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有载:“去冬节一百五日,谓之寒食。”
寒食节,在冬至过后的第105天,即清明前一两日。
传说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禁火寒食。
推广延续之下,寒食节逐渐成为古代民间第一大祭日。
因为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时至今日,这个重大节日已渐渐不为人知。
守传统,祈安康,别忘了寒食节,别忘了守3俗,食3物,忌3事!

01 守3俗
·吃冷食
寒食节,是唯一一个以食物命名的传统节日。
顾名思义,就是家家户户都要禁烟火、吃冷食。
不仅是对介子推的追思,也是仲春时节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山火。
故而从上古时起,人们都会提前两三日备好食物,再熄灭炉火,只吃冷食。
但冷食寒凉,不宜多吃,即使遵循传统,也要适度而为,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祭祖宗
《寒食诗》有云:“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寒食节这天,春光如画,可田野间到处是心忧神伤的扫墓人。
人们会到先祖坟前,庄重祭祀,焚香烧纸,供上祭品和酒水。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本,祖宗,是我们来时的路。
正是祖辈的努力和庇佑,才有今日的安稳与幸福,永言孝思,缅怀先祖,也是为人子孙一生的修行。
·插柳枝
古语有云:“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寒食节,江南地区许多人家都会折下柳枝插在家门前。
因介子推抱柳而死,插柳有纪念他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此外,古人视柳树为“鬼怖木”,可辟邪消灾,保家宅平安。
寒食正值柳树吐绿,生命力极其旺盛,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生的祝祷和希冀。

02 食3物
·寒食粥
《邺中记》有载:“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糯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粥可提前熬煮,且冷食不伤胃,是古人过寒食节的理想选择。
虽粥的品类繁多,但杏仁麦粥、桃花糯米粥与杨花小米粥最为常见。
古人还会在粥中掺杂野菜,如荠菜、榆钱等,以应对青黄不接的春天。
春日饮食,宜省酸增甘,加麦芽糖或蜂蜜到粥中,还能润肺清肝,滋阴养阳。
·寒食面
《介休县志》中说:“寒食禁火,预制麦面为条,冷啖(dàn)之,土人呼‘子推面’。”
除了喝粥,面食也是寒食节最重要的主食之一。
寒食面,一般是由荞麦面制成,既经久耐放,又营养丰富。
哪怕是前一天煮好放凉,第二天再淋上酱料,也风味极佳。
有些地方则是将五谷杂粮面粉用小火炒至金黄色,再放入芝麻、花生等干果,食用时用水泡开即可食用。
·寒食糕
《东京梦华录》有言:“寒食前一日,家家蒸饼、炊糕,以备冷食。”
因糕与“高”谐音,所以百姓以冷糕祭祀介子推,寓意“德高如山”。
况且糕点饱腹感强,也不易变质,所以成为重要的节令食品。
如枣糕、豌豆黄、撒子、驴打滚、糖火烧等,皆是最具代表性的寒食糕。
而南方地区通常是用艾草或麦叶青捣碎取汁,加入糯米面中,做成青团。
还有豆沙、枣泥、笋干肉末等各种馅料以供选择,以承载人间团圆的情思。

03 忌3事
·忌烟火
韩翃(hóng)诗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普天下禁烟火,唯有权贵宠臣能得到帝王恩赐的燃烛。
这不只是对介子推的追思,也是源于古代“改火”仪式的传承。
古人认为,火用久了就需要熄灭,否则会积存秽气,易引发火灾和瘟疫。
所以,三月之初的寒食节,禁用烟火,而后重新取火,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忌婚嫁
《岁时广记》中说:“寒食前后三日,俗忌举火,尤忌婚娶,恐犯断火之谶(chèn)。”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寒食祭祖扫墓,切不可举办婚礼,亵渎祖先。
寒食禁火还象征火种断绝,而婚嫁是为了家族香火延续,也犯了民间大忌。
此时,处于仲春之末,阴气未散,更不利于新婚“开枝散叶”的阳喜之事。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理应择选良辰吉日举行仪式,取个好兆头。
·忌晚归
《永平府志》有言:“寒食暮,家家早闭户,谓‘鬼巡疆’,行者速归。”
寒食节是“鬼节”之一,夜间,鬼门开启,亡魂归家享祭。
鬼魂往来,阴气过重,人们都会早归紧闭门户,避免冲撞鬼祟。
古代寒食节又严禁生火,无灯火照明,街巷漆黑,出行风险大增。
即使如今夜里灯火通明,也要早点回家,以安先灵,以养身心,才是对祖宗的敬重,对自身的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