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保存概况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0-20 11:16:16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观众老爷们点点“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觉,谢谢您的支持。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天山北麓,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阿克苏一带,分布有众多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小规模的洞窟遗址,也有古城遗址、屯田遗址、古墓葬遗址等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兹洞遗址。

龟兹石窟,是古代龟兹境内27个佛教石窟,824个洞穴的统称,其中有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及一些精致的泥雕,分布于960平方公里的龟兹沙漠地带,共9个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

克孜尔千佛洞于1961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2014年又被列为“长安-天山走廊交通网络”上的一个关键地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龟兹石窟始建于汉,兴盛于唐,衰落于宋元,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媒介,又是展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材料。而托乎拉克艾肯洞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坐落在山脉南侧,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新和县大尤都斯乡萧尤鲁克村20多公里的地方(见图1)。

托乎拉克的意思是“胡杨沟”的维吾尔语。石窟东西约600余米,南北各500余米,中间有一道由北至南的峡谷,里面长满了低矮的胡杨,故得名“托乎拉克艾肯”。

1石窟调查简述

俄国人别列佐夫斯基于1907年到这里来作调查和考察。一九一五年,一位名叫斯坦因的英国人,为了考察这个洞穴,也访问过这个洞穴。新疆地区文化遗产工作队于1953年对此进行了考察。

一九六一年,阎文儒老师到此视察。常书鸿对此洞及窟域中的寺庙遗迹作了初步研究,并作了简要介绍;朱英荣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洞穴中的一些情况。

一九九五年五月至七月,在中国克孜尔石窟举行的"第2期"敦煌研究院"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对莫高窟的勘察和编号工作。新疆龟兹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于一九九八年七月对该地区的莫高窟进行了全面考察。

新疆龟兹研究所于2009年组织专家对该地区的石窟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出版了相关的考察报告。在2006年,莫高窟被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

2石窟保存概况

从洞穴的形状和壁画的样式来看,托乎拉克艾肯的洞穴始建于6世纪,一直沿用到9世纪以前。目前已有数窟20座,其中包括中央柱窟、方形窟、寺室窟等,其数量如表1所示。

因其地处风化严重和地震多发地带,多数洞穴破损严重,大部分石窟都被破坏或堆积,9个洞穴内尚存有壁画。其画风具有中、后期龟兹艺术特色。

在托乎拉克艾肯的洞窟中,与龟兹其它洞窟相比,它的制作方法更贴近于其它的洞窟,它由支撑体、地仗层、漆层三部分构成。

以粘土沙砾层为主,以麦秸泥层为主,以红色、绿色、蓝色、白色、黑色和棕色为主。在托乎拉克艾肯的洞窟中,大部分的地面都是麦秆泥,通常是用当地的粘土和3-5cm高的稻草混合而成,然后用铁锹将其平整。

在绘画壁画之前,一般先在地面上涂上一层白色的石膏。所用的漆料应该和龟兹其它洞窟的颜色相同,红者以赭石为主,而绿的应该是氯化岩,青色的是青金石,而灰的是石灰,而褐色的主要是铅的丹砂或铅的白变。

石窟中11号,14号,15号窟是完整的。

该石窟座落在中央寺庙东侧,北面与第十二号石窟只有一壁之隔,其厚度为160公分,南面距离第十号石窟11公尺,座东向西。

形制为方形穹隆顶窟,洞窟平面呈方形,面宽208厘米,进深200厘米,高204厘米,穹隆直径160厘米、高64厘米。

主墙:墙仍在,上面的边折痕破损,壁面草泥层无存。

正面墙:中间为平顶的方门,多数已坍塌,只有少数平顶保留下来。

左边墙:墙仍在,墙面上的草泥已不见,在堆灰面上还残留着一些壁画,由于保存范围太小,所以没有人知道。

右墙:墙壁的下半部分破损,在里面的尽头有一条通向第十二洞的甬道,甬道深度160公分,甬道中有开凿的痕迹。墙面边缘有一层草和泥土,留下了一幅画的痕迹,但很小,无法辨认。

顶端:穹隆顶,四周各有一层重叠而存的壁画,右侧壁上沿存少量绘画,水平面绘卷草纹,直立面绘坐佛,现残存4身且多有残损。

平屋顶的四个角上的草泥大部分都已经剥落,只剩下最外侧的一个角落里还残留着一些壁画,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胳膊和一块飘着的绢布,其他都被毁坏了。

中部圆顶处破损严重,其外侧有八条横带,大部分破损,横批内侧有鸭衔环图案,目前只有两条横批完好,其余破损严重。

座落在寺庙东侧后面的山腰上,北面是第十五号窟,距离大约10米左右,南面没有洞穴,东南方向65m处是第十三号窟,位置在东边西边。

该石窟保存完好,除了墓室正面有几扇窗户破损,其余墙壁尚算完好,但窟顶已被浓烟熏得很深,大部分洞穴都被沙土和岩石所覆盖,只有少数几处遗址裸露在外面。

旁廊:纵向狭长,平顶,现存只有左、右两墙前方有一小片草泥,其余皆无,向里一端向右折,是一间房门口,四方平顶,门内口上方尚有安放门框的凹穴。

客厅的主墙:墙壁完整,草泥层无存。

正面墙:中间一扇敞开的窗户,已经破损.

左边墙:下面的墙壁和拱门都被破坏了,墙壁上还残留着烟灰和泥土。

右墙:内端为门洞,中间留有灶火遗址,大部分已被埋入土中,近门处尚有少许草泥。

顶:横向的拱形拱顶,拱顶比较高,四周墙底各有一节,宽度15公分左右。

在14号洞的北面,两个洞之间的距离大约10米。它在东边,在西边。结构形式为中央柱竖券顶洞穴式,现存三个主要的房间,包括前室,主室,和甬道。

前壁:大部份坍塌,上、下壁皆不存,仅有左右两侧墙中的一段,外侧坍塌。为了防止洞穴被破坏,在洞壁上砌了一道土墙,还安装了一扇简单的木门。

主室(图二,三):各壁的墙体及壁画保存相对较好。

正壁:中间为拱形,龛前放着一张像桌,龛内正壁画着一尊佛像的项背和一张方椅,底座两边各有一条蛇,左边一面墙残破不堪,上面的泥土已经剥落;

右边下面是一对神仙,他们的手上握着一只手,对着佛像,上面有四排小小的菱形格子,在龛的外面,还有一圈是白色的,上面画着绿色的卷草图案。塔中有一尊佛像,呈圆面绘菱格,共有六排。

前墙:中间有一道门,残缺,左侧有一拱形龛,龛里正面墙上有一幅项背,侧面有一条菱形花纹,壁上有一层草泥剥落;

右侧中间为一龛,内壁为项背,侧面为菱形花纹。龛外壁上缘坍塌,中间壁仍存,左右两侧留有盘膝而坐的天人,其余无存。

左边:共有两排八个说法图案,下面的大部分都被破坏了,只有下面这一排上面的部分还保留着。

右边墙:和左边墙一样,下面的画也没有保存。

顶端:前部坍塌,内侧也只有50公分左右,并有裂缝。左右两边的窟腹壁高160公分左右,尚有壁画描绘了菱形的因果关系,菱形格子塔中的佛像及方形坐像,底部有一段枭混式叠加纹。

原来,在券腹部的上缘刻有一排菱形格子本,现在只剩下一副兔王本生的残图在券腹部的内侧。

左甬道:左右两厢皆有破损,目前已用草泥补全。殿顶尚有少量的壁画,腹部有菱形花纹的坐佛图,上方有细小的菱形格子图案,描绘了各种动植物及树木。中脊绘白色大雁其间绘风神和雨神。

右甬道(图四):完整地保留了一面完整的壁画,其内侧壁绘一幅方形构图的舍身饲虎图。外侧壁外端残损,里端残存一身立像,现仅保存头部与双脚。

底部为一排管瓦花纹,上方绘二列菱格坐佛,上沿一列小菱格内绘动物,两侧绘剑形树。中脊绘雨神,大雁,风神交错而立。甬道口周围有一圈的筒瓦花纹。

后甬道:主墙两侧两侧上方,分别为一小室,内墙正面绘有项背,两侧均有菱形花纹,右侧为较为完整的一面。中间的埃内图。

棺材的正面,是一幅燃烧的棺材。上面画着四个僧人抬着一根木头,朝着棺材飞去,中间则是雨神和大雁的图案。

3保护区内的寺院遗址

在图乎拉克艾肯洞穴的保护区中,有一个更著名的寺庙遗迹,叫做“拉克艾肯城堡遗迹”。

这座寺庙坐落在山谷中央高台之上,南北宽约二十五米,东西长三十余米,寺庙东南侧尚留有石阶,石阶是从山谷底部挖出来的,大部分都已破损。

寺庙周围残存的断壁残垣,均为夯筑墙,部分以泥砖砌成。寺庙的旧址曾经遭到过数次盗窃,在其表面散落着一些红色陶器的碎片。

4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的文物保护概况

由于被遗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托乎拉克艾肯洞窟一直无人看管。1956年,新和县建立了文化中心,对该地区的古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其中就有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庙,195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

新和县文化遗产委员会于一九八一年在该地建立了一块“历史文化遗产”标识。新疆龟兹石窟研究院于1985年建立后,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部门的有关规定,将石窟寺转交新疆龟兹石窟研究院,并由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看管。

2007年,国家将托乎拉克艾肯洞窟列为我国第4个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一九九一年,工人们在第十五号窟门安设,在窟顶的中央支柱上,凿出一根混凝土柱子。

之后,新疆龟兹石窟研究院也组织专家进行了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为文物的恢复和保存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2016到2021年,先后对15号窟门进行了重新安装,修建了雨棚,重新加固了土墙,对草泥浆进行了修补和加固,并在石窟的外围安装了带刺的栅栏,安装了巨大的金属门。

目前,石窟的保存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坚信,只要在全国、各地区的大力扶持下,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一定会受到很好的保存。

5结语

从所搜集的相关信息以及地图所标示的地点来看,新和县的托乎拉克艾肯洞窟与拜城县的文巴什洞窟相距不过10公里;

托乎拉克艾肯洞窟位于山脉的南部,而温巴什洞窟位于山脉的北部,两座山峰的另一端则是山脉的北面。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在托乎拉克艾肯石窟附近,有一个通往拜城县温巴什乡的商贸古道,以前的先辈们来往密切,从新和县这边用粮食、布匹之类的物品运输过去,交换菜籽油、蔬菜、家畜、毛织品之类的商品。”

由此可以看出,在托乎拉克的伊肯洞附近,来往的商旅十分频繁,当地的经济也十分发达。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的开凿比龟兹其它地区的洞窟要迟一些,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其特点是既继承了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将中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发展出一套独具地方特征的洞窟美术。

众多中外著名的专家、画家对新疆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方面均作出了高度的赞誉;

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乎拉克艾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有着重要的艺术与科学研究意义。

0 阅读:6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