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娘到了三娘孟玉楼房中,开门见山问道孟三姐你是否要往前进。所谓“往前进”,就是“改嫁”的另外一种更加委婉含蓄的说法。
直到此时,作者兰陵笑笑生才补叙清明节那日郊外,原来孟玉楼也注意到了这位李衙内。见他生的一表人物,风流博浪,两家年甲(年纪)多相仿佛,又会走马拈弓弄箭,彼此两情四目都有意了。
孟玉楼自西门庆死后,这个家眼看着在吴月娘的治理下,沸反盈天,乱象频生。吴月娘刻薄寡恩,刚愎自用,不停地清除异己,排挤他人,这个家已经被她拆的七零八落了,说是“树倒猢狲散”恐怕也一点不为过。
何况自己身边有无所出,迟早也要落个被吴月娘扫地出门的下场。不如早作打算,向前一步,寻上个落叶归根之处。吴月娘所说的,不正是自己那日郊外见到的那个郎君吗,真是郎有情妾有意!
现在见吴月娘问起,口里虽说:“大娘休听人胡说,奴并没此话。”但是这张脸却早已绯红。孟玉楼口是心非,她的这张绯红的脸是不会说谎的。吴月娘见了,便知道这位孟三姐也是“女大不中留”了。
吴月娘吩咐来昭将那位官媒人陶妈妈请进来,等够多时,孟玉楼梳洗打扮出来,与陶妈妈相见。这个场面,在小说的第7回“薛嫂儿说娶孟玉楼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我们都似曾相识。
陶妈妈一见之下,不住口地夸孟玉楼人才出众,盖世无双,堪可与李衙内做个正头娘子。孟玉楼倒没有轻易被陶妈妈的谀辞冲昏头脑,因为有当初嫁给西门庆时,媒人薛嫂夸大其词的前车之鉴在,这一次孟玉楼谨慎多了,连珠发问,要陶妈妈从实说来,休要扯谎。
Q1:李衙内多大年纪,原娶过妻小没有?
Q2:房中有人也无?姓甚名谁?
Q3:乡贵何处?地理何方?
Q4:有官身无官身?
陶妈妈首先强调自己是“本县的官媒人(的身份),不比外边媒人快说谎”,拿官府来替自己背书,以此来赢得孟玉楼的信任。然后针对孟玉楼的这些问题,一一给予了回答。
具体归纳如下:李衙内属马,今年三十一岁,现为国子监上舍,没有大娘子二年光景,房内只有一个从嫁使女答应。原籍是北京真定府枣强县人氏,家中田连阡陌,骡马成群,人丁无数。
这孟玉楼被陶妈妈这一席话,说得千肯万肯,态度马上就变了,吩咐丫鬟兰香:“放桌儿,看茶食点心与保山吃。”
当下叫傅伙计写了孟玉楼的生辰八字,吴月娘又叫人请来薛嫂,薛嫂是当初孟玉楼嫁进西门庆家的媒人,现在一事不烦二主,吴月娘这边仍然请薛嫂出面,和陶妈妈商量两家的婚事。
不过这一回不是别人骗孟玉楼,而是孟玉楼骗别人了。原来,陶妈妈和薛嫂这两位媒人担心孟玉楼的年龄偏大(孟玉楼此时的实际年纪是三十七岁,在那个年代三十七岁算是很大的一个岁数了)问过算命的先生,将她的生辰八字改为“三十四岁十一月廿七日子时生”。
如此看来,陶妈妈说自己是“本县的官媒人(的身份),不比外边媒人快说谎”,也是一句谎话,当不得真。嗐,媒人的嘴,骗人的鬼,这话真不假。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