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一提到吃肉,你脑海中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样的画面?
是软嫩Q弹、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还是与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关的健康杀手?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人对肥肉的入口即化似乎情有独钟;而有些老人则因为担心“三高”问题,对肉类那是绝对的敬而远之,几乎从不吃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模式,究竟哪种更健康呢?

过去四十年,我国经历了从“吃不上肉”到成为肉类消费大国的巨大转变。时代的变迁,让肉食端上了每个国民的餐桌。尤其是很多历经了这些变革年代,现在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老年人,他们多数人认为只要碗里有肉,那就代表着生活过的很富足。
碗里没肉的多数都是穷的叮当响的,或是吃斋念佛的。
先说这个观念,它肯定是存在一定偏驳的。素食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有信仰的人群,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新的生活风潮,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推崇。
然后就是,如果长期不加节制的吃肉,尤其是人过中年,那可能会面临多种健康风险。

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利用英国生物数据库( UKB)中的474985名中年人消费肉类及25种常见疾病(除癌症外)的发生率,进行统计、研究与分析。
发现与不经常食用肉类的参与者相比,经常食用肉类(每周三次或更多次)的参与者,无论是未加工的红肉(如牛肉、羊肉等)还是加工肉制品(如培根、香肠等),每天多吃约70g(相当于一个手掌大小的肉排),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约15%,肺炎风险增加约31%,肠道憩室病风险增加约19%,结肠息肉风险增加约10%,糖尿病风险增加约30%。
同时,每天多吃30g鸡、鸭等禽类白肉(约半只鸡腿的量),胃食管反流病风险增加约17%,胃炎和十二指肠炎风险增加约12%,胆囊疾病风险增加约11%,糖尿病风险增加约14%。

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的速率会逐渐下降,这也就意味相较于中青年,老年人消耗能量的能力更弱。
如果经常毫无节制的吃肉,尤其是很多老年人牙口不怎么好,更加偏好吃肥肉(如红烧肉、梅菜扣肉等),一个是“肥的流油”吃起来口感更好,一个是他们误以为好嚼就等于好消化。
但其实,这些看似更香的肥肉却富含着非常高的脂肪量,老年人一般平时活动量又比较少,吃进去的能量远远高于日常消耗量,多出来的能量就会很容易转化成脂肪存储起来,尤其是在内脏周围堆积。
就比如在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的,那些四肢纤细腰围却很粗的体形。内脏脂肪厚不仅不符合一般人审美,还是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的直接诱因之一。

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炎性因子,使体内长期持续慢性炎症的状态。这直接就会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致使血管通透性改变。
一些脂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炎性细胞就会轻易的附着在血管内壁中,逐渐通过复杂反应,加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慢慢的斑块体积增加,血管的壁就会变得越来越厚,弹性也会下降,管腔变得越来越窄,血流就会变得拥挤,血压自然也会升高。
心脏承受的负担也会相应的增加,某些动脉大血管或是远端微小血管一旦出现堵塞,就会出现急性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视网膜病变等全身性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它还会干扰胰岛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使得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这时候基本也就到了糖尿病的前期。如果这个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伤害,影响其正常功能。就会形成本身胰岛素分泌就在减少,自体又对血糖水平升高不敏感,当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变为糖尿病。
如果依然不控制肥肉的摄入,那离出现慢性肾病、眼部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也就不远了。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IARC更是强调过,红肉(也就是我们餐桌上出现频率最多的猪、羊肉等,生肉状态下颜色为红色的肉)是2A类的致癌物,它包含的某些成分(如血红素铁、糖分子Neu5Gc等)可增加癌症风险,尤其是在高温煎、炸、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具有致癌性的化合物(如多环芳烃、杂环胺等)。

而经过腌制、熏制、干燥等加工手段处理过的肉类,如火腿肠、烟熏肉等更是被明确列为1类致癌物。其在生产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直接致癌物(如亚硝胺、四甲苯等),长期大量食用自然会增加患癌风险。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就代表着一点肉也不吃的老年人,更健康呢?万事不能过于绝对,所以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与长期吃肉的人群相比,一点肉也不吃的人群上面我们所提及到的各项生物指标(如血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等)肯定是都更低。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一点肉也不吃,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自然也就很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降低。

而植物性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豆制品、全谷物等中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植物甾醇、类黄酮等物质。膳食纤维,尤其是一些可溶性纤维,它们可以加快肠道运动的速度,加速脂肪和“坏”胆固醇的排出。
植物甾醇则是因为结构和它差不多,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后者在肠道中的吸收;还可以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并加速肝脏消耗更多胆固醇,去转化为胆汁酸。类黄酮类物质则是通过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来抑制细胞对“坏胆固醇”的摄入,减少血管壁上脂质的沉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不过一点肉也不吃的群体,往往会面临“好胆固醇”、钙、血红素铁等物质的缺乏。

就拿铁来说,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亚铁血红素,在肉食里面更常见。
植物性食物中虽然也存在铁,像一些深色蔬菜、豆类中,但多是以非亚铁血红素的形式存在。其被人体吸收的速率不及动物性的三分之一,且植物性的很容易被饮食中的一些物质干扰。
就比如植物性食物中广泛存在的植酸、草酸、多酚类化合物、鞣酸等成分,都会与植物性铁相结合,形成难以被吸收的化合物。

对于一点肉的也吃的群体,从食物中实际获得的铁量,远远不能满足身体所需。
尤其是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伴随着胃酸的减少,本身就会影响铁的吸收;如果还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对于铁的需求还可能增加,这样反而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除了头晕、乏力等症状之外,还可能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并且,在所提供的蛋白质质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常提及的优质蛋白主要存在于肉、蛋、奶中,而植物性食物中仅豆类等少数食物中有。要知道国标建议的老年人根据体重来计算,每天优质蛋白至少要补充0.6g/kg以上。
拿体重70kg的老年人来说,每天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就要大于42g。
一旦摄入不足,会直接加速肌肉流失的速度,增加“肌少症”风险。同时还会影响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使大量脂肪在肝脏中堆积而无法正常被代谢掉,加剧代谢紊乱。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相比于适度吃肉的人群,一点肉都不吃的人群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反而更高。

通常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饱腹感不足,很多人往往会依赖大量进食主食来增加饱腹感,但这样反而就会增加代谢紊乱风险。主食,尤其是精细粮(白米饭、白面馒头等)属于高碳水化合物,它们在消化的过程中会更轻易的分解成大量葡萄糖进入血液。在满足能量需求之后,剩下的就会转化成脂肪酸,与甘油结合成甘油三酯。
大量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堆积,也就加剧了脂肪肝的发展。
不难看出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吃肉”和“从不吃肉”的饮食模式对于健康都存在风险。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想要更健康,饮食上不妨照着下面这样吃。

上了年纪,人的消化功能在减弱,不妨在饮食上清淡一些。这里的清淡不是“清汤寡水”,一点肉也不吃。这里指的是,在天然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少油、少盐、少糖、少辛辣。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应该吃至少十二种食材以上,肉、蛋、奶、谷、豆缺一不可。
多数老年人食材都很单一,尤其是独居老人,做多了觉得浪费。
其实可以通过巧妙的搭配让食物既丰富、营养又有食欲。比如用未加工的全谷物代替三分之一的精细粮,融合多种豆类粮食的八宝粥,炖排骨加入莲藕、胡萝卜等。每种食材都可以选择小分量,每天换着吃,也不怕食材浪费。

日常烹饪过程种,尽量不要选择煎炒烹炸,改为清蒸、清炖。起锅前可以加少许的食用盐或是酱油提味,既可减少食盐用量又可以提鲜。
每日的食用油要控制在25g以下,不要长期使用一种食用油。可以将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等不同的油种换着吃。当然经济条件允许下,尽量选择富含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的小油种(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混用。
糖类同样应该控制在25g以下,尤其是多种慢性疾病共存的老年人,要严格控制糖类的摄入。在肉类的选择上,加工肉类尽量就不要吃了,白肉(禽肉、鱼虾肉)优于红肉(猪肉、羊肉)。但是不能一点红肉都不吃,可以选择后腿肉、里脊肉这些偏瘦的部位食用;如果是鸡肉、鸭肉最好是去皮食用。

总而言之:肉食,在老年人健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吃多了,会增加包括心脏病、糖尿病、肺炎,甚至是肝癌、肠癌等在内的数十种疾病风险;一点也不吃,同样会增加缺铁性贫血、肌少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风险。
想要健康长寿,就应该合理膳食,均衡吃肉。

[1]阮光锋.不吃肉对身体危害大正确吃肉需做到五点[J].中国食品, 2024(5):130-132.
[2]李统政.红肉消化过程中血红素和油脂/油脂乳液的相互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23.
[3]朱秋劲,刘娜,梁美莲,等.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风险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 2015(12):7.DOI:10.15922/j.cnki.rlyj.2015.12.004.
[4]张睛睛.现代饮食文化之素食观[J].食品安全导刊, 2017(06):64.DOI:CNKI:SUN:SPAQ.0.2017-0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