且你的肯定能带给孩子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意愿。

“你不可以打我。你可以和我解决问题。”

这样子的防御和引导句式能教会孩子们勇气捍卫自我和谈判、促进沟通合作解决的可能。

“不含敌意的坚决”也是科胡特的观点,也就是说在表达不满的过程中,虽然态度很坚决,但同时对对方没有敌意,那才是最好的“吵架”方式。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尊严需要守住。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就不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孩子会有冲突和争执,但若每次也能看到他们认真面对,无论是谈判、沟通、接纳还是调整,都是他们步入社会前重要的体验。

在两个孩子的情谊账户里,父母应该时不时存上一笔,让他们找到更好的手足相处之道。

也许年幼的他们现在还体会不到,但是将来某一天,他们一定会发现,手足是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3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