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永恒传奇。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仅两年时间内,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如何保全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不让刚刚成立的西周走向覆灭呢?周武王做了一个决定: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四弟——周公姬旦,由他来完成承前继后的光荣使命。
没想到的是,姬旦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
1.周公姬旦,后世统称周公,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
周文王还在世的时候,周公就非常忠厚仁爱和能干,帮助周文王奠定了伐纣的基本盘。到周武王即位,周公又事无巨细地辅佐姬发,完成了武王伐纣的大事业。
按理说,周公有充足的实力和底气,在姬发去世后做起西周的掌舵人,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可是他,还是坚决地选择让周武王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姬诵继位,成为周成王。
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周公对权力毫无兴趣,而是他知道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不如父死子承的继承制度稳定,而且姬诵的母亲是姜子牙的女儿,姬诵的继位也是稳定姬姓和姜姓、周人与羌人政治同盟的重要保障。
周成王继位后,由于年龄太小没有治国能力,周公便开始以摄政王的身份来行使职权。
当时西周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来,周武王当政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对国家进行系统地治理。周公需要拿出一套完全的政治制度,让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来,西周要管理商朝的遗民,要让他们服从周王朝的管理,老实本分,不出幺蛾子。可是这些人集中于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带,而周王朝的首都却是在陕西镐京的,远离中原和东夷之地。
三来,周公自己,还有几个不省心的弟弟,分别是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霍叔姬处,这三个人都野心勃勃,觊觎着王位。
怕什么来什么,周公摄政没多久,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位仁兄,便联合起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同发起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这场叛乱声势浩大,连带着山东那边的,商朝曾经的诸侯国奄国也跟着一起造反。奄国一反,整个东夷闻风而动,一起动乱起来。
作为新生政权的周王朝,危在旦夕,面临考验!
2.周公没有被严峻的形势击倒,他迅速联合了姜太公姜子牙,再次领兵东征。
虽然这场东征的影响力没有武王伐纣大,但却比武王伐纣更加困难。
按照《尚书大传》里面的记载,周公用了一年的时间打败了管叔他们,又用了一年的时间重新占领了殷都,第三年,周公带兵打到山东灭了奄国,整个叛乱才算是彻底平息。
在那个交通不太便利的时代,既能安排好大本营镐京的日常事务,让西周的本体不出乱子。又能对四面开花的敌对势力各个击破,不能不说,周公的确是牛大发了。
最关键的是,在国家恢复和平安定的局面后,周公还能继续做长远规划。他认为,周王朝的首都镐京远离中原,不利于管理全国事务。
所以,他决定在黄河与洛水交汇的地方营建第二都城,也就是“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
让谁去修建这座新城呢?周公想到了商朝的遗民们。这些人还怀念着商朝的统治,极容易被煽动举起叛旗,但又不能用残忍的方式诛灭他们,那就给他们安排点儿活儿吧。
就这样,商朝的遗民们,被驱使着拖家带口,翻山越岭,来到了洛邑。从画设计图开始,这群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一座建在荒郊野外的新城拔地而起,成为他们新的家乡。
与此同时,周公命人将殷商的首都夷为平地,彻底破坏了历代商王的陵墓,从而让这些殷商遗民再也没有了缅怀旧国的心理寄托。
做完这些,周王朝是暂时安定了,可是如何才能在意识形态上确保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呢?周公继续开动脑筋,制定了一套高度成熟的意识形态体系和治国框架,统称“周礼”。
周礼具体都包含什么呢?首先是宗法制,从上到下确定尊卑位分。比如臣民要听君主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弟弟要听哥哥的,妻子要听丈夫的。兄弟姐妹之间,所有人都要听正妻的长子,也就是嫡长子的,杜绝家庭成员之间不服气、想上位的情况发生。
除了确定了尊卑地位,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权利义务,周公也进行了明确划分。比如你的身份可以穿什么样的衣服、颜色,可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坐什么样的席子,走路要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全有规定,十分复杂。
贵族们每天应付这些繁琐的礼法,烦都烦死了,哪有工夫去搞事情?
3.在礼法治国的基础上,周公还有一套仁慈爱民的价值观,简称为“以德配天”。
简单说来,就是国君的工作不是去研究天神的旨意,而是根据道德准则来治理国家。只要统治者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天神自然会授权其子孙继续统治天下。否则,你上再多的祭礼都没有用。
这真的是莫大的进步。
早年间,商朝的治国手段是非常血腥野蛮的,人殉、人牲大行其道,重视祭祀远远超过了民本。一旦有人不服从管理,也讲究以暴制暴,什么炮烙之刑、割鼻之刑、断足之刑,听起来都吓死个人。
可是周公却懂得从礼制上约束统治者和臣民,让大家在被教化的基础上,自觉遵守各项礼法制度,君主的权限不是无穷尽的。
对天下百姓,也讲究众生平等,不管你是周人、商人,还是东夷人,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臣民,谁也不比谁更高贵,大家都有生存权和财产权。
有一次,姜子牙提议要把商人全部杀掉,以绝后患。
“使殷无有其余,如何?”——《武王克殷》
周公却说:“所有的错,都是商纣王一个人的错,现在他已经死了,剩下的应该全部宽恕,让大家的财产田地保持不变。民众大家不分新旧,都按照仁德的新标准开启新生活就是了。”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克殷》
就这样,商朝的遗民被全部赦免了,就算是后来一些殷商人跟着武庚一起叛乱,周公也只是杀掉了武庚,对其余参与叛乱的商人再次宽恕,让他们去洛阳修城和继续生活。
这种宽宏大度的行事作风,即使拿到今天,也彰显着人本主义的风采。
也正因为周公的努力,周朝才形成了一个以“以德配天”思想为指导,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伟大的创新和巨大的历史进步。
后来的孔子在研究了夏礼、商礼和周礼后,不顾自己商王后裔和东夷贵族的身份,公开承认自己祖先的体制不如周礼文明进步,同时成为了周公最狂热的粉丝,经常在梦里向周公请教问题。
到了晚年时还说:“我好久都没有梦到周公了,看来我的精力衰退的太厉害了。”
总体来说,周公的一生,不仅参与了文王之治和武王伐纣,还亲自制定了周礼,确定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总路线,平定了“三监之乱”,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不说,对周王朝居功至伟。
而且最重要的是,周公所总结的“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刑”的治国原则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和内核,深深地影响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国,奠定了中华大地的文明基调。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公的贡献值和影响力,还是远远被世人低估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先秦上古一万年》《中华远古史》《殷商之变与华夏新生》