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得脑梗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指出:主要是3大原因所致

俊恩谈健康 2025-04-26 12:00:27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在很多印象中,相较于城市人的“弱不禁风”,农村人仿佛更加的“百病不侵”。

但事实上,农村得脑梗死得人反而高于城市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农村发生脑梗死的人越来越多

在我国,脑卒中已经连续多年霸占居民死亡原因的榜首之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缺血性卒中,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脑梗死。

该类疾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脂质在血管内壁上沉积的斑块,造成管腔的堵塞;或是各种栓子(如房颤产生的血栓、脂肪栓、气栓等)随血液循环系统流入脑组织后,使脑部血管出现栓塞。

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会让脑组织及神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

时间一长,就会使大量神经细胞死亡,发生缺血性坏死。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的成分(如脂质、蛋白质等)会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液态物质,继而被无法行使正常功能的胶质细胞所代替。

同时,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大脑内环境会失衡。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加,一些蛋白质、水分子等就会从血管中渗透出来。

使脑体积逐渐变大,颅内压因此会急速上升。

直接压迫周围的正常脑组织,干扰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比如,当语言中枢区域受损的时候,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张口受限等;支配运动功能的区域受损的时候,患者可能出现无法完成拉拉链、拿筷子等精细动作,严重的会出现肢体瘫痪等;而吞咽功能受损的时候,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频繁的呛咳等症状。

而且,此类疾病不仅仅只会引起脑损伤,还会波及到全身多组织。比如,当机体因此而进入应激状态的时候,首先被应激激素影响的就是心脏。随着兴奋性的增强,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就会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问题,患者可能伴随出现胸口疼、心悸、呼吸急促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心力衰竭。

这种应激状态也会影响消化系统,随着胃酸分泌的增加,胃黏膜会逐渐丧失屏障功能,出现应激性的溃疡,增加慢性炎症出血风险。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胃痛、黑便等问题。

更恶劣的是,该类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

NHC数据显示,在全部残疾人中,约有十分之三是由于脑卒中而导致的。而在我国脑梗死患者中,完全治愈的患者仅占约三成。其余都长期面临着认知功能下降、肢体功能障碍及视力下降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危害,其中约四成患者会发展成重度残疾。

同时,该类疾病一年内的复发率近18%,五年内的复发率约34%。对于医嘱依存性较弱的患者,复发风险甚至会达到60%至100%。

而且,该类疾病的死亡率也很高,超过了我国每年全部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平均每二十多秒就有一个人因此而死亡。

同时,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和城市的发病及死亡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且农村地区的形势更为严峻。相较于城市地区患病率的相对平稳趋势,近二十年来,农村的患病率却在一路高歌,急剧上升。

目前,农村地区每10万人中就有298人患病,这一数字远超城市地区的204人。而且其死亡率同样更高,仅以2019年为例,农村居民的患病死亡率约为0.159%,而城市地区的患病死亡率约为0.129%,前者足足比后者多出了约五分之一。

那为什么农村得病得越来越多了呢?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二、医生指出:主要是3大原因所致

原因一:饮食结构存在很大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尤其是新中国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使农村的餐桌逐渐从吃饱饭,转变成了吃“好”饭。

何为好,在很多人眼中就变成了猪油拌饭、大鱼大肉、西式快餐(汉堡、薯条等)、蛋糕奶茶等的代名词;而且不再受贫穷限制,可以放开了吃,吃喝无度、暴饮暴食在农村也是随处可见。

但这无形中就破坏了饮食均衡结构,陷入了长期高盐、高油、高糖饮食的漩涡。

尤其是在北方的农村中,大家习惯于主食吃精致碳水化合物(精细粮),再配一些盐渍蔬菜(如咸菜、酸菜等)或是腊肉等速食肉类。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食用盐的食用量应该低于5克,但农村居民的日均摄入量早已超过了推荐量的两倍之多,相当于每天多吃了至少5克的盐。在一些研究中曾提到,每天多吃500mg的盐,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就会增加约六分之一。

每天都吃的盐比较多,就会使体内的钠离子(Na⁺)浓度升高。

为了保持身体电离子的平衡,身体就会通过肾脏将多出来排出体外,但细胞外液中的水就会滞留,使血容量变大。这时候心脏就得泵更多的血出来,血管壁则需要承受大流量血液冲刷。

长期的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变得僵硬没弹性,还会使大量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也是脑梗发生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而由于农村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他们无法清晰的认知高盐饮食的危害。甚至,很多人会误以为不吃盐人会没劲,体力劳动越重越需要吃盐。尤其是平时在地里干活多的,出很多汗,大家就误认为应该多喝盐水来补充一下。

其实更是大错特错,这样反而会加大血压的波动,加速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在农村中,看谁家过的好不好,就要看餐桌上有没有肉,顿顿肥肉那是富裕的象征。均衡的膳食结构中,脂肪类食物应该低于一餐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农村家庭一餐肉类,尤其是具有促炎性的红肉,往往都在一斤左右,远超推荐标准。

过量的油脂摄入,会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飙升。

这种被称为坏胆固醇的物质,也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些加工类的肉食,如腊肉、火腿等,早早就已经被列为致癌物。无节制的食用,不仅会增加脑梗死风险,更是具有患癌风险。

而且,种地的农村人,又习惯于种什么吃什么,平日里新鲜的蔬菜、水果比较少见,多数人也没有吃这些东西的习惯。即便是吃蔬菜,很多家庭也更倾向于选择土豆、萝卜这类耐储存的食材,像一些绿叶蔬菜容易储存基本都不被青睐。而水果,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很多人会认为水果吃多了爱得糖尿病。

但其实,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富含丰富的优质膳食纤维、钾离子(K⁺)以及各类身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如维生素c、镁等)。

长期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内脂质的正常代谢,无法被有效转化的大量脂质(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就会在血管中沉积;破环体内的电离子(Na⁺、K⁺)平衡,使体内Na⁺含量增加,血管频繁受到高压冲击,加速血管内皮损伤,进一步促进了脂质的沉淀;而一些维生素的缺乏则会降低机体对自由基的抵抗能力,加速血管内壁损伤风险,使脑梗死发生风险倍增。

原因二:烟酒文化盛行

相比于城区,农村的烟酒文化可谓根深蒂固。不止是逢年过节、聚会、婚丧嫁娶等场合需要喝的“尽兴”,就连平日里串门,也得是好酒、好烟迎着。

如果家里没有烟酒备着,反而会被别人嫌弃,烟酒更像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

农村的成年男性中,基本没有不吸烟,不喝酒的。

在农村,大多数人潜意识力甚至认为男人,就应该吸烟、喝酒,别人递过来的烟、酒不接着,就是不给面子。

而恰是这种“真男人”的文化,成为了加速脑梗死发生的导火索。

吸烟有害健康不止是打在烟盒上的一串字,烟草中的多项有害成分(如尼古丁、苯并芘等)都被列为强致癌物。长期接触不仅增加患癌风险,还会使交感神经一直保持兴奋状态,引起血管收缩,血压骤然上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同时会激活一些炎性因子(如TNF-α等),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更加不稳定,增加破裂风险。

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是氧气(O₂)的200多倍,会显著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使细胞出现缺氧。脑部细胞对于氧气又是十分敏感的,直接加剧了脑梗死的发生。

尤其在农村,一些上了年龄的老人更喜欢自己卷烟抽。甚至,很多人觉得自己卷的烟真材实料,比外面卖的天然、安全又物美价廉。但其实,自制烟叶中的焦油含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反而更不健康。

而大量饮酒同样会产生强致癌物(乙醛),它会损伤正常的肝脏细胞,降低脂质代谢能力。大量无法被有效代谢的脂质会沉积在血管中,增加血液粘稠度的同时,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

特别是在晚上大量饮酒,会增加夜尿次数,使血液浓缩,等到第二天早晨清醒的时候极易发生血压晨峰飙升。这也是为什么农村有很多人在早晨就发生脑梗死,甚至是猝死的原因。

尤其在农村,白酒的度数基本都是52度,很多还是散装白酒,度数更是不受控的高,这更是加大了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原因三:忽视慢性基础病的管理

正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近年来农村地区慢性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患者越来越多。

但与城区患者不同的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受传统观念影响,整体的认知水平又偏低。就使得患者对于一些医嘱的依存性变的很低,慢性基础病的控制达标率自然也很低,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梗死)的风险自然也就更高。

就比如,现在“三高”人群很多,农村但凡家里有中老年的基本平均一家都有一个“三高”患者。在很多人眼里,这类病更像是老年群体中的自然现象,血压、血糖高点也不影响日常劳作,吃药不吃药区别并不是很大。

除非是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头晕、心跳加速之类反应时,才会吃片药,顶一下,等症状消失后就又不吃药了,毕竟很多人还会认为“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村人群懂一点疾病相关知识,从海量短视频中知道,这类疾病不吃药通过控制饮食,或是一些偏方就可以控制住。

于是就开始用“煮玉米须水、煮红薯叶水等”来替代药物治疗;或是只吃咸菜、野菜,不吃任何“荤腥”来控压、控糖、控脂。

而这些错误的认知,最终只会让血压、血糖长期忽高忽低,对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加剧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农村医疗设施相对不是很健全,大家也没有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的习惯,就连家中有血压计的人都很少。多数患者还是仅凭自我感觉来判断病情,也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的基础性慢病患者确诊的时候,基本已经过了可逆期。

甚至很多人在发生脑梗死时可能才是第一次就医,并不知道自己存在“三高”问题。

总而言之,在农村,其实随处可见“小病拖一拖,大病挺一挺”的现象。

无论是国情所致,还是认知局限性所产生的。都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比城区的居民,更容易发生脑梗死。所以,身为农村人的我们,更应该警醒。

从戒烟限酒、均衡膳食、积极控制慢性病开始,一步步远离疾病困扰。

参考文献:

[1]吴厚贵.急性脑梗死的危害有多大以及常见治疗方法有哪些?[J].饮食科学:下半月, 2020.

[2]谈玲,李艳景.健康管理对农村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达标情况的研究[J].科学咨询, 2020(19):1.DOI:CNKI:SUN:KXZC.0.2020-05-027.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06):523-559.DOI:10.3760/cma.j.cn113694-20240410-00221.

3 阅读: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