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说多了烦,不妨试试……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个姐妹的求助留言,觉得孩子写作业慢吞吞很烦恼,可把她急坏了,求助该怎么办。
仔细聊下来,发现孩子一到写作业,事儿就贼多。
3分钟喝一口水,5分钟上一次厕所,虽说人总有三急,但一碰到作业才来急,一蹲就蹲半小时,能不气么。
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也没啥任何效果,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都不好了。
就这么互相拧巴着,遭殃的还是孩子。
总要等到晚上9、10点才匆忙写完,甚至压根写不完,顶着黑眼圈第二天写,然后早上打瞌睡被批评。
姐妹说,她头巨疼,心巨烦,她问我,这可怎么办?

家有孩子的姐妹们,我相信你肯定对拖拉写作业的行为不会陌生。老实说,我家两个孩子现在也还会有这个现象。
要是真的老老实实开始写,其实他们写作业完整度是没问题,但难就难在“开始”或者“过程”中总有很多奇怪的要求。
我家厕所里有一个凳子,里面总是放着一些书,为什么?

因为孩子人有三急时总偷偷卷一些书卯厕看,然后时光匆匆过,原定的写作业时间,就少了。
要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聊三分钟。

其实每次为孩子慢吞吞而烦恼时,我也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的慢,会让我如此心烦。
其实从孩子角度想一想,大人的“心烦”是多么常见的事情。
孩子慢吞吞时,容易被认为磨蹭拖拉,
孩子急匆匆,又容易被觉得贪快马虎。
做孩子,好难啊。
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中,描述了期待落差的概念:
当人们开始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感知到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会直接影响你我的情绪和行为。
期待落差较大时,会体验到负面情绪,如失望、沮丧或挫败感;
期待落差较小时,会体验到积极情绪,如满足或喜悦。
你看,这个期待落差概念,是否能一语概括你我的心境呢?
是的,我们对孩子的慢吞吞有烦恼,是因为我们对他作业的完成有期待。
我们心里住了一个小孩,写作业又快又标准,安分守己又自觉。
和这个期待中小孩一对比,家里那个现实中的孩子真是怎么看怎么烦。
一点都不让人省心!
可是,这不过,也就是个半大小子。
因此问问自己——
你我真的看到了「现实中的孩子」吗?
还是只是用「期待中的孩子」去对比「现实中的孩子」,从而陷入情绪困境?


期待若回归现实,目标就容易实现。
慢也有不同的表现,我今天从心理学角度跟你展开说。
1 频繁分心,总是发呆的慢吞吞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小事物吸引注意力,如玩具、电子设备或其他人。
那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并不是平行、均衡地发育。
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脑区会持续发育,但早期功能相当弱小。

▲(图/大脑前额叶脑区)
大脑前额叶皮层,掌管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力。
这个区域功能不够活跃和强大的话,大脑的抗干扰能力就不会强,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力自然就会受影响。
你可以怎么做?
锻炼它。
锻炼孩子这个脑区的功能发育,也就是注意力训练和自控力训练。
比如《走神记录表》为什么好用?
因为通过让孩子一次一次复盘并记录自己走神的情况,了解是什么让自己走神,自己走神的时候在想什么,是可以提高前额叶脑区的控制力。

▲(图/学习自驱力伴学营-走神记录表)
如果是自驱力伴学营的学员,可以看回我带大家练习的课程要点,你也可以参考我的图来自制《走神记录表》。
而复盘,也包括了对计划的优化和调整,你看《走神记录表》第二页就是训练孩子的规划能力,让孩子做作业前,先想想自己要做什么。

▲(图/学习自驱力伴学营-走神记录表)
哪怕一开始磕磕绊绊,失败大于成功,但就跟健身一样,只要持续在锻炼着,大脑前额叶脑区就会得到足够的锻炼,孩子抗干扰的能力就会持续精进。
2 迟迟不开始,中途总是上厕所的慢吞吞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你觉得他找好多理由,比如,上厕所、转身喝水等等。
这往往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习的状态,或者家里没有学习的环境。
孩子习惯了在学校常规性的学习氛围,大脑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和路径依赖,就不容易迁移。
这其实是孩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个呈现,对环境记忆的依赖。
这也不是坏事,环境依赖的好处在于,建立类似的环境氛围,孩子也会比其他人更快进入状态。

你可以怎么做?
让孩子在开始之前,先把环境打造好。
孩子要是中途休息过多,写作业时,频繁中断休息,找借口做其他事情。
那你记得换个时间段开始写作业。
先让孩子把生理杂事都处理好了,再开始写作业。
你可以尝试像学校课室一样,划定孩子的固定作业区。
写作业的时间间隔也可以设定为一整节课的40分钟来安排。
你也可以当成自习课的老师陪着学习,自己也把那段时间当成「进修时间」。
就像我们组织过的线上“收心自习室”一样。

▲(图/收心自习室截图)
为什么自习开始前我们要做一个“清空”小练习,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你试试看,有没有效果?
3 速度很慢,总是反复检查的慢吞吞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还有孩子动作缓慢,像写字、计算或阅读速度非常慢,做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很长时间。
有的还会反复检查已经完成的部分,担心自己做错,整体进度很慢。
这是因为,孩子潜意识里对失败是害怕的。
害怕归害怕,但喜欢把一件事情做妥善,不是坏事啊。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追求完美的孩子,他的动机和能力是很高的。
孩子只是没把握好「平衡」的度。

你可以怎么做?
改善这个行为的破局,是把重心放在孩子如何面对错误上。
不是去苛责他的慢,也不要去吐槽他的拧巴。
“把纸都要戳破了啊”
“卷面都被擦得很难看了啊“
”这样子作业写到何年何月啊“
这些话,可千万不能多说。
不妨一笑而过,然后给孩子支个招。
把问题分解成更小、更容易管理的部分,让孩子更容易把握「平衡」。
比如给孩子的本子底下垫一个硬纸板,然后孩子哪怕再大力,卷面也不会被戳破。然后揉揉孩子酸疼的手,告诉孩子,你的肌肉累了。
比如给孩子换容易擦掉的铅笔和橡皮擦,让孩子更容易做到自己想要把握的「平衡」。
孩子要是觉得自己的字难看,那就和他/她客观地了解字形笔顺,究竟何为工整,是有标准的,去客观地了解它。
又或者,带孩子做手掌的放松练习,让孩子感受力度的轻重,然后慢慢学着控制握笔力度。

▲(图/手掌放松练习示范)
接纳并不是简单地说不完美也没关系,而是带着孩子去体验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过程,然后让孩子在体验中恍然大悟:
原来这样子,也蛮好。
4 烦躁不安,总是频繁求助的慢吞吞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在写作业时表现烦躁抱怨发脾气,又或者是频繁找你求助。
这里往往背后是情绪在主导行为。
比如焦虑和紧张,对作业感到焦虑,对考试感到紧张。
比如不安全感依恋,对亲子关系的没信心,内化了自己的无力与脆弱,渴望强大的厉害的家长时刻拯救自己。
比如没信心,对自己能否完成作业没信心,担心自己没做好,无法给自己肯定的支持。
比如习惯依赖,家长帮忙无处不在,写作业的时候,自然也想第一时间得到帮忙。

你可以怎么做?
让孩子体验真正的“你能行”,和“你也可以”。
孩子频繁请教的时候,每一个问题都问问他:“你觉得呢?”
思考自己平时有没有过于强势,如果有,尝试温柔点,给孩子可以有选择的空间。
比如,把“你晚饭后必须把作业写完,九点前必须写完,否则别想看电视”改成“你晚饭后作业写完再去洗澡,还是洗澡后再写作业?”
道理说多了烦,不妨试试示弱。

前面说到,做孩子好难,是因为无论快与慢,好像在大人眼中,都有「问题」。
但换个角度想,我们烦恼的真的是快与慢的绝对值吗?快与慢是对立的吗?
不,大人的期待更可能的是:希望孩子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
做大人,也好难。自己都没办法完全做到的事情,却希望孩子能做到。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过,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这句话我也很喜欢,分享给你。
他认为,人的决策取决于情感、直觉和社会文化的综合,而不仅仅出自于理性。

▲(图/网络)
我前面说的「你可以怎么做」系列建议,也是出于对理性思考的锻炼。
它是科学的应对方法,但科学的应对方法并不是包解决,它需要你持续地协助孩子去练、去思考、去复盘,从而真正掌握它。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说过,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
换句话说,就是决策的制定,往往受制于到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不合经验的思维选择。
同样是慢吞吞问题,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维选取,让你看到你自身的思维决策。
咱们拧巴了,孩子自然也拧巴,但如果你今天看到了大脑的两个系统,并且知道如何去运用和实践,那孩子学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