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鸿章(1823年2月-1901年11月,安徽合肥)
1870年10月:李鸿章由湖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不久并兼北洋大臣。
1876年8月(光绪二年七月):李鸿章致信同僚,对包括邮政、电报在内的诸洋务不为政府重视,表示担忧:“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1877年6月15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托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天津架设了一条直隶总督行馆(今东北角书店后身)到天津机器东局(今贾家沽)16华里的电报线。
1877年6月27日:这条电报线第一次发电,电文只有六个字:“行辕正午一刻”。这是目前有案可查的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电报线和发出最早的一封电文。
1877年6月27日:李鸿章又建了一条从天津督辕衙门到天津机器制造局的电报专线。对于电报的快捷通信功效,李鸿章回复刘仲良中丞:
先《复刘仲良中丞》:“日来由东局至敝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失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再《复丁雨生中丞》:“昨将东局至敝署十六里内试设电线,需费数百元。使闽、粤学生司其事,能用浅俗英语及翻出华文,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了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教师向学生传授电信知识
1879年:沙皇俄国强占我国伊犁,并派军舰窜入我国领海。清朝政府为了沟通军情,派李鸿章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由中国出钱,委托其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上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李鸿章邀请大批要员亲往观看,李鸿章“号令各营,顷刻响应”,效果良好。
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上书清政府《请设南北洋电报片》,拟由天津陆路循运河越长江达上海安设电线,并提出办电报的具体办法和方针。
1880年9月18日:李鸿章于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又称杨家花园,今东门里大街)设立电报总局,这是中国第一家电报局,李鸿章亲任总裁。架设天津、上海间电线,次年年底通电。
1880年10月6日:李鸿章在天津城东扒头街设立的北洋电报学堂(前身为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的天津电报学堂)开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中国第一所的电报学校。
1882年:
李鸿章推动电报进京城的故事:
1883年6月14日:李鸿章正式上奏《展接津通电线折》,是北京地区设立电报的第一本奏请,说明通州电报局是朝廷衙门专用的电报局。1883年9月18日:北京第一个电报局“通州电报局”开局通报,结束了北京没有电报的历史。通州抄收的电报由邮政骑差驰递1小时抵达京师,若晚上城门关闭,次日进城。1884年5月25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议设电报线进京。1884年闰5月20日:总理衙门上奏朝廷《拟将通州电局移设京城》,当日获得批复:“知道了,钦此。”李鸿章禀报总理衙门:北京电报局分设官、商两个公所,尤其是官电所责任重大,应分别管理。1884年8月:22日北京商电局建成通报;30日北京官电局建成通报。历经七年,电报这一近代通信工具终于完成了天津-通州-北京“三步曲”,进入千年古都北京。李鸿章后来曾说:“臣于创办电线之初,顾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1883年:津沪电报运行一年多,清政府感受到了电报的好处,于是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继续上奏推进南洋的电报建设。随后苏、浙、闽、粤各省沿海电报线全部贯通,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可迅速贯通消息。
1884年:日本威胁朝鲜、法国威胁越南,清朝形势紧张,李鸿章再次利用本次危机,乘机提出电报入京建议(之前电报线路的入京,遇到巨大阻力:破坏风水、影响龙脉)。李鸿章说:“神京为中外所归向,发号施令,其于军国要务裨益实多。”
1885年6月18:李鸿章给总理衙门发了一封电报,全文“密罗丰禄本日戌正电报基隆失陷鸿巧亥正”。简洁的报文解释如下:
“密”:机密。“罗丰禄本日戌正电报基隆失陷”:罗丰禄今天8点来电,报告基隆失陷“鸿巧亥正”:鸿代表李鸿章,巧代表18日,亥正代表晚10点。1900年:李鸿章总结说:“中国创设电线,已阅十年。近来风气渐开,推行日广……遍布二十二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
二、盛宣怀(1844年11月-1916年4月,江苏常州)
1870年7月:26岁的秀才盛宣怀被推荐到李鸿章麾下担任幕僚,不久就获得李鸿章的器重,开始了近50年的官商生涯。
1879年:沙皇俄国强占我国伊犁,并派军舰窜入我国领海。清朝政府为了沟通军情,派李鸿章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由中国出钱,委托其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盛宣怀实际具体负责。这是中国大陆上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
1880年:盛宣怀在任天津河间备道时,向李鸿章建议,国家自强大计,一是铁路,二是电报,当前电报最为重要,可在天津试办电报局。
1880年9月(光绪六年九月):津沪电报总局在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又称杨家花园,今东门里大街)成立,后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这是中国第一家电报局。李鸿章亲任总裁,天津海关道郑藻如、直隶候补道盛宣怀、刘含芳为总办。不久,郑藻如于光绪七年奉使美、日、秘国,刘含芳辞差。
1881年:盛宣怀正式被清廷委任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的日常工作。盛宣怀成为中国电报的实际统领。盛宣怀主持拟订《津沪电线大略章程20条》获得清政府批准实施,负责筹设津沪电报线路,参与和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签订建造电报陆线合同,购料雇人,组织施工等事宜。
1882年4月:在盛宣怀筹集商人资金归还了政府的垫款(湘平银十七万八千七百余两)之后,电报局正式改组为官督商办企业。盛宣怀拟写了《电报局招股章程》,提出了“通军报为第一,便商民为其次”的观点。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王荣和等集股湘平银八万两,成为创办资本。
1882年:盛宣怀带领电报局投入资金创办了上海至广东、宁波、厦门等地的电报线。盛宣怀认为:“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
1899年11月19日:督办铁路大臣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皇帝提交请求开办中国人自己的电话业务的448字奏折:“德律风(telephone)创自欧美,于电报为支流……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30年遍于各国……”。
1882年-1902年:中国电报业的官督商办时期。在电报业官督商办的20年中,盛宣怀既是电报总局的督办,又是电报局的最大股东,具有官商融合的双重身份。
1902年10月24日:盛宣怀父亲逝世,根据惯例盛宣怀要辞去包括“铁路公司督办”、“轮、电局督办”等所有官职,为父亲“守制”。在张之洞的建议下,清廷为他保留“铁路督办”,免去其他职务,盛宣怀丢失了对轮船招商局和邮传部的控制权。
1903年5月:清政府想起了盛宣怀的那封奏折,并批准“电话归电局兼办,以电报余利为推广电话之需”。北京电报局开始筹建连接大臣住宅和慈禧太后常住的颐和园之间的电话。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担任督办电政大臣,并促使清廷发布了电报国有的上谕,不断稀释原股东的股份。由于盛宣怀及股商们的斗争,直到1908年,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
1916年4月:盛宣怀去世,遗产1349万两(巅峰时期4000多万两)。盛宣怀在晚清创下“12项中国第一”: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后更名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理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中国勘矿总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个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红十字会。三、丁日昌(1823--1882年,广东丰顺人):
拆电线杆的故事:
1865年:专做海运的英国公司利富洋行的负责人雷诺,未曾经过清政府许可行,私自铺设了由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的21公里长的电报线路。苏松太道(管辖苏州、松江、太仓三个府州)的道台丁日昌让人去制造舆论“电报线路破了风水,会吸人魂魄”。恰好沿线有一个人暴死,愤怒的当地人一夜之间拔掉了277根电线杆。对于英国驻华领事的抗议,道台丁日昌回应:①总理衙门已有明确规定,“所有沿海内地,俱不准设立电气线,致与风水民生有碍”,且强调“条约所不载之事,即属不准之事”;第二,据地方官调查,这些电线杆“系该乡民因有碍风水农田于夜间拔去,但不知何人所拔,无从查问”,而且该地乡民正联名控告此事,说外国人在当地树立电线杆之后,“致与风水有碍,近日百姓竟有无故暴病死亡,众情汹汹。”1875年9月:丁日昌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丁日昌提出购买电线器具、培养本土人才的方案,获得批准后,福厦陆路电线铺设与福州电报学堂开办步入正轨。
丁日昌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设备。
1876年4月8日:丁日昌积极倡导创办电报,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的中国第一所培养电报人才的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在福州南台岛泛船浦(旧称“番船浦”)正式开办,聘请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技术人员为教习。学校分为两个班级,一个班级负责培养电报工程师,另一个班级用于培训电报办事员和仪器制造员。一年后学堂停办。
1876年:福建船政大臣丁日昌兼福建巡抚。根据福建巡抚冬春驻台的规定,丁日昌去台湾考察,指出
“台湾南北路途相隔遥远,文报艰难,设立电线,尤为相宜。”“轮路、矿务、电线,三者必须相辅而行。而无矿务,则轮路缺物转输而经费不继;无电线,则轮路消息尚缓而呼应不灵。”。丁日昌认为:
台湾到福州的海线耗资较大,可以暂缓。岛内的陆线,可利用从丹麦大北公司收购来的原福厦线的电线器材,尽速进行,“化无用为有用,一举两得”。1877年10月11日:在福建巡抚丁日昌的主持下,台湾架设了由旗后(高雄)造至府城(今台南)的电报线路,全线95华里。这是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中国人自己修建和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台湾的这条电报线面向民间公开营业,成为我国自己第一个经营公众电报业务的电报线路。
四、郑观应(1842年~1921/1922年,广东中山人)
1875年(清光绪元年):郑观应著的《易言》一书中,有“论电报”一节,认为“电报利国利民,为当今急务”。
1880年10月(光绪六年九月):在郑观应、盛宣怀的推动下,李鸿章奏请的津沪电报总局在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又称杨家花园,今东门里大街)成立,后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这是中国第一家电报局。
1881年3月:上海电报局成立,39岁的郑观应任第一任总办。郑观应:
组织人员翻译《万国电报通则》和《测量浅说》;将《电报新书》(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第一部汉字电码本)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
做为中国电报事业的先行者,郑观应非常重视电报的安全保密:
提出了制定电报通讯保密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的建议,奠定了中国电报保密制度建设的基础。技术上主张采用“约定暗号”的加密通讯方式;组织上,他建议严格保密工作纪律,对电报局员工军进行军事化管理,主张对泄密渎职行为以军法约束。长江、沪粤两线建成后,郑观应写信给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
列举津沪各局第一届(1881年12月~1883年3月)帐略中所收报费不及埃及一半,同时反映了西方18家电报公司的丰厚收入;指出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须造就人才、减低报费、添招股本、增加电线。列出详尽的方案和具体的核算,认为实行此方案,每年可获利25万元。参考文献:1、《为何电报曾历经七年走过这“三步曲”才能进京?李鸿章有这些考虑》北京日报
2、《天津是中国电报的发祥地》天津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