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同盟军被赶出果敢之后,曾多次与缅军发生战斗。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2015年的“2.9光复之战”。同盟军联合德昂军、克钦军从三个方向发起猛攻,缅军被打个措手不及,老街很快便被拿下。
但接下来攻打米线沟缅军司令部时,由于工事坚固,久攻不下。缅军增援部队赶到后,同盟军很快便被迫撤离老街。
2016年11月,缅军大举进攻克钦,为解克钦之围,同盟军、德昂军、若开军向外围多个重要城镇发动进攻。
一开始同盟军在勐古方向推进很快,占领了大部分城区,但在攻打缅军团部时,怎么也打不进去。直到缅军增援赶来,战斗了16天的同盟军在付出较大伤亡后被迫撤离战场。
这两次战斗都体现了一个特征——缅北民地武缺乏重武器,在遇到缅军坚固据点时往往啃不动,一旦缅军援兵赶来,就只能被迫撤退。
同盟军缴获重火炮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次“1027行动”,三兄弟联盟的进展却非常顺利,攻下了许多坚固的据点。比如缅军经营了60年之久的滚弄地区、占据了30年的拱掌地区以及之前久攻不下的勐古。
直至同盟军杀入老街东城,除在大水塘方向没有进展外,其他地区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这支同盟军仿佛脱胎换骨了一般,战斗力大幅增强。
笔者从2009年就开始关注同盟军战事,从目前流出的武器装备来看,依然是火箭筒加班用机枪,相比于前几年只有量的变化并没有质的提升。
那么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让同盟军的战斗力有如此大的提升呢?答案就是无人机。
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非常常见,笔者也做过很多解说视频。但并未发现,光靠无人机轰炸就能轻松攻破敌方阵地的战例。
乌军小型无人机
那么同盟军的无人机到底厉害在哪里呢?
同盟军媒体放出过几个采访前线战士的视频,他们讲述了战斗中的许多细节:
比如攻克大岗塘的战斗中。进攻发起以后,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前冲,由于缅军顽固抵抗,在拿下侧翼据点后战士们的弹药就快要耗尽了。
连长立即通知后方把弹药运送上来,期间消耗了一个多小时,让缅军有时间加固工事。
当同盟军再次发起冲锋时,遭到缅军更加凶猛的阻击,机枪手、火箭炮、狙击手不断用火力压制同盟军,导致好几名战士受伤。
同盟军接连发动两波进攻未果,于是呼叫无人机来增援。在无人机轰炸缅军阵地后,再次发起冲锋,结果一波就拿下了阵地。
同盟军发布的攻占其他的据点的视频中,则能看到据点周围满地的松土,仿佛被犁过一般,与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炸过之后的景象有很大区别。
战后景象
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非常常见,主要有三种用途。一开始主要用于侦察地方动向或用来引导火炮打击。后来乌军将民用小型无人机改装成可以投弹的武器,用于轰炸掩体外的俄军。发展到现在,自杀式无人机已经在俄乌战场大规模应用,攻击对象多为装甲装备。
但是由于俄乌两国的防空设备都很先进,进攻端彼此也相互抵消了,双方的大型无人机很少露面,因为容易被雷达发现,遭到针对。
所以俄乌战场上比较常见的都是一些小型无人机,这就导致载弹量很小,一般只能挂载2-4枚小型炸弹。
以乌军为例,他们的无人机炸弹大多是前线士兵手搓的,一般用3D打印机打印弹体,或者用枪榴弹改造,总体威力与手雷差不多,难以对据点造成毁灭性打击。
用于攻击装甲装备的自杀式无人机上绑的炸弹,则是用RPG弹药改造而成的,威力确实提升了很多,但还是达不到“犁地”的效果。
乌军常见无人机弹药
所以,同盟军的无人机到底采用了什么魔力呢?
虽然同盟军从来没有公布过无人机大队的庐山真面目,但缅军发布了几张缴获无人机的图片,很明显是用制造大国的农用重型无人机改造的。
这种无人机在网络平台上很容易就能买到,而且载重量甚至能达到三四十公斤。值得注意的是,制造大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措施9月份才生效,这也就意味着此前无人机出口几乎不受限制。
缅军防空技术非常落后,目前还没拿出有效的对付无人机的办法。这也就意味着,在战斗中,同盟军可以出动重型无人机挂载大量炸弹,肆无忌惮地轰炸缅军阵地。
最近,同盟军方面又流出了几段用无人机轰炸缅军阵地的视频。为什么要用“轰炸”这个词,看一下视频中使用的炮弹就知道了。
无人机扔下去这个带尾翼的炸弹,宛如一个小型煤气罐,将铁皮屋顶炸得稀碎,可以想想威力有多大。
无人机炮弹的大小,看上去与120毫米迫击炮弹差不多。普通读者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概念。目前西方国家步兵,使用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就是120毫米,杀伤半径能达到20米以上。
考虑到是无人机专门用来对付步兵的,在炮弹里面加了钢珠的话,杀伤威力就更大了。所以,如果是从俄乌战场转过来的看官,很容易低估了无人机在缅北战场的作用。
过去民地武使用的大多是轻武器,最多就几门60毫米迫击炮,缅军可以轻松拿捏他们,也丝毫不用考虑防空的问题。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分析缅军的防御工事,建得非常简陋。
如今同盟军出其不意地投入了重型无人机,而且无人机飞到400米以上的高空,地面很难察觉。投下炮弹,瞬间就能带走据点里毫无防备的缅军士兵。
试想一下在攻打据点时,出动5-10架重型无人机,轮番进行轰炸,有几个据点能顶得住?这就是前期同盟军能够快速推进的奥秘。
缅军在掸邦北部接连败退,丢失了很多阵地,甚至出现一些士兵不战而降的现象。
缅军缴获的无人机
缅军总司令敏昂莱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对接连的失败做出解释。此前他发布了一份声明:有“外国无人机专家”参与了民地武对掸邦北部国防军哨所的袭击,民地武一直使用“技术先进的无人机”攻击军政府阵地。
敏昂莱没有说“外国”指的是谁,这番言论显然有甩锅的嫌疑。实际上,俄乌冲突之后,无人机已经被民地武广泛使用,不仅缅北有,克伦军和人民保卫军都在使用。
人民保卫军旗下有一支专门的无人机部队叫“联盟之翼”,该组织成员文化素质较高,使用的设备也很先进,甚至还能制造各种不同种类的无人机。
但是有一点,同盟军使用的炮弹与其他民地武的并不相同。其他民地武的无人机炮弹,像是用小口径迫击炮弹改造的。而同盟军的炮弹看起来更像是专门定制的。
要生产一枚这样的炮弹,涉及到冶炼、铸造、焊接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炮弹的引信对于缅北民地武来说算是精密工业了。同盟军恐怕无法独立完成。
那么问题又来了,同盟军的无人机技术和炮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由于没有确切来源,我们也只能推测以下几种来源:
三兄弟武装在国内透露的消息很少,但经常接受一些缅文媒体采访。比如之前德昂军的秘书长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早在6月份他们已经开始策划“1027活动”,并与人民保卫军建立了合作关系。
同盟军
既然是合作关系,自然可以互通有无,人民保卫军帮助兄弟联盟培训无人机操作员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还有一条不太能引起人注意的消息。9月中秋节时,彭德仁之子彭琨率同盟军代表团访问了佤邦,佤邦出席人员中有炮兵旅长鲍军龙。
此类来访,一般对方派出什么官员,另一方会派出相同职务或专业的官员接待。当时同盟军刚刚组建炮兵营,想必是到佤邦拜师学艺。
同时佤邦也刚刚培训出300多名无人机技术人员,早已有志运用无人机的同盟军,也可以顺道向佤邦请教无人机技术难题。类似的无人机炮弹,佤邦也完全有能力生产。
所以同盟军的无人机技术和炮弹很大可能是来自以上两个渠道,否则就真的只能去山里面捡宝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