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八旬老人曾收养700多名流浪儿,到头来却无人来探望
《回家的路》
杭州的冬天总是湿冷难耐。王万林紧了紧身上那件穿了十几年的旧棉袄,颤巍巍地从藤椅上站起来,走到窗前。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尔有几片枯黄的梧桐叶飘落。他望着那条熟悉的小巷,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几分落寞。
"爸,您又站在窗口等什么呢?"喻亿推门进来,手里提着刚买的菜和水果。
"啊,小亿来了。"王万林转过身,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笑容,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没等什么,就是看看街景。"
喻亿把东西放在桌上,熟练地开始整理房间。这间不足六十平米的老房子,曾经挤满了流浪的孩子,如今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老人和满墙的合影照片。
"爸,您坐下休息吧,我来收拾。"喻亿扶着王万林坐回藤椅上。
王万林的目光扫过墙上那些泛黄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他与不同孩子的笑脸。有在院子里一起包饺子的,有过年时贴春联的,有孩子们学手艺时的认真模样...七百多个孩子啊,如今都去了哪里?
"小亿啊,你说...其他孩子们现在都怎么样了?"王万林的声音有些颤抖。
喻亿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心里一阵酸楚。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老人问起同样的问题了。他放下抹布,坐到老人身边:"爸,他们一定都过得很好。您教给他们的手艺,足够他们谋生了。"
"是啊,是啊..."王万林喃喃道,目光又飘向窗外,"我就是...想听听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平安就好。"
喻亿看着老人花白的头发和日渐佝偻的背影,眼眶发热。他想起四十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如果不是王万林,他可能早已冻死在杭州的街头。
那是1979年的冬天,15岁的喻亿被人骗到山西一个小煤矿打工,受尽虐待后逃了出来,一路流浪到杭州。又冷又饿的他蜷缩在巷子口,被下夜班回家的王万林发现。
"孩子,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年轻的王万林蹲下身,关切地问道。
喻亿抬起脏兮兮的脸,警惕地看着这个陌生人:"我...我没地方去。"
王万林没有多问,脱下自己的棉袄裹住喻亿:"走,先跟我回家暖和暖和。"
那时的王万林家只有他和老母亲两个人。喻亿记得很清楚,王妈妈煮了一大锅热腾腾的面条,还特意加了两个鸡蛋。那是他离家后吃的第一顿饱饭。
"慢点吃,别噎着。"王妈妈慈爱地拍着他的背,"可怜的孩子,怎么瘦成这样。"
喻亿狼吞虎咽地吃完,这才有机会打量这个简陋却温馨的家。两张并排的大木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墙角堆着些生活用品。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王万林问道。
"我叫喻亿,江西人..."喻亿低下头,"家里穷,爹让我跟人出去打工挣钱,没想到..."
王万林和母亲对视一眼,明白了大概。那晚,喻亿睡在了他们家唯一的一张空床上——那是王万林的床,而王万林自己打了地铺。
第二天,王万林带着喻亿去了派出所,想帮他联系家人。但喻亿死活不肯回去:"回去还会被送走的,求求您,让我留下来吧!"
王万林看着这个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孩子——他8岁丧父,16岁被人诬陷偷窃,背上了"盗贼"的污名,找工作处处碰壁。直到18岁才在一家塑胶厂找到工作,深知无家可归的滋味。
"妈,要不...让他先住下?"王万林试探着问母亲。
王妈妈慈祥地笑了:"我正想说呢,这孩子看着就让人心疼。"
就这样,喻亿成了王万林收养的第一个流浪儿。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
一个月后,王万林又在火车站发现了一个被拐卖后逃出来的小女孩;接着是在菜市场遇到的走失儿童;然后是被人骗光钱财的农村少年...一个接一个,王万林的家渐渐成了流浪儿童的临时庇护所。
"最多的时候,家里住了十一个孩子。"王万林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两张床睡四五个,其他的打地铺。虽然挤,但总比流落街头强。"
喻亿记得,为了养活这些孩子,王万林除了在塑胶厂上班,还接了不少零活。他一生未婚,把所有的钱和精力都给了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有些孩子知道家里地址的,我就买票送他们回去;找不到家的,就教他们手艺,等成年了再让他们出去工作。"王万林从不求回报,只希望这些孩子能有个出路。
喻亿就是留下来的孩子之一。王万林送他去学了修车技术,后来又帮他开了个小修理铺。如今喻亿已经五十多岁,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但他从未忘记这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父亲"。
"爸,您看这个。"喻亿从包里拿出一本旧相册,"我昨天收拾东西时找到的。"
王万林戴上老花镜,颤抖的手指抚过那些照片:"这是小芳,她现在应该...四十多岁了吧?这是阿强,学得一手好木工...这是..."
每翻一页,老人的眼睛就湿润一分。七百多个孩子啊,他几乎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记得他们的故事。
"爸,我有个想法。"喻亿犹豫了一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能不能...通过媒体找找其他孩子?不图他们回报什么,至少让您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
王万林的眼睛亮了起来,但随即又暗淡下去:"这...会不会打扰到他们?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了..."
"不会的。"喻亿坚定地说,"您养了他们那么久,他们肯定也想您。只是...可能不知道怎么联系您,或者不好意思主动来。"
在喻亿的劝说下,王万林终于同意了。当地电视台很快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采访了这位曾经收养七百多名流浪儿童的老人。
镜头前的王万林显得拘谨而真诚:"孩子们,你们不要怕,我发这个视频不是让你们来养我。我就是...很想你们。不知道你们现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能报个平安告诉我一下..."
节目播出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称赞老人的无私,也有人质疑那些被收养孩子的"忘恩负义"。但王万林从不看这些评论,他只是守着那台老式电话机,期待着铃声响起。
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在深圳开餐馆的张建军,当年王万林教他厨艺,还凑钱给他当启动资金。
"爸!是我,建军啊!"电话那头的中年男子声音哽咽,"我...我对不起您,这些年都没回来看您..."
王万林握着话筒的手不停颤抖:"建军啊,你好就好,你好就好...开餐馆累不累?"
接着是已经成为小学老师的李芳、在杭州做装修的赵强、远嫁新疆的马丽...电话一个接一个,王万林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最让老人惊喜的是,一个周末的早晨,门铃突然响起。喻亿去开门,发现门口站着三个中年人,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
"我们是...爸的孩子。"领头的中年女人红着眼睛说,"看到电视后,我们约好一起来看爸。"
王万林从椅子上站起来,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流下:"小芳...阿强...小丽...你们都来了..."
喻亿站在一旁,看着老人被曾经的孩子们围在中间,终于忍不住转身抹去眼角的泪水。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会有更多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那天晚上,小小的房子里再次挤满了人。大家围着桌子吃饭聊天,就像几十年前一样。王万林坐在主位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爸,您看这个。"张建军拿出手机,"我们建了个群,已经有二百多人了,都是您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大家商量着,以后轮流来看您。"
王万林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出的问候消息,一时说不出话来。七百多个孩子,也许不会全部回来,但只要有几个人记得,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离开。喻亿留下来帮老人收拾。
"小亿啊,"王万林突然说,"谢谢你。"
喻亿愣住了:"爸,您谢我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谢谢你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头子。"王万林拍拍喻亿的肩膀,"也谢谢你让其他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窗外,杭州的夜空罕见地出现了星星。喻亿想,也许这就是善行的力量——它像星光一样,虽然微弱,却能照亮黑暗,指引迷途的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