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位时期,在军事与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4-07 19:38:59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称黄台吉、洪太主,出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后金时期的第二位大汗(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亲是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排名第四,在四大贝勒中。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封建化改革,增强中央集权。先后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实施策略,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天聪九年(1635年),平定察哈尔部,统一漠南蒙古,获得“传国玉玺”。同年,将族群正式命名为“满洲”。

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次年迫使朝鲜臣服。随后不断对明朝作战,崇德七年(1642年)取得松锦大战胜利,生俘洪承畴,导致宁锦防线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奠定了稳固基础。占领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明朝关外所有城镇。同年再次发动清兵入塞,攻占80余座城池,直抵山东。

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1643年9月21日),爱新觉罗·皇太极逝世,享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庙号太宗,葬于沈阳昭陵。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

早年经历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乃努尔哈赤次子,自幼饱受父爱。其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系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之女。杨吉努欲与努尔哈赤结盟,故将幼女嫁给他,称为天生“佳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与年仅十四岁的孟古哲哲缔结婚姻,此举引起家族纷争。当时,努尔哈赤的正室为富察氏衮代,即莽古尔泰之母;而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氏感情深厚,她因不干预政事深受青睐。

皇太极天生肤色红润,眉目清秀,行动稳重,举止端庄。他聪颖好学,一听不忘,过目不忘。他喜好读书,是努尔哈赤众将中唯一识字者。在父兄忙于征战之际,年仅七岁的皇太极便开始掌管家务,将家庭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无需努尔哈赤指导,他便能完成出色工作,与努尔哈赤的期望无异,故被视为“心头肉”。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季,皇太极母亲患病欲见亲母,努尔哈赤派人通知叶赫贝勒纳林布禄,但未获准。同年九月,孟古哲哲病逝时,皇太极年仅12岁。孟古哲哲生前地位不高,皇太极成为大汗后,尊其母为孝慈高皇后。

皇太极丧母后,跟随父兄,迅速成长,化作一名文武双全的少年。他向努尔哈赤学习本民族习俗,从小参与狩猎,练就非凡勇气,骑射精准。即位后,他对儿时生活仍然念念不忘,曾言:“太祖时期,闻次日出猎消息,即亲手调鹰蹴球,做好各项准备。如遭阻止,则哭喊请求前往。昔日,众人踊跃争先,视行兵出猎为大喜之事。仆从虽少,人人各自牧马披鞍,劈柴做饭,尽管艰苦,亦乐于效命。国运盛隆,实源于此。” 皇太极与父亲相似,坚毅耐劳,体格强健。沈阳实胜寺藏有他使用之弓,长四尺余,一般人难拉,然其却能驾轻就熟。

初战四方

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之后,皇太极协助努尔哈赤建立新国家。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仅20岁的皇太极随父率3万大军征剿海西女真的乌拉部。皇太极等人抵达乌拉河,隔着河岸对峙。乌拉部酋长布占泰带领乌拉兵观望,不敢过河迎敌。努尔哈赤下令皇太极大军攻占沿岸六座城堡,于金州城外扎营。布占泰固守对岸,两军相持四五天后,皇太极请求渡河攻城,但被努尔哈赤否认。

努尔哈赤派兵四处烧杀抢掠,拆毁占领的城堰,烧毁大量房屋和粮草,在依玛哈达筑城派兵把守,以监视乌拉的动静。次年正月,努尔哈赤拿下乌拉城,布占泰投奔叶赫。

努尔哈赤曾有意立长子褚英为储,然而褚英背着他做出诸多越轨之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共同行动。皇太极等人揭露褚英的阴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两年后将其处死。从此,皇太极更加受到信任。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皇太极任正白旗贝勒。

后金天命元年(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被后世称为后金),自称天命皇帝,授予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儿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即“四大贝勒”。四人轮流掌权,“国中事务皆由直月贝勒处理”。从此,皇太极成为努尔哈赤的左右手,满洲上层的核心人物之一。

后金天命三年(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决意进攻明朝,却尚未确定策略。皇太极献策先攻抚顺,“抚顺是我出入之地,必先取之”。他提议趁李永芳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开马市之机,派五十人扮作马商入城,再由他亲自带领五千兵士夜袭。努尔哈赤采纳了他的建议,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讨明,攻陷抚顺。抚顺之战是后金与明朝首次交锋,对后金未来影响深远,皇太极的战略及身先士卒,对后金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

福禄兵败城破的噩耗传至明都,“举国震惊”,多年未曾过问朝政的神宗皇惊呼:“辽东战乱,建州势力雄起,边防危机迫近。”为一绝后患,明朝决定联合女真叶赫部和朝鲜王朝,以天命四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起始发起对后金的攻击,萨尔浒大战由此揭幕。大贝勒代善亲自指挥,派遣皇太极率领右翼正白、镶黄、镶白、镶红四旗前往攻打吉林崖的西路杜松军,亲自带领左翼正黄、正红、正蓝、镶蓝四旗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东侧)监视明军。此时,努尔哈赤抵达战场,观摩了明军的摆布,便改变了代善的作战策略。

他亲自指挥正黄、镶黄、正红、正蓝、镶蓝五旗首先攻打萨尔浒的明军,命令皇太极带领正白、镶白、镶红三旗监视并阻挡吉林崖的杜松。翌日,努尔哈赤除掉了萨尔浒的明军后,调转马头与皇太极部队汇合,转而进攻吉林崖的杜松。皇太极勇猛冲杀,主将杜松战死,龚念遂带领残余逃往斡珲鄂模,后金取得首战胜利。

皇太极随努尔哈赤乘胜追击,与总兵马林率领的北路明军交锋。在三月初二早晨,皇太极率领1000士兵攻打斡珲鄂模的龚念遂部,率领骑兵突袭,并以步兵推翻战车,明兵溃败,龚念遂等均命丧黄泉。随后,皇太极又率部攻打马林的尚间崖据点,明军大败,马林只身逃回开原。对于另外两路敌军,刘綎的东路军以及李如柏的南路军还在等待终结。

三月初四清晨,努尔哈赤回到赫图阿拉,立刻召集诸位贝勒大臣谋划如何消灭刘綎军,命令代善、皇太极等率领八旗大军前往迎敌。他自己则留下4000兵马守卫赫图阿拉,追踪李如柏的南路明军。午时,代善、皇太极率军出穵里胯什,发现明军在阿布达里岗布列。代善欲亲自领兵夺取阿布达里岗东面山头,再发起从上至下的攻击,皇太极拦住他说:“阿哥您率领大军后行,我率部先行占领该山并发动攻击。”得到代善的许可后,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迅速占领了东侧山头,然后派遣30名精骑发起攻击,然而未能取胜。紧接着,代善率四旗兵亲行为明营发起攻击,经过激战,明军大败,皇太极率军紧随其后攻击。

刘綎率领两营明军前来迎战,皇太极趁明军布阵之际趁虚而入,刘綎阵亡,明军全军覆灭,朝鲜军队将领姜弘立投降。萨尔浒大战是后金与明朝的首次大规模战役,皇太极为此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皇太极与兄阿巴泰率领5000精骑驰援科尔沁,逼得察哈尔蒙古领袖林丹汗远走高飞。

继位为汗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日启六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战役失利郁郁而终。大妃阿巴亥及其两名侍妾随葬。汗位在四大贝勒之间选定,但大贝勒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私情,声誉扫地,继承权亦被废除。次贝勒阿敏非努尔哈赤亲生,曾参与父亲舒尔哈齐的叛乱,无人支持。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罪责累累,加上性情粗暴,无法当选。唯有皇太极具备争位的实力,地位优越,故被众贝勒推举为汗。当天,代善及其子岳托、萨哈廉全力支持,共推皇太极继位,皆因其“才德冠世”。次日,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并焚香告天。

皇太极登基之际,后金面临重重困境,包括明朝加固关宁锦防线,联合朝鲜、蒙古封锁后金;四大贝勒意见不合;内部矛盾引发各种问题;经济遭阻;百姓厌战等。应付明朝,皇太极确立“讲和与自固二策”,争取和平,处理后金的危机,等待时机成熟,再攻明朝。当时明朝因赢得了宁远战役而得势,皇太极上台便向宁远抚袁崇焕致信,期待“互恙和解”。双方均积极备战,明廷一方面索要土地,另一方面加紧修建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锦州城。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极亲自领兵征明。袁崇焕发起“恢复之计”,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其军队在锦州进行修城屯田,实施“守为正著,战为奇著”。皇太极欲发动攻势,反而在宁远遭受重创。虽屡攻数日不果,袁崇焕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仍坚守城池。

后金军队伤亡众多,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阵亡,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均受伤。明将满桂也负重伤,士兵死伤大半。宁远城坚难摧,皇太极只得撤至锦州,已至六月四日。士兵多中暑,皇太极下令退兵。此役明军大胜,史称“宁锦大捷”。战败后,皇太极一筹莫展,辽西暂不可取,夺取北京需另谋他法。皇太极精通蒙古事务,曾参与与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落的结盟,领军驰援科尔沁。

后金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皇太极率大军攻打察哈尔的属部多罗特部,在敖木伦大胜,俘获一万一千二百人。多尔衮因其战功被封为墨尔根戴青,多铎则被晋封为额尔克楚虎尔。 八月,与喀喇沁议和,九月向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及喀尔喀诸部调集军队。九月六日,后金大军正式出征察哈尔。二十日,大军向席尔哈、席伯图、英、汤等地发起进攻,全线告捷。次日,追至兴安岭,缴获大量物资。十月中旬胜利归来。这次出兵,既是对察哈尔大敌的打击,也巩固了对已归附的蒙古各部的统治。不久,皇太极派遣阿什达尔汉到各地颁诏,规定若再讨伐察哈尔,管旗诸贝勒中,凡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者都必须参战,违者要受罚。

革故鼎新

后金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至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称“己巳之变”。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领兵攻占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他决定巩固已占的四城,在关内打进一颗钉子,以为据点。明廷调集各路大军,组织反攻,收复永平等四城,后金兵败归沈阳。皇太极因失已得四城,“感伤堕泪,大小诸臣,见之无不流涕”。

皇太极在位之际,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后金势力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他鉴于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蕴,遂启动了推行文教复兴的策略。后金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他首倡“武治乱世,文佐盛平”,改变了他父亲努尔哈赤对待文人的极端态度,随后当年便进行科考,招纳了满、汉、蒙古生员200人。他深谙文教对治国之重要性,直言读书并非无用。

自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起,下令贝勒大臣的子弟,年龄在15岁以下,8岁以上者,皆要接受教育。他还派遣专员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公诸于众,分配给普通民众耕种,禁止旗主、贵族设立庄园。此外,将原有的13人编为一庄,调整为8人编为一庄,“剩下的汉民,分别居住,编入民户。”同时下令普查壮丁与奴役之事,释放部分奴役为编民。这些手段既制约了满族贵族的特权,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他更是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命众饱学之士翻译汉字书籍。

皇太极积极削弱其他三位贝勒,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他借阿敏退缩滦州、永平等地之败,以16条罪状定罪,将其囚禁终身。不久,阿敏死于疾病。此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初一,他废除与三位贝勒同座共理朝政的旧制,改独坐于南。这样,皇太极的汗权得到加强。

皇太极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增强军事力量,适应对明战争的需求,进一步拉拢汉族与蒙古族,平衡满族八旗旗主和诸贝勒的实力,他扩大了八旗组织,吸纳汉族和蒙古族兵员。1633年6月初二,他下令“不得侵扰”新降之民,最终明将孔有德等人纷纷归降。

1633年,马光远统领汉兵,实际上形成了汉军旗。此年,广鹿岛副将尚可喜归顺,皇太极推说他“知道时势”,赏赐其十斤重的金腰带。到1634年,在沈阳城郊检阅时,共有十一旗军人参加。皇太极通过这些方式加强了汗权,稳固了自己的位置。

称帝改号

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多尔衮等人平定察哈尔部,统一漠南蒙古,并获得所谓“历代传国玉玺”。十月,族名确定为“满洲”。十二月,群臣以察哈尔降服及获得“传国玉玺”为由,请求皇太极“早正大号”,遭推辞。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再次询问汉官儒臣对“早正尊号”的看法,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皆赞同。萨哈廉召集诸贝勒献誓词,表忠心。外藩蒙古诸贝勒纷纷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应允。至天聪十年三月末,上尊号准备完备。

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天坛祭天后“践天子位”,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因朝鲜不顾盟约,决意进攻。十二月二日,皇太极率军出发。朝鲜国王李倧预计“朝夕被兵”,期待明朝援助失败。清军于十二月十日渡过鸭绿江,十三日抵达安州,展开“丙子之役”。次年正月初七日,清军击败朝鲜全罗、忠清两道援军,李倧逃往南汉山城,称臣请罪。皇太极要求严惩朝鲜挑起衅端的官员,同时攻入江华岛,获朝鲜王妃、王子及阁臣等人。三十日,李倧至皇太极面前请罪,史称“丁丑下城”。举行受降仪式后,扣留其长子、次子为人质,其余俘虏家属二百余人遣归京城。二月初二日,皇太极自朝鲜凯旋。自此,清朝取代明朝,朝鲜变为藩属。朝鲜对清朝称藩臣之礼,更改原有兄弟称呼。不久,阿济格攻克皮岛,解决清朝攻向关内的后顾之忧。

针对明朝的军事行动,因山海关阻挡,分为入口之战和关外之战。崇德年间共发起三次入口之战(丙子之变、戊寅之变、壬午之变),每次均在关外部署兵力牵制明朝。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派阿济格等领兵出战,首次入口之战俘获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活捉总兵巢丕昌。崇德四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军渡运河,攻占山东济南府,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余,四月胜利回师。岳讬在军中阵亡是清军重大损失。崇祯帝宣布京师戒严,忧虑重重,临时放松对农民军围剿,调集兵力抗清。

奠定基业

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军筑义州城。少部分兵力进塞,集中力量打松锦大战。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八月,皇太极鼻血喷涌,急行六天到松山。皇太极亲自出征,清军士气大增。依乌忻河南至海,横跨大路,驻营连绵,高桥设伏,围追堵截,周遭有心备。二月十八日,清军进入松山,活捉洪承畴。三月初八日,锦州城内祖大寿孤立无援,被围一年后投降。四月,清军攻克塔山、杏山,二城皆毁。至此,松锦大战,清军告捷,歼灭明军五万余众。随后,松山、锦州归顺清军。

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壬午之变)。他要求格外关注明朝和农民军动向,坚持友好相待。奉命大将军阿巴泰领军,从界岭口及黄岩口毁墙而入,长驱南下,陷山东兖州,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败敌三十九处,得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民三十六万九千口及马牛衣物等。汉将李国翰、佟图赖、祖泽润、祖可法、张存仁等请趁势攻占北京,皇太极坚持既定国策,表示:“进攻山海关如砍树,须先从两旁砍削,树必倒。今吾不取关外四城,如何能克山海关?今明精兵已尽,吾军四围纵略,明国日衰,吾军日强,此后燕京可得矣。”终皇太极一世,清军未过山海关,却为后来的清兵入关扫清障碍。同年十月,西藏达赖五世遣使向清朝示好。皇太极盛赞藏传佛教,向使团表达他对佛教的热诚。

猝然长逝

皇太极在五十岁那年,因深爱的宸妃离世,瞬间孱弱。皇太极一生有十五位妃嫔,最爱的当属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迎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元年封为关雎宫宸妃。她温柔贤惠,与皇太极感情深厚,婚后生下一子,使皇太极欣喜若狂,颁布清朝首个大赦令。然而,此子两岁夭折。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在松锦前线闻知宸妃病重,赶回盛京,而此时宸妃已然离世。皇太极极度悲伤,此后长期迷糊、食欲减退,常感“圣躬违和”。当年十月初二日,他告诫诸王及其妻儿:“山高难攀,木直易折,年轻易老,这是上天赐予我忧虑。”显示他对日渐衰老的担忧。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起,皇太极因健康恶化多次颁布大赦令,减轻政事负担,甚至虔诚祈求。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极突然辞世,享年五十二岁。赐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至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沈阳昭陵(北陵)。

0 阅读:12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