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奠定了一个人的格,框定了一个人的局。
人有大格局,才有大视野,才能于有限生命中活出无限意义。
所谓“格局”,说到底就是你读过的书、经过的事、遇过的人。
想要打开格局,最好的方式就是:读己,读人,读书,读事。

01 读己:读透自己
《半山文集》中说:“读一本书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读一遍。”
人总是拿着放大镜去揣摩别人,却常常忽略了读懂自己。
以为活得够通透明白,其实仍在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
很多时候,别人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忠于自己,方能找到定位,升华认知,摆脱庸庸碌碌。
著名作家余华,曾在高考中接连失利,两次落榜。
不得已之下,他选择接受父亲的安排,成为了一名牙医。
即使工作稳定,收入不菲,可那段时间,他愈发迷茫痛苦。
他意识到,这与自己追逐文学的梦想背道而驰,于是直接转行。
自此,余华苦练文笔,屡屡投稿,终于在五年之后,他的作品被《北京文学》选中,声名渐起。
此后经年,更是笔耕不辍,写下一部部震惊文坛的佳作。
作家周国平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你自己。”
现实中,太多的人,在名利欲海中横冲直撞,不知心中所想,不知该往何方。
殊不知,只有读懂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才能提升格局,脱颖而出。

02 读人:读懂别人
《文子》有言:“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处世最深的智慧,莫过于读懂别人。
若分不清谁好谁坏,孰真孰假,便容易错付真心,踏上歧途。
唯有擦亮眼睛,读人观人,方可和对的人同行,一路扶摇直上。
1908年,有个17岁的少年来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
很快,他结交了一堆狐朋狗友,日日厮混,打牌喝酒。
不到两个月时间,有志青年便堕落成了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混子。
幸好当时,他结交了两位手不释卷、谈古论今的新朋友。
他们力劝少年搬家,并举荐他成为公学的教员,经营一份正经事业。
没过多久,他便彻底戒掉了烟酒,发奋上进,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大家。
这个少年的名字,叫做胡适。
古语有云:“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身边人的一举一动,会在无形中撬动你命运的齿轮。
读懂别人,优化圈子,格局也自然而然改变,引领你高飞。

03 读书:读出智慧
《酉阳杂俎》有言:“人不读书,其犹夜行。”
知识的匮乏,必将带来见识的短浅,无尽的茫然。
书富如入海,坚持读书,才有深邃的智慧,无穷的力量。
战国时,苏秦游历各国,试图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数年过后,他无功而返,迫不得已潦倒归家。
家人讥笑他不治生产,只懂得逞口舌之利,对他百般轻贱。
苏秦惭愧不已,但并未言弃,而是埋首遍观所得之书,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经过整整一年的钻研,苏秦悟出合纵连横之术,重新出山。
最后,苏秦身挂六国相印,使得“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读书有所见作》中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书籍,是思想的摇篮,是格局的灵魂。
没有书的滋养和启迪,人很难突破固有的认知与思维。
养成读书的习惯,武装头脑,富养学识,生命才会随之变得辽阔,使转机到来。

04 读事:读出阅历
中国有句老话:“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一个人,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方能将经历化作阅历,登上跃升的阶梯。
王阳明的经历就是如此。
他十二岁时便立志读书做圣贤,为此他跑到边关历练,格竹子到生病。
但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圣贤之道的出路。
直到被宦官刘瑾迫害,他一路逃亡,抵达瘴气弥漫的贵州龙场。
当功名利禄成了一场空,父母亲人远在天边,随从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
每一件事,都成为了王阳明的养料,让他真正开始觉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无论遇到什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正如王阳明所说:“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
不管事多难、坎多大,修持正念,磨砺心性,打开格局,必定大器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